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場中的“迷茫題”,如何從問題出發走出迷茫?

職場中的“迷茫題”,如何從問題出發走出迷茫?

迷茫:路在何方?

問答裡有許多 “ 迷茫 ” 的問題:

“ 我現在也35了,不想進工廠了,對未來也很迷茫,該怎麼辦?" “ 現在很迷茫,辭職了,不知道做什麼,壓力很大,怎麼辦?” “ 辭職以後陷入了迷茫,不知道接下來想做什麼工作,該怎麼辦?”

這些都是真實的問題,C貓一直放在收藏夾裡,想過許多回答的方式,但都覺得太具體的建議,還不如拋一個問題,讓提問者自己思考。

這個問題是:“ 請想象一下,5年後你會做些什麼?過怎樣的生活?”

可能你會立即反駁:“ 為什麼是5年?3年不行嗎?為什麼要想5年那麼久?”

很好,你已經開始思考了,不再陷於已知的 “ 迷茫 ” 題,不再陷於已知的“ 世俗世界 ”,歡迎來到“思維世界”

,讓C貓帶你走一段思維之旅。

C貓小注解: 世俗世界:是指所有問題一問就彷彿已經約定世俗,已有定案,無解了。你問怎麼辦?其實把問題交給別人,或是自己已經無解了,感覺無力。 思維世界:是指通過一個啟發性的問題出發,尋找解決的思路。比如你問為什麼?說明你很想知道答案,並有動力尋找答案。 P.S.: 這兩個概念源由“ 核聚” 老師的思維模型,有機會C貓再單獨分享。

近未來 V.S. 遠未來:5年剛好是越過人生的“下一階段”

職場中的“迷茫題”,如何從問題出發走出迷茫?

人生的下階段?

以色列心理學家裡伯曼和美國心理學家特普,於1998年發現:當人們設想在“近未來 ( near future ) ” 和 “ 遠未來 ( distant furture ) ”的事情時,會形成不一樣的心理表徵,即對於兩種未來的態度及應對方式是不一樣的。

“遠” 和 “ 近 ” 本就是相對的概念,2-3年太近,很多人覺得時間太短,變數不大;8-10年又太遙遠,很難看清楚,彷彿遙不可及;5年的時間剛剛好,通常會越過人生的 “ 下一階段 ”

因為畢竟很多人的一生在5年後,發生變化的機會大一些,比如大學本科四科,高中學生,5年後可能入大學;大一新生5年後可能參加第一份工作;在職人員5年後可能從小白晉升到管理層,也可能跳槽到心儀的公司,或是創業......

因此,5年,作為感覺有點距離的“遠未來”來定目標剛剛好。那為什麼迷茫的時候,我需要定一個有點距離的5年"遠未來"目標呢?

按照裡伯曼和特普的時間解釋理論(Temporal construal theory ), 在“遠未來”的未來視角下,人們更傾向於

用抽象、概括的方式去思考,著重考慮目標的價值和意義。人有了抽象的夢想,就有了價值驅動,會自行為人生的意義賦能,從而產生行動

有人可能繼續問:“ 好吧,我5年後想當個作家,但現在又覺得太不可行了,我的5年目標定好了,具體要如何實現呢?”

利用“車-日-路”模型,制定行動路線圖

古典老師講過一個 “ 車 - 日 - 路 ” 模型,可以很形象生動地解答這個問題。

職場中的“迷茫題”,如何從問題出發走出迷茫?

圖片來自古典《超級個體》插圖

日:就是遠方的那個太陽,象徵著 “ 遠未來 ” 即你定的5年目標。

車: 就是你目前自己的狀態,你開的什麼車?要到目的地需要停多少站?加多少次油?想快速到達是不是需要提升設備或換車?如果當下做不到,需要如何提升?

路:就是達到目的地的路徑,是你通過“遠未來”和“當下自我"分析後,制定的開車路線。為達到 “遠未來”的目標,時間上可以分解為“近未來”1年,2年或3年的目標1,目標2,目標3......每一步需要加多少油和配備些什麼資源,一步一步制定可行的路線圖。

“ 車-日-路 ” 的模型,就是從“遠未來”目標出發,結合自我的優劣勢,將 “ 遠未來 ” 拉到 “ 近未來 ” 考慮,制定具體的行動路線圖。

其實,這個模型很簡單,操作也很簡單,但是很多人卻做不到。為什麼?

C貓分析,主要有2種心態在作怪:“ 拖延 ” 和 “ 想抄近路 ”。這兩種心理如同行駛途中的怪獸,會阻礙我們向目標前進。那麼,當“怪獸”出現時,我們應該如何面對?

打怪1:避免“拖延”心理

職場中的“迷茫題”,如何從問題出發走出迷茫?

拖著不想動

先說拖延,當我們朝著目標前進的途中,產生拖延心理的主要原因是:“遠未來”的5年目標

太過抽象,比如“我想成為作家”,而“近未來”有多個更誘人的替代選項。比如你想從寫作開始,結果因為寫了幾篇投稿未中,就心灰意懶,逃到刷抖音、看電影、打遊戲等便利的選擇中。

“想成為作家”的遠未來,與現實阻礙“多次寫文投稿不中”形成了強烈的衝突,這時如果越強化遠未來的意義,反而因衝突太厲害變得拖著不想動。怎麼辦?

《精進》裡有2個處理方法,推薦給大家:

方法一:視角轉換

“遠未來”的5年目標,像個高高掛起的太陽,整天想著到達目的地的重大意義,還不如換個角度,多思考實現目標的具體路徑,“怎樣去做”,即那些立即可實施的層面上。

比如成為作家的前提一定是要能寫作,動手寫起來就是今天可以實施的層面:今天可以創作點什麼嗎?是否可以看書,摘錄一段打動你的文字,寫一段感悟?

方法二:提高替代選擇的成本

讓你舒服便利的替代選擇,把它們變得不那麼便利。比如刷抖音、看電影、打遊戲讓你舒服便利,你就刪除APP,電腦裡所有的電影及遊戲,甚至剪斷網線等。

你可能說這方面管用嗎?

C貓分享一個親身經歷:在抖音剛流行時,C貓就試過上癮過一段時間。雖說抖音內容裡娛樂居多,但其實有許多英文博主及讀書的視頻很有意義,是值得觀看和學習的,所以不想直接刪除。

當時我就想為什麼刷抖音停不下來?後面就分析因為刷的這個動作太簡單太便利了,連播放鍵都不用按,直接刷一下就跳到下一個。既然便利是讓我上癮的原因之一,那麼返其道,增加難度,也可以使我因不舒服、不便利而少用或不用,回到目標軌道中。

於是,我試著把抖音APP放到許多APP的一個集合文檔中,因為沒在手機桌面,想打開需要去集合中去找

,沒想到就麻煩了這一步,我就真的減少刷抖音,而且在真的想看一些英語視頻時才會把抖音找出來使用。

所以不管方法多奇葩,能達到效果就好。記住我們目的只有一個,增加替代選擇的執行難度。

拖延是因為覺得目標太遠,動力不足;而另一種心態“抄近路”卻是急切地想達到目標,找到捷徑,但對於目標的實現同樣不可取。那麼,我們應該如何避免呢?

打怪2:避免“抄近路”心理

職場中的“迷茫題”,如何從問題出發走出迷茫?

目標太遠,想抄近路

大家都知道,兩點之間,直線最短,但現實地圖上看上去很短的距離,結果可能還沒有繞得遠的高速公路快,如果一味追求直線,抄近路,實則到達目的地會更慢。

快是結果,而不是原因。抄近路的心態,會因為急功近切而又盲目,打亂原本的路線圖,增加計劃外的未知成本和風險。因為想“抄近路”的人很多,結果近路的路很窄,全都堵在了一起,走也走不動。

如何避免“ 抄近路 ” 的心態?

這時,“遠未來”的那個5年目標就發揮了它存在的意義。把視角在“ 遠未來 ” 和 當前的選擇做對比,明顯實現“遠未來”的價值更大。為了實現“遠未來”的那個目標,我們必須按路線一步一步接受當前的挑戰,做更有意義的事,而不是貪圖眼前的快而“抄近路”增加風險。

比如明明自己定的5年目標想當作家,知道獨立思考創作文章比洗稿或抄襲的價值,但很多作者卻圖快或容易而洗稿。如果這時參照自己的5年目標,即會意識到想實現作家夢必須要紮紮實實地打基礎,不能圖快及容易,讓自己失去充分鍛鍊的機會。通過強化”遠未來“目標的意義,就會選擇迎接挑戰,耗費大力氣去閱讀及創作。

C貓總結:

很多的 “ 迷茫題 ”,都源自於內在的驅動力不足。你對自己內心有期許,才能獲得強大的動力。

  1. 定個“ 遠未來 ” 5年目標;
  2. 按“車-日-路”模型給自己的“近未來”制定“近未來”可實施的目標1,2,3,即詳細的行動路線圖;
  3. 上路過程上遇到“拖延”心理怪獸時,即時視角轉換讓目標變得可實施,且提高替代選擇的成本,即讓影響目標的誘惑源難操作,儘快調整重回目標路上;
  4. 上路過程中遇到“抄近路”的心理怪獸時,即時強化“遠未來”5年目標的意義和價值,警惕貪圖快及易的“抄近路”心態,老老實實地在規劃的目標路上。

陳美玲曾說:“ 迷茫的時候,選擇最難的路。” 這個最難的路,其實就是把你的 “遠未來” 目標定得高一點,因為就算未在預計時間內達成目標,也比低目標的路成長更多,收穫更大。

希望每個人通過這場思維之旅,能在迷茫中找到適合自己的最好出路!

我是愛讀書及拆書的C貓,歡迎關注@C貓拆書,讓我們一起讀書,拆書,拆為已用,拆為你用。拆掉思維之籠,擁抱自由之空!

職場中的“迷茫題”,如何從問題出發走出迷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