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時期國內應該如何穩定經濟?

面對新冠病毒疫情的襲擊,國內對於今年如何穩住經濟充滿擔心,不少政府和機構也迫切想知道有什麼措施能夠促進經濟增長。個人有如下看法:

(1)疫情時期的經濟如同“戰時經濟”,整體經濟和大多數產業受到衝擊,由小事件造成高成本損失,受衝擊的程度決定於疫情長短。在整體態勢上,疫期的經濟處於受衝擊的防守狀態,如果希望通過激烈的政策扭轉乾坤,不太現實。因此,政策基調應該是穩,政策節奏應該是扛(住)、穩(定)、維(持)、保(護)、促(進)。

(2)各區域疫情存在差異,經濟活動的限制不要搞一刀切,不要搞成全國“凍結”。要根據疫情輕重安排好生產,大企業、國字頭企業要起到穩定作用,電、油、糧、運、通信、氣等要保證基本供應和運轉,中小企業則視情況維持運轉,現在要活下來,才能在疫後發展。

(3)營商環境很重要,疫情暴露出國內一些地區的營商環境很差,基礎服務缺失,缺乏配套,形勢一緊、政策一收、市場一縮,很多企業難以維持。對地方來說,要保護企業,重要的是創造好的營商環境,而營商環境的關鍵是公平、透明、服務、放開。

(4)疫後經濟恢復,財政政策上的幫助、適當擴大投資建設、推出一些政府工程,這肯定是需要的;也要發揮“破窗效應”的作用。不過,在投資方面,不要只盯著基建、交通,對疫情中暴露出來的公共服務上的缺陷,特別需要加大建設和彌補。

(5)疫情既打擊生產,更打擊消費。在疫後,老百姓的消費信心和企業的投資信心恢復極為重要!在政策上,要讓老百姓和企業都能賺到錢,對未來感到有希望。最後個人建議,需要在政策上找到一些讓老百姓和企業能“簡單賺錢”的方式,其實搞好國內股市就是一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