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寒冬來臨,企業如面臨關停時保障自己利益不受損?

經濟寒冬來臨,企業如面臨關停時保障自己利益不受損?

導讀:時代在發展經濟在進步,在改革開發之後,企業也如同雨後春筍般逐漸增多。物極必反盛極而衰,2019年出現了經濟寒冬,一線大城市房價下跌嚴重,很多企業也關門了,企業在發展過程中,會有很多因素導致自身面臨關停現象。今天小編帶著大家針對企業關停的相關內容進行解析,望大家在瞭解相關知識後,能夠更好的發展企業。

根據剛剛司法實踐,企業關停的原因主要有四種,包括政策性關停、產業型關停、用地型關停以及處罰型關停。企業應當瞭解在經營過程中都有可能遭遇哪些原因的關停,提早知曉相關關停原因,以便防患於未然。


經濟寒冬來臨,企業如面臨關停時保障自己利益不受損?


第一,政策性關停;其主要是針對某些特定的區域和特定的企業,行政機關作出的行政指令要求這些企業關閉並停止相關的經營活動,具有強制性和快速性的特徵。舉例說明:近幾年出現的京津冀協同發展計劃、大氣汙染整治運動等政策行為。

第二,產業型關停;其主要是針對工業耗能、汙染較大,且經濟貢獻能力低的企業,舉例說明:上海出現的“198工業用地減量化”行動等。

第三,用地型關停;此類關停針對的是違法佔地的企業;比如是改變了集體土地的用途,在農用地用上進行了建設行為,這都是違反法律規定的,屬於違法佔用土地,國土部門會很對是否屬於違法佔地進行認定,被認定為違法佔地,責會要求其關停企業,並限期拆除,交出土地。

第四,處罰型關停;該類關停主要針對的是企業是都存在環保、安全、稅務等方面的相關指標不達標情形,行政部門為了達到處罰企業的目的,會採取各種關停措施。

第五,自身經營不善導致的關停,此類關停是沒有行政機關的參與,與經營者經營決策以及經濟大環境有關,各位企業主要在日常經營中,保持清醒的頭腦,優效地使用資金,提高管理能力,即便出現破產關停,也做好善後。


經濟寒冬來臨,企業如面臨關停時保障自己利益不受損?


企業收到關停通知不關停的法律後果;

企業如果接到相關行政機關發出的限期關停通知後,沒有在通知規定的時間內進行關停的,相關行政機關可能就企業違反該通知為由,對企業進行處罰。輕則處以罰款,重則吊銷營業執照和許可證。

綜上,當企業面對收到的各類關停通知時,應當首先明確關停的主體是否有關停的資質,根據相關法律行政法規規定,能夠進行企業關停的主體主要是相關職能部門、人民政府。同時,企業應當及時瞭解相關的政策信息,明確政策規定的內容、方向和補償安置政策,對於自身應當拿到的補償做到心中有數,並積極主動地和實施關停行動的主管部門進行溝通談判,根據企業的情況、損失、投入以及企業發展前景等方面爭取合理的補償和補助。對於不符合關停基本程序以及侵犯企業合法權益的關停行為,企業可以選擇在專業律師的幫助下,有針對性的要求上級機關進行復議或者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捍衛企業的權益。


經濟寒冬來臨,企業如面臨關停時保障自己利益不受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