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李白的诗歌说起,初探唐诗、唐代女子与酒文化的关系


唐诗流传至今有五万余首,其中有六千多首与酒相关,单看李白的1500首诗文,就有170首谈到酒。分析李白的诗文,我们不仅仅会发现酒,与酒结伴而行的往往还有唐代女子群体。

接下来,我们就从李白诗歌的角度出发,探究一下唐诗、唐代女子与酒文化之间的关系。


从李白的诗歌说起,初探唐诗、唐代女子与酒文化的关系


一、唐诗促进酒文化传播


唐诗是一种文学形式,也是一种传播载体,对酒文化传播和宣传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使酒文化的内涵不断完善,更加丰富。


纵观古今,文人墨客们喜欢借酒怡情。酒在激发他们思维、灵感的同时,也为他们提供了具有丰富内涵的创作素材。那充满感情和哲思的跳动字符,更加促进了酒文化的广泛传播。


李白在《将进酒》中写道"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我们不能被表面的现象所迷惑。在李白看来,酒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物质享乐品,而更多的是一种情感、一种宣泄、一种表达方式。他在诗文的后面紧跟着写道:"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去还复来",表达了一种自信豁达,充分将诗人心中隐含的、想要表达的情感抒发出来。此时,酒已与诗互为一体,内化于其中,千百年来,看到李白的诗,我们就想到了酒,这正是唐诗对酒文化的传播作用。


从李白的诗歌说起,初探唐诗、唐代女子与酒文化的关系

二、酒文化丰富了唐诗的内容


1、诗酒文化的释义


所谓诗酒文化就是运用诗的形式直接和间接反映酒文化的一种文学艺术,它是诗的雅韵和中国传统酒文化的有机结合,是诗文化内容的拓展和酒文化深度的提升,能够最大程度表达诗人真性情和增强诗文感染力。


李白在《月下独酌》中写道"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花丛、美酒、明月这三个意象完美还原了李白独酌的意境,虽然孤独却也别有一番滋味。花香、酒香似乎已经飘到我们的鼻尖,诗酒融为一体,诗因酒而更绝妙,酒因诗而更醉人。


诗酒文化在唐代得到快速发展,有多方面的原因:其一,大唐处于盛世,为酒业的发展提供了雄厚的物质条件。其二,唐代初期的酒政比较宽松,政府明令"天下置肆以酤者,斗钱百五十,免其徭役",官方对于饮酒持鼓励的态度,民间的群饮得到支持。其三,唐代诗歌的发展,因为唐代各地虽盛产美酒,但价格不菲,李白曾感慨"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值万钱",所以酒成为有一定经济实力且有闲暇时间的文人墨客的标配,一定程度上饮酒成为高雅文化形式,更多地用来表明文人的身份、展示生活情趣和抒发情感。

从李白的诗歌说起,初探唐诗、唐代女子与酒文化的关系

2、酒文化对唐代文人的影响


文学的创作不仅仅是需要扎实的文学功底和深厚的实践积累外,更需要丰富的联想和想象以及天马行空的思维,还有那一闪而现的灵感。很多时候,正是酒给了唐代文人天马行空的文思和绵绵不断的灵感。"酒后吐真言",饮酒后的人流露的感情更加真挚,再加上灵感,必定要有大作产生,可以说从酒推动了文学创作。


李白在他的"醉歌"《襄阳歌》中描写到"落日欲没岘山西,倒著接䍠花下迷。襄阳小儿齐拍手,拦街争唱白铜鞮。旁人借问笑何事,笑杀山翁醉似泥",正是酒给了他无限的灵感,他借酒抒情,表达了自己对自由的追求,以及无拘无束,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除此之外,唐代诗人还会通过这种酒文化寻找自己出世的机会。通过参加一些高级宴会,结交达官显贵,从中饮酒作诗,彰显自己的才华和抱负, 从而争取获得推荐出仕的机会,扩大社会影响力。


李白的《上李邕》就是一首自荐的诗,是他在游渝州谒见渝州刺史李邕时,在宴会酒后所作。李白在诗文中写道"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宣父犹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轻年少",足以见得李白超强的自信和远大的格局,以及作为才子的傲慢和不羁,也正是酒的作用,使李白在刺史面前如此张狂,酒文化增强了唐代诗人的豪迈气概。


从李白的诗歌说起,初探唐诗、唐代女子与酒文化的关系


3、 酒文化对唐诗的影响


酒与文学的关系源远流长,自《诗经》至明清小说,处处都有酒的影子,它散发着一种醇香,承载着文人们的喜怒哀乐,给后人留下一笔丰厚的酒文化遗产。


唐代的酒文化中的一些人文思想充分地体现在同时代的许多话酒、咏酒作品中,文人士子阶层在酒的作用下感叹人生,集中表达了他们的人生理念、价值追求,表现出丰富的人文内涵。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这句诗出自《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李白在此借酒寄托离愁别绪。李白此时受小人谗言的影响,被迫离开朝廷,开始流浪生活,在宣州时送别老朋友李云所作。这酒是饯行之酒,更是借酒浇愁,表达自己的心中的郁闷与不平。


"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这首《客中行》则寄托了李白的思乡之情。虽然主人用好酒招待,让自己心里很是温馨,但是毕竟自己他乡之客,酒过三巡,谁又能保证不会产生对故土的情思呢?


从李白的诗歌说起,初探唐诗、唐代女子与酒文化的关系


三、唐代女子衬托了唐诗的美


李白生性放荡不羁,爱喝酒,诗写的好,而且还是一位风流才子。在李白1500首诗文中,"妓"出现了24次,"美人"出现28次,"女"出现了110多次。李白经常"携妓郊游",也会经常跟"胡姬"一起饮酒,这些凡尘的女子的出现,丰富了唐诗的内容,衬托了唐诗的柔美,增强了唐诗的仪式感。


"谢公自有东山妓,金屏笑坐如花人。今日非昨日,明日还复来。白发对绿酒,强歌心已摧。",这首《携妓登梁王栖霞山孟氏桃园中》就是李白在孟氏桃园宴会上所作。一边饮着美酒,一边看着美人歌舞表演,诗性自会大发。我们在体会李白诗歌浪漫主义色彩同时,由于这些特殊女子角色的出现,也使我们体会到他诗歌的接地气,跟现实又拉近了距离,衬托出李白的诗歌细腻之美。


李白对"胡姬"也是十分喜爱,在他的诗作中经常提到这类群体。《白鼻騧》中有"细雨春风花落时,挥鞭且就胡姬饮",《少年行》中有"落花踏尽游何处?笑入胡姬酒肆中",《醉后赠王历阳》中有"双歌二胡姬,更奏远清朝。举酒挑朔雪,从君不相饶。",《前有一樽酒行二首》中有"胡姬貌如花,当垆笑春风。"诗中的"胡姬"不仅歌声优美,而且会劝客饮酒,李白对她们很是青睐,对酒肆中的胡姬更为欣赏。"胡姬"那热情奔放的曲调和优美的舞子,又给李白的诗歌增添了一种旋律之美。


这里还需要提一下,在李白的诗里还涉及了售酒女子。李白在《江夏行》写道"正见当垆女,红妆二八年",在唐代酒肆里,售酒的多是年轻貌美的未婚女子,看见一个十六岁的卖酒女子,估计要酒不醉人人自醉了,这也在无形中给诗歌注入一种青春的活力。


唐诗在酒的渲染下,更加洒脱奔放,在女子的衬托下,更加细腻婉约。唐诗、唐代女子跟酒文化之间相互渗透、杂糅,从而形成一种诗酒交融、女子陪伴的独特诗酒文化。这种文化丰富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这种文化引发的人生感思,更是把传统文化推向一个新高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