身邊的戰"疫"|她知道城市在甦醒

編者按:疫情期間,平陽失了“熱鬧”,多了“暖意”。許許多多不同身份、不同年齡、不同性別的“小人物”,在各自的工作領域奮鬥著、堅守著,為平陽築起一道道屏障。今起,《新平陽報》推出系列報道,為廣大網友展示疫情期間“小人物”視角下的平陽,一起記錄這段共奮鬥的時光。


身邊的戰

50多歲的王蘭妹,臉很圓,愛笑,戴著口罩、手套,拿著掃把、簸箕,穿著藍色雨靴。沿著昆陽鎮匯水河路南段,到西直街與白石街交叉路口,再往西坑路盡頭,這段約2公里的街道,她每天要往返兩三遍。鞋子是最容易壞的裝備,質量差一點的鞋子,在她腳上撐不過一個月。


2002年,王蘭妹從騰蛟山上搬下來,一開始只是試著接這份“掃大街”的工作,沒想到一干就是17年。她負責清掃的這片區域,連著龍河菜場出入口。每天凌晨三四點,王蘭妹出發掃大街時,菜場裡的商戶們也紛紛聚攏,燈亮如晝,人聲鼎沸。這種熱鬧,她習慣了,也習慣在熱鬧的空檔中抱怨幾句,“啊,又有得忙了。”

今年春節,幾乎一夜之間,街道空了,沿路的垃圾箱裡也空蕩蕩。王蘭妹說,疫情最緊張的時候,她大白天拿著掃把和簸箕在街道上走,沒什麼垃圾,走一兩公里,只能見到五六個人,人和人之間隔著好遠。

“掃了17年大街,沒見過平陽這樣子。”王蘭妹感概道,空蕩蕩的大街只有她一個人,安安靜靜,如同時間靜止,孩子們停課,連早上三四點就開門的龍河菜場都“停”了。

平陽從未如此安靜。街邊沒有垃圾,掃街的工作量大大減輕,前所未有的,她傍晚五六點就能下班,然而,王蘭妹還是想念從前那個熱鬧的平陽、人擠人的街市、人聲鼎沸的菜場。

身邊的戰

上週,隨著我縣復工復產腳步的加快,路上有了人,垃圾箱裡的垃圾也多了。“還沒呢,等學生們都能‘跑’出來,能上學了,大人能帶孩子們出來玩、出來逛了,那才是真正的平陽。”王蘭妹滿懷期待,甦醒的平陽,才是她想念的生活。

她是個安靜的清掃者。如果不是記者停在她面前,喊了好幾遍“你好”,和她目光相接,她仍覺得沒人在喊她。“要不是和你說這兩句話,對面那團紙,我早就去掃進來了。”王蘭妹指著30米開外的人行道上一個紙團說,剛才有個姑娘,隨手就將紙團扔在地上。

城市正在復甦,王蘭妹很開心,可是街道上隨地亂扔的垃圾也在增多,這又讓她惆悵。



記者手記

文明在心中,垃圾在箱裡

疫情期間,平陽縣1620多名環衛工人從清晨到傍晚,從街頭到巷尾,他們對每日產生的約780噸垃圾,定時定點進行清運、消殺,有效切斷疫情傳播途徑,用行動詮釋城市美容師的堅守,以及為市民築起了堅固的防疫防護牆。

在此,記者也希望,城市甦醒的同時,文明在心中,垃圾在箱裡,街上是有序的熱鬧景象。



記者:何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