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锻炼独立,却让孩子自卑无助,你对“独立性”到底有什么误解

前几天,在我家的小区,我看到这样一幕。喜欢观察孩子的我,不由得陷入了沉思。

一个4岁左右的小女孩,刚在小区花园骑了一圈平衡车,准备回家。刷完门禁后,在通往单元门口处,有一个三层的台阶。

大概是下图这样。但比图示的每层还要高一些。

想锻炼独立,却让孩子自卑无助,你对“独立性”到底有什么误解

小女孩拖着平衡车,感觉一下子上三个台阶有些困难。看她那样子,我觉得平衡车应该是挺沉的。她胳臂的力量不太够。

小女孩的爷爷在旁边指导:“爷爷教你啊,你可以双手托着车子的前把。嗯,就像这样,先抬前轮,再抬后轮。这样车子就上来啦!”

结果呢,小女孩扶着车子,平衡车的车轮卡在了第一二节台阶之间,怎么也上不来了。

她的小身体有些僵硬,我猜,她正在被平衡车的重力拖着往下坠。同时,车轮卡在阶梯之间,她既扶了车把,就顾不上下面的车轮。她脸上出现了焦虑。她想往上拽,但是动弹不得。

在这个时候,小女孩的爷爷还是不出手,继续鼓励:“加油,爷爷相信你,再用力一下好了!”

但是平衡车的前轮被卡住了,任小女孩左右实验,就是拔不出来。小女孩着急,嘴一咧,张嘴哭起来。

爷爷失望的说“你为什么不坚持嘛,不要哭!”

我看着小姑娘僵硬的身体姿势和害怕的表情,心里很同情。

我没有在公共场合对别人的教子方式提出异议的习惯,我总觉得那样不礼貌。毕竟,教子是一件多么私人化的事情啊。

但是,看着小女孩的沮丧难受的神情,忍不住想帮帮她。我就问了她爷爷一句:“孩子几岁了?”

爷爷说:“4岁了。但是都4岁了,扛上车这么简单的事情也不会!”

我说:“咱们成人看起来简单的事情,孩子可是未必会自动掌握呢。要不要帮帮她?”

爷爷斩钉截铁的说:“不要,要锻炼她,让她学会自立!”

我后来也不记得他们祖孙俩在台阶处僵持多久了。

但我始终记得小女孩那双充满不自信的眼睛。


想锻炼独立,却让孩子自卑无助,你对“独立性”到底有什么误解

每次回忆起这件事,我就想起我做幼儿园老师时,深深喟叹的一件事。

孩子们每天都要午睡,午睡上床前,要换一次睡衣。大部分四五岁以上的孩子,都能够在午睡醒来后自己穿上衣服了。

不过,只有小X是个例外。小X都5岁了,还是自己一穿衣服就哭。

我有点奇怪,为什么这么大了,自己还不会穿衣服?虽然作为一名老师,我可以在午睡起床后帮助他,甚至可以替他穿,但是我只是奇怪,为什么这方面他的技能会落后于其他孩子。

于是,我开始了细致的观察。

其实,穿衣的步骤,小X大概都学会了,但是一旦到了钻胳膊等比较难的环节,他的努力立刻停下来,不肯再探索,情绪变得很是低落。

他光着小脊梁,宁可愣愣的在那里看着衣服发呆,也不肯再试验下去。

观察到几次这样的现象以后,我大概知道是怎么回事了,就叫他妈妈来园里沟通一下。

原因是:在学习穿衣服时,小X妈妈寄予了比他的实际能力高得多的期望。一旦不会,妈妈不肯提供帮助,想靠孩子独立的探索,让孩子自己学会。

但问题是,小X才三四岁,他的智商还不明白,问题究竟出在哪里。在我们成人看来简单的一件上衣四个洞,而在孩子眼里,却是如此复杂的一个结构,稍不注意,就会把头钻到胳膊的洞里。

小X的妈妈以“锻炼孩子的独立性”为理由,期望他一上来就穿好衣服,可是孩子连套头都没有学会,就期望他能做准确三步骤:先套头——再伸一只胳膊——再伸另一只,这可能吗?

不肯在孩子的能力范围外提供帮助,开始让小X有“习得性无助”的心理习惯。每次穿衣服失败,他就想起妈妈的苛责,便没有勇气去继续探索下去,只能自己愣愣的发呆。

想锻炼独立,却让孩子自卑无助,你对“独立性”到底有什么误解

是不是很讽刺?

那些不肯及时帮助孩子的父母,如此期望孩子独立,孩子却比其他人独立的更晚。

我在园里和小X妈妈沟通的时候,引用了蒙特梭利对于孩子独立性的看法。小X妈妈听完,后悔的眼眶泛红。于是今天,我把那句话放在下图了,也许能帮到你。

让我简单的翻译下:蒙特梭利这样看待孩子的独立性:在孩子学会独立性的路上,我们必须要帮助孩子!

想锻炼独立,却让孩子自卑无助,你对“独立性”到底有什么误解

听完这两个故事,你明白了吗?

总是高于孩子实际能力的期望,并不会让孩子变得更好,更不会让孩子变得独立。

而关键时刻,当孩子卡在某一环节,你雪中送炭的帮助,比如帮孩子扛一扛自行车、帮孩子穿衣服,却让孩子感受到你的肌肤相触、温暖支援,让孩子和你的亲子连接更加稳固。

我在做幼儿园老师时,见过各种各样的3-6岁的孩子,我时常在思考的一个问题是:

出生时明明都一样,然而三年后,有的孩子很自信、有的孩子很自卑。

这几年究竟发生了什么,造成孩子心理素质的极大不同?

我觉得,当孩子遇到困难时,家长都做了什么,应该是很大的一个因素。

因为,孩子是从做事情的过程中,慢慢积累成“我自己是谁,我做事情是怎样的”的认知的。

每做一件事,都是他人格形成拼图中,那小小的一块。1000块拼图拼成,孩子人格的整体轮廓已经昭然若揭。

如果做的事情总是高于他的实际能力,他就会如同总是考班里最后一名的后进生那样,觉得自己能力不足。

而且,父母对于他失望的眼神、过高的标准,都会让他形成偏低的自我评价,比较容易形成低自尊的人格

如果发现孩子还差一点点完成,那么当然可以鼓起孩子勇气,让他自己做。

但如果发现这件事情远高于孩子的能力,父母应该把难度分解,分解成每一步骤都比上一步骤难一点点、孩子努力一下能达到的情况,那么才对孩子的自信心有好处。

认知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最大的贡献是“最近发展区”。我找了一张最“说人话”的图,让大家瞅个明白。

想锻炼独立,却让孩子自卑无助,你对“独立性”到底有什么误解

“培养孩子独立性”,应该在哪个区域?

来来来,大声跟我念出正确答案:

对,在中间斜划线区域!

总是在右侧实心黑色区域跟孩子较劲, 孩子能力达不到,你还愣是让孩子自己做。包括但不限于:让孩子独立吃饭、分床睡觉、独立穿衣服、很快学会骑车、自己学认字……

我说,你是轴呢,还是轴呢,还是太轴呢?!

比如,那个扛平衡车上台阶的小女孩,可以先带她上有滑坡的台阶。让她拽着平衡车走。会了以后,再上一级台阶,一级台阶会了以后,再到二级。

如果孩子上不去,直接一把帮孩子拎一下,没什么大不了的,别担心“孩子会养成依赖的性格”。

养个娃而已,别那么上纲上线。

当然,更不能走“锻炼独立性”的极端。孩子也需要体会成功的喜悦。

别用“锻炼孩子独立性”为借口,让孩子变成“习得性无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