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周围94,95年左右出生的人群中尤其女生患精神抑郁症的特别多,这是怎么回事?

谦谦信语


94年的我也有点抑郁症,但是不知道自己能不能扛过去,大概已经有了七八年的时间了,从初中的时候就开始了,真是没法想象,自己又患有自闭症,又患有抑郁症,也不知道自己能活到什么时候,大概就是选择做些自己喜欢的事,喜欢喜欢的人,多想些开心的事情,就好了吧,反正人也是会死的,把生死看淡了,也就那么回事儿了,有时候觉得,活着挺没劲儿的,但是想想父母的养育之恩未报,祖国的培养之情未还,不敢轻视自己的生命,可能我也没那么重要,但是我就是把这些看成了我活着的希望了,对于其他,于我来说,我并不在乎了,所以我永远也不会陷在任何一段感情里,也不会为谁而神伤不已,不会患得患失,不会深情,但也不至于冷漠,待人以礼,问心无愧就好,至于其他嘛,随缘啦。


葡萄架下的秋千


这是一个有趣的问题,无论是在生活中还是咨询实践中,95后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呈现出更多的抑郁症发病率,甚至有扎堆发病,流行性发作的倾向。

我手头还没有流行病统计资料,但是从经验层面做一点分析,为何25岁左右女性更容易罹患“抑郁症”。

第一,25岁是青春期迈入成年早期的重要转折阶段

这个阶段正是从家庭到社会、从校园到职场,角色转换、心理变化剧烈的重要时期,每一个人都将承受更多的社会责任、面对更大的社会竞争压力,尤其是初入职场的几年时间中,社会适应程度直接关系到心理健康。

而95后这代年轻人相比之前的80后,70后,生活条件优越,养尊处优,心理承受力较弱,角色切换过程中,也更容易出现抑郁症状。


第二、社会多元化以及不良生活习惯的影响

社会价值多元化的结果之一是,个体对与自身命运承担了更大的压力。过去的计划经济铁饭碗,衣食无忧,旱涝有保,无需为明天的生计范畴。而当代社会,在金钱物质的刺激下,每一个个体都要自负盈亏,创业也好,职场也罢,不确定性增加,这种不确定性加剧了内心的不安全感和焦虑感,与人攀比、虚荣等心理使上述焦虑感叠加,久而久之造成身心伤害。

另一方面,物质发达刺激了生活方式的放纵。熬夜、夜宵、电游、酒吧、烟酒、蹦迪、通宵打牌,沉迷网络等等,这些活动看似令人愉悦,实际是透支身体,刺激神经系统,夜夜笙歌掏空了身体,而身体的垮塌又间接影响到精神健康。


第三、抑郁文化的泛滥的集体催眠

第一、第二个原因属于老生常谈,第三个原因则不受人重视,那就是这几年关于抑郁症的科普有些过热了,人人皆知,但是一知半解,导致很多人对号入座,在催眠和强化的影响下,表现出抑郁的症状。

也就是说,抑郁症本身就是一种保护机制,当一个人社会适应不良,人际关系出现问题、或者无力参与竞争时,最好的借口就是:我是抑郁症!

只要宣称自己是抑郁症,就能获得社会同情,能够得到父母的疼爱,进而产生一种被呵护的感觉,同时,因为“我有抑郁症”,也为自己的失败找到了开脱。而且,在她们看来,抑郁症是一种很文艺的精神疾病,得了抑郁症如同林黛玉一样风雅。

这是一种退行性的防御机制,类似于婴幼儿时期通过装病、诈病引起父母关注,道理是一样的。在大多数情况下这些人仅仅是在表演,是假性抑郁症——真正的抑郁症是不会轻易表述自己的症状的。



西双版纳的茶花


为什么94、95年得抑郁症的多?

emmmm,这个观察很有意思,虽然没有看到明确的数据统计,但是95前后的抑郁症患者较多,这个结论倒是符合我个人的感觉。

至于原因嘛,有人追溯到这一代的父母是1965-1975年代生人,他们经历了经济大发展的时代,忙于工作,对孩子小时候的看护和照顾不足。这种说法貌似不能解释为何专指向了94、95这两年出生的人群。

还有人说因为94、95的人从小经历了经济飞速发展的时代,等到自己长大开始走入社会了,发现很多事情慢了下来,与自己的期望值和儿时梦想相差太远,失落感比较强。

其实社会环境这些影响一个代际人的因素,都无法解释为了这两年出生的孩子忧郁症比较多。我观察到星象上,94、95两年天王星与海王星在摩羯座相会,这种相位171年才能形成一次,至于为什么会对这两年出生的人产生忧郁症的影响,就只有靠星座领域的作者们来解读了。

在无数星星的光芒下,世间的一切也不过是蚂蚁的烦恼。如何扮演好一个情绪稳定的成年人?欢迎关注,每天带您讨论几个心理学的小问题。

京城少年


李玫瑾说过,在儿童时期没有经过充分的运动的孩子容易抑郁。抑郁跟很多因素有关,遗传,外在压力,家庭环境,性格等等。我是得过抑郁症的,也自杀过,自己总结走出抑郁两个办法最好。1.运动,比如长跑一些耐力类的运动;2.感受爱,家人的爱,朋友的爱,如果都没有可以养宠物,感受爱,爱的无形力量是非常强大的!


丁丁猫咪蒙蒙圈


阶层固化,人情淡默。一潭死水,静止不动。沉淀、变质、腐烂、污染。

初入社会的年轻人,发现,无论自己是多么的完美和优秀,不管自己付出多大的艰辛和努力,都已经被远远的甩在了起跑线上。差距太大,已经没有了追赶的动力和意义。

这群涉事不深,心如白纸的年轻人,就如被人,当头棒吓,理想被现实击的粉碎。被这当头一棒打的措手不及,自抱自弃,万念俱灰,心无斗志。

心灰意冷的人,就没有了动力来源。再加上,就业难,收入低,攀比心重,家庭期望值过高。等等客观因素,将心理承受能力弱(特别是女孩)的精神支柱直接被压垮了。家长的过高希望,才是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所以就有了许多,窝居,啃老,巨婴,抑郁症。等心理疾病的,宅氏一族。


识途马37


忧郁症是个富贵病,有点象哮喘,西方国家逐年上升。中国也清晰地表现出这个趋势。

这个很多孩子所处的环境有关包括,基本说虽然物质丰富,但是人际关系淡薄对孩子的成长不利:

1. 父母自身的压力增大,生活节奏加快,孩子的生活规律稳定环境打破(父母就是忧郁症,可以传给孩子)

2. 孩子自己的环境,学习,学校,同学压力增大

3. 离婚率的上升。心理疾病多发生在破碎不稳定家庭。

4. 卫星家庭的消逝,没有亲朋年长的人看孩子,所以送幼儿园早,新父母没有有经验的人帮助了。

5. 现代饮食营养的结构变化。

6. 物质水平的提高对孩子也未必都是好事。孩子觉得得到较容易,不会等,“滞后消费”的能力减低。

如何和有忧郁症的亲人生活, 这是我的建议(对任何人使用,但是孩子尤其要耐心,不能着急,有不能不管,家长的耐心至关重要):

1. 爱这个人, 如果亲人再不爱,这个人完的更快了。

2. 忍耐,因为爱所以任何冲突都想他是病人,不要想他的讨厌,对待他如病人,切忌,他其实是个病人,如果看脑波图的话,忧郁症人的脑都有问题。简单说慢波多,不爱动,干上一件事就不换了。爱上瘾。左右脑不平衡等。如果是孩子有时也要推孩子(如学习,养成好习惯),但是要恰到好处,可以用引诱,分散注意的方法等。在他高兴的时候说,不高兴的时候不说。

3. 负责配合治疗关心关怀,病人自己可能不意识不吃药,要靠亲人才能坚持为他做这些事

4. 想办法让他高兴,为他寻找快乐,减少冲突,让他的心情平缓,坏想法的开关渐渐消逝了,坏事就不会引起过激的负面反应。忧郁症很多情况是周围的人给的压力。如果是亲人有离不开。所以周围的人的行为一定要改变。绝不能再呵斥谴责威胁吓唬病人了。

5. 衷心为他祝福,坚信他会治愈,或奇迹发生。你的信心十分重要。下定决心,不论多困难都不放弃。绝不因为魔鬼的诱惑而诅咒这个人,偶尔嘴里生气说些气话,有时能让人崩溃,但是对魔鬼说你会坚持,要救这个人,这个你爱的人,不会轻易让魔鬼把他带走。只要有你在,你就会是他的后盾,帮助他。你是他的围墙,是他的驻防。为病人多祝福祈祷。建议诱导病人也做。他自身的防御力提高。

6.另外建议药物,心理,行为,高强度的体育锻炼(建立兴趣爱好和瑜伽等),脑疗,灵魂(祝福祈祷冥想)多方位地帮助他。建议轻度的话暂缓吃高剂量的西药(能不吃就不吃),该种药可以让脑子有依赖性,还能引起其它脑子问题,停不下来了,好了一种病得另一种病。建议中,草,花药,温和的增加快乐的药,如5-htp, 中药解郁药,高强度锻炼,高剂量omega3,6,9 (含高EDP等)坚持吃一段时间。对身体没有什么伤害。脑电磁疗也管用。

7. 切记,这可能是一个长期的,要几年的工作。这是对病人更是对亲人的考验。两个人都要在困境中涅盘。所以作为亲人,背起你的十字架,如耶稣为他爱的人去死一样,为你爱的人做好长期艰苦工作的思想准备。你的病人已经是心怀忧郁,恨,凄凉的心。你自己要保持爱,平和,苦中快乐的心,才能和他的负能量对抗。不然你也有可能被拉下水,变得忧郁。


像孩子一样谦卑


因为没有赶上好挣钱的好时候,却染上了高消费的坏习惯,心理落差太大。


我是牙牙221


精神抑郁症那里是你说患就患上的,抑郁症是一种很严重的精神心理痴病,为了让这类人能看到希望,国家从鼓励到大环境的治疗,下了不少功夫。说白点。抑郁症就是精神病啊,跟大街边走边胡咧的傻佬仅一墙之隔啊。做人要努力强自己,千万别弱得成为弱智


滇海无涯


大家好,我是晓愈解心。

根据美国精神病学协会调查,人一生中出现抑郁的可能性,男性为5%—12%,女性为10%—25%。并发现性别差异始于青春中期,贯穿于整个成年期。

从这项调查可以看出,女性比男性更易罹患抑郁症,而且,似乎根源可以追溯到青春时,因为青春期心理波动巨大,内心冲突剧烈,容易使脆弱的神经出现问题,只是那时可能忙于学业,很多人以为是学业的压力所致,而且它也会有个很长的潜伏期,只等生活再次令她们焦虑不安,精神疲惫,或者某个契机出现。

抑郁症其实更应该属于病理性的,而非心理性的,它是种精神障碍,需要药物的治疗。

但很多人不了解抑郁症,以为只是心理上的抑郁状态,而抑郁症的复发,它的症状会更明显,抑郁持续的时间会延长,从而被人发现症状。

而女生性格上的敏感,害羞,内向,多思等等,都会使她们更容易被抑郁症找上。

希望我的回答,能令题主满意。


晓愈


90后的大量问题,要从其父母辈开始说起。

90后的父母,在青春期时主要受到改开大潮这一波历史潮流的影响。改开中,外来思潮并未经过太多“是好是坏”的判断和取舍,只是开放国门任其进入,来尽快的填充人们的思想,不可避免的导致了物欲与享乐的泛滥。而这整体导致了90后的父母辈们,整体更热衷物质追求与享乐主义,开始轻视人与人之间精神连接的价值与珍贵意义。

而这一享乐主义的极端化结果,就开始由90后这一代来继续承担。

享受物欲是需要金钱的,极度的热衷享受物质那就不可避免的极度追求金钱。

极度追求物质金钱又不可避免的导致人与人之前互相攀比虚荣。

攀比虚荣导致互相轻视歧视。

情感是人类结成社群以共同生活的坚固连接。而现在,这个连接被销毁了,取而代之的共同价值观,就是基于金钱享乐的物质主义。这使得人群间普遍丧失了建立真诚感情连接的能力与可能。

那么,这个原子化,沙漠化,互相孤立化的肉欲荒原上,所能存在的,也只能是一群互相轻视嘲弄,互相猜忌怀疑,互相嫉妒怀恨的90后了。

是否被他人轻视/拒绝/否定,成了他们心中时不时会浮现出的负性思绪。

当然,好处也有,90后的父母辈们,接受的思潮差异性大,这使得90后整体在思想上,也体现了更多的演变和差异性,我们依旧会时不时遇到非常出众的90后。

此外,计划生育在此问题上也扮演了重要的角色。90后独生子女更多,而独生子女由于长期独自生活的特点,使得其客观上更不擅长理解他人,进而无法构筑稳固的,基于情感交流的人际关系。这自然也导致了其人际交往中,更容易自我孤立和猜忌怀疑他人的特点。

既然查知了原因,那么如何调节和改变就是显而易见的事情啦。若还想继续深入讨论交流,欢迎点赞,并亮出朋友你更精彩的评论^_^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