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寨鷗汀:海防故地 人文薈萃

鷗汀,因“海鷗棲宿的沙洲”而得名。這裡遠古時代為海洋,春秋至漢代間形成三角洲的沙丘。因常有海鷗在此棲宿,故原名為鷗汀壩,又稱鷗汀背。原為海防故地,扼外砂河、新津河、梅溪河之咽喉,控南港、東港(鷗汀港)、新港多處海口,形勢險要。

鷗汀港(後稱為東港)位於鷗汀西邊,曾是潮汕五個典型的港口之一。自明朝設為港口,至清康熙年間,鷗汀港和樟林港同屬澄海縣之重要港口。潮州、南澳的貨船裝載貨物以鷗汀港為母港,南澳島為中轉站,往來浙江、江蘇的海上貿易活躍。當時鷗汀是粵東海防要地,設有“澄海協標左營千總分防汛營冊”。庵埠港的船隻也要由溪東港或鷗汀港出海,海上交通相當便利。

古寨鷗汀:海防故地 人文薈萃


天后宮

鷗汀始創於南宋理宗年間,由宋將仕郎袁宏自揭陽縣漁湖都遷居蓬洲都鷗汀而居。到元至正年間,遷到這裡居住的人日益增多。到了明朝建有城,名為鷗汀背城,周圍600丈,高1.4丈。爾後倭寇和海盜多次為患鄉鄰,且在明隆慶二年(1568)被南灣人林道乾攻破,城也被毀。於是村民築寨以作防衛,名鷗汀背寨。城寨長約450丈,寬約100丈。四周為護寨河,是當年韓江下游四大寨之一,也是潮州府屬48個隘口之一。

古寨鷗汀:海防故地 人文薈萃


北定門

清朝順治十四年丁酉(1657)十一月二十三日,鷗汀寨被鄭成功派部將甘輝率兵攻破。寨民以及鄰村到鷗汀寨避難的人全被屠殺。現存“同歸所之亭”以慰英魂。因此鷗汀流傳“有國姓,無鷗汀;有鷗汀,無國姓”的俗語。

康熙八年己酉(1669),潮州通判兼澄海縣知縣閻奇英在舊址重建鷗汀寨,周圍600丈,高1.4丈,有水師營寨駐防。1942年日偽佔領時期曾拆城牆,1950年拆去城門。

鷗汀,宋屬揭陽縣蓬洲都。元屬潮州路揭陽縣蓬洲都。明洪武二年己酉(1369)改潮州路為潮州府,屬潮州府揭陽縣蓬洲都。明嘉靖四十二年癸亥(1563)設置澄海縣,蓬洲都改屬澄海縣轄。1921年,屬澄海縣下蓬區。1949年10月25日澄海縣解放,屬澄海縣下蓬區。1974年11月5日屬汕頭市郊下蓬公社。1986年屬汕頭市郊區下蓬鎮。1996年11月30日至今屬汕頭市龍湖區鷗汀街道。

鷗汀,原四周皆為小溪、池塘環繞,有沿溪沿池之景。有獨特的歷史背景,文化底蘊十分深厚。原來的城寨,由於歷史沿變,大部分拆卸倒塌。現存有北平門和北定門小寨門兩個,煙墩、更樓各一座及部分寨牆。以前有十八小景以及“證果談禪、騰輝倒影、文祠書聲、龜橋似月、西寧晚泊、廟前白鷺、新興紅樹、南薰納涼”八大勝景。

古寨鷗汀:海防故地 人文薈萃


證果寺

現有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騰輝塔以及證果寺、鷗汀天后宮、西寧橋、許氏宗祠、辛氏大宗祠、李氏蓬祖祠、英毅公祠、密林文藝研究社舊址等汕頭市文物保護單位和文物保護點。還有三山國王廟四座,祠堂三十多座,以及進士第、大夫第、儒林第等一大批歷史文物古蹟。

這些文物古蹟,有過它的輝煌,也有它一定的文化價值。但這些重要的歷史文化資源因為資金和管理等問題,正在不斷老化損壞、倒塌和消失,令人痛心。2016年,汕頭市開展創建全國文明城市活動,創文行動開展以來,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對文物古蹟的修繕工作,特別是把騰輝塔修繕項目列入“十個歷史保育修復項目”,並於10月8日正式啟動對騰輝塔進行修繕。到2017年7月,塔前墨硯池竣工,至此,騰輝塔主題文化公園完成。文化公園成為一道靚麗的風景線,不但再現了“騰輝倒影”美景,也為鄉民提供了一處很好的休閒場所。

古寨鷗汀:海防故地 人文薈萃


騰輝塔

鷗汀,是人文歷史較深厚的鄉寨。建寨以來,尊禮教、重鄉學,蔚然成風。明代萬曆年間(約1606-1619),由告老回鄉的舉人袁溫和鷗汀寨主陳君諤等倡導並捐建的鷗汀文昌祠,為蓬洲都乃至澄海縣培養出一批批拔萃學子,成為聞名遠近的書院。

鷗汀,是人文薈萃之地。其中有與文徵明相交,倡建鷗汀袁氏祠堂的袁鑑,倡建鷗汀文昌祠的袁溫,與佘志貞、陳衍虞相交,著有《鋤雲山房文集》的李國棟,出資重修證果寺的袁綺、袁夢祖。在近現代更湧現出潮州音樂曲譜先驅者蔡春福,中國現代美術開拓者之一的李澄之,共和國第一代外交家林之原,巾幗英才陳曙光,革命教育家袁似瑤,詩人、作家黃雨等。他們在各個時期,在各自的領域中取得了卓越的成就,為後人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

鷗汀的歷史文化資源,對研究汕頭市的歷史演變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

(作者袁喜倫 選自《尋找汕頭美地名》只為宣傳家鄉文化,不做商用,如有侵權請聯繫我們刪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