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Havruta“共讀一本書”:《活出生命的意義》(三)

前兩期共讀《活出生命的意義》,引發了許多朋友的反饋,其中有位朋友留言說:“……我也拜讀了第一篇文章,仔細思考了一下自己為什麼而活,為子女?為父母?整天說要活的有意義,何謂有意義呢?突然深思起來,覺得這個話題有些深……”


是啊,什麼是生命的意義?怎樣找到每一個獨特的我的生命意義?


關於生命的意義是什麼,弗蘭克爾認為沒有哪個醫生能夠用概括性的語言來回答這個問題,因為生命的意義在每個人、每一天、每一刻都是不同的,所以重要的不是生命之意義的普遍性,而是在特定時刻每個人特殊的生命意義。


每個人都有自己獨特的使命,這個使命是他人無法替代的,並且你的生命也不可能重來一次。每個人生命的任務都是特定的,完成這些任務的機會也是特定的。生命對每個人都提出了問題,他必須通過對自己生命的理解來回答生命的提問。


我們的生命意義,只能由我們自己定義。


用Havruta“共讀一本書”:《活出生命的意義》(三)

這期我們繼續用Havruta(Havruta是什麼,點這裡複習)共讀《活出生命的意義》,探討如何找到自己生命的意義,來作為此次共讀《活出生命的意義》的結尾。


邀請人:鳳格格

受邀人:朱悅 張東賓 鄭昊


朱 悅

優秀出版人,新生活方式踐行者。策劃多部暢銷書:《活出生命的意義》《遇見未知的自己》《非暴力溝通》《九型人格》等暢銷書籍。


張東賓

高校教育工作者,11歲男孩的爸爸。發表有《良好的親子關係從“地板時間”開始》等文章,譯著有:《培養孩子的安全感》《帶著愛和寬容給孩子立規矩》等。


鄭 昊

美國Oceans Behavior Hospital 心理諮詢師

美國Hardin-Simmons University心理諮詢碩士

碩士期間師從國際心理學意義治療機構主席Dr. Roberts C Barnes(Dr. Roberts C Barnes師從於維克多·E.弗蘭克爾)。


Q&A


鳳格格:

弗蘭克爾在《活出生命的意義》這本書裡提到:他發現可能找尋到生命意義的三個途徑:工作(做有意義的事)、愛(關愛他人)以及擁有克服困難的勇氣。您是怎麼看待他的這個觀點的?


朱悅:


弗蘭克爾提到可能找到生命意義的三個途徑,工作、愛、克服困難的勇氣。


工作和愛這兩塊呢,我的理解是,一個是表象,一個是內裡。愛,是一種抽象的東西,而工作是我們具象的一個行動。


比如一個家庭主婦所做的,也包含愛和工作兩部分。


愛可以是她對家人、家庭和生活的愛,那具體表現在行動上的話,就是每天照顧家人的衣食住行,整理居室灑掃庭院,有人生病了去照顧,有人心情不好了去寬慰,讓大家吃好住好生活好。愛其實是滲透在她每一項的行動和任務當中的。


用Havruta“共讀一本書”:《活出生命的意義》(三)

同樣,工作也是一樣的,在工作中,一個重要的事是責任,就是這是分配給我的事情、我認領的事情,那我有責任去做好;第二個重要的事是創造,在做事的過程中,我同時在創造,我在使用老天賦予我的聰明才智,去創造點什麼出來。


在一生中,我們做一件事又做一件事,過程中少不了碰到的是困難,剛越過一個困難又遇上另一個困難,好像一次次地過關。


就是在這個過程中,我在成長,我的生命的內核不斷地豐滿和篤定。這些其實都是愛,只不過從工作的角度來說,我們不同的人在不同的行業中承擔了不同的分工、不同的角色。我們的愛就是體現在我們每天每天所做的事情上。這是我對弗蘭克爾所說的愛和工作的理解。


如果說到第三個途徑——勇氣的話,以工作為例,在工作中讓我印象深刻的有兩個吧,一個是克服了困難的成就感,另一個是願望達成了的滿足感。但其實最讓人印象深刻的,還是跨越困難的那個過程。


假如把困難這部分刨出去了,想象一下,我們的工作是很平淡無味的。恰恰是那些困難,才讓工作有滋有味,然後恰恰是我們碰到困難以後不放棄的那種勇氣,才體現了我們內在的愛。愛是透過勇氣來的,愛是透過困難所展現的勇氣而體現的。


所以愛、工作、勇氣這三個可能找到生命意義的途徑中,愛是內在,工作是外在,勇氣是集中體現,我是這麼理解這三點的。


還有弗蘭克爾也說了,這是“可能”找尋到生命意義的三個途徑,或者我們也可以理解這是他發現的三個途徑。


每個人對這個問題可能都會有自己的答案,也就是說,我理解並沒有一個統一的答案擺在那裡,這個答案需要我們每個人耐心尋找,而屬於我們的那一個答案正在靜靜地等待著被發現。


對於現在的我來說,當我“用心”的時候,當我覺得自己在“滋養生命”的時候,當我“禱告”的時候,我感到很有意義。


張東賓:

我覺得這三個方面都是一個人找到自己人生價值意義的必不可少的部分。


首先關於工作,從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來講,一個人在滿足了基本的生存需要之後,他會慢慢地尋找自己的高層次需要,一直到自我價值得到實現,就是獲得社會尊重。


用Havruta“共讀一本書”:《活出生命的意義》(三)

馬斯洛需求理論

一個人希望自身的價值能夠有所體現,首先要通過你的工作和你為這個社會所付出的努力。當然,如果這個工作能夠和你個人的興趣愛好完美的結合起來,那就是再好不過了。


與此同時,一個人除了工作之外,還要和社會打交道。因此,第二個方面提到這個愛,我覺得應該是一種泛指,不單純是自己和家人之間的這種愛,也是指個人內心對社會的一種關照。


這意味著你要關照他人,關照你周遭的世界,無論是人和動物,無論是個人還是社會。內心充盈了這種愛,一個人才能走出自我的狹隘天地,才能活的通透、豁達。


至於第三個方面,克服困難的勇氣。我覺得,勇氣是一個勇敢的人在遭受困難挫折的時候所應該具有的一種特質。如果沒有勇氣的話,那人生的很多遭遇,你恐怕難以跨越過去,人生的很多困難你也無法克服。


有句話這麼說:


“世界上只有一種真正的英雄主義,那就是在認清生活的真相之後依然熱愛生活。”


我覺得這就是一種勇氣,一種面對無常命運依然充滿熱情、依然鬥志昂揚的勇氣。當然,勇氣不是每個人生來就有的,是要有經歷了很多世事以後一點一點培養出來的。


最後,我覺得,愛和勇氣雖然是兩個不同的方面,但是兩者卻有著特別的聯繫。很多人因為愛,所以才變得勇敢。就像此次武漢抗擊新冠肺炎的很多醫護人員一樣,正是因為內心充滿了對他人、對患者的大愛,才使得他們在面對肆虐的病毒時,勇敢無畏,迎難而上,像戰士一樣奮力衝向抗疫一線。


用Havruta“共讀一本書”:《活出生命的意義》(三)

鄭昊:

這讓我感覺很幸福,真的,看到這句話我感覺我很幸福。我現在做的事情,就好像這三點我都同時擁有,我感覺很滿足,這真的是一個非常值得感恩的一件事情。


我每天會遇到不同的病人,每天都有不同的挑戰。我每天去傾聽他們的苦難,這就是為什麼我說有的時候,我下班之後沒有任何多餘的精力,主要原因就是因為每天都要接收太多的負面的能量,當我去聽他們所說的這些東西時,我們要用自己的同理心去感受他們的感受。


無論在大學時期、研究生時期,包括在跟教授一起工作的三年,同理心是我們一直在培養的,尤其是做心理諮詢時間越久,這個東西就會成為自己一個本能去體會病人的感受,而這個東西,其實是個雙刃劍。


好的地方,是說你能成為一個能夠理解客戶的諮詢師,因為你能時刻感受病人的感受,你能更好地去幫助病人們度過那些困難;不好的地方是,我在傾聽時,同樣也在經歷這樣的苦難,就是在幫助病人減輕負擔時,無形的會放在自己身上一些。


我畢竟剛進入這個領域,我也在找如何去消化這些的方法,但是至少現在還可以應付的來。這是我的工作,我每天都能感受到我在幫助這些人們。


我舉個我們當地的例子。


我們當地有很多靠石油發家的富人,他們賺的錢非常多,但平時他們會花費大量的時間做義工,比方說做兒童福利院、教會服務之類的志願者。


我對這個現象的理解是,他們的工作創造了物質的富足,但物質的富足是沒有辦法滿足他們的意義的。他們內心有一個區域是沒有被填滿的。


我周圍就有很多這樣的人,比方說我教授的一個朋友,他會在萬聖節的時候買上萬個糖果汽水,然後去僱傭那些流浪漢們,給他們一份臨時的工作——在他自己家的房子前派送這些糖果汽水。


我覺得每一個人其實在某個階段,他們都希望去做一些能夠幫助別人的事情。我不想說公益,公益其實對我來說還是太大了。我們永遠會有一個傾向去探索我們的意義是什麼,意義不是我能為我自己做什麼,在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最高層叫自我實現。


我的理解是,其實到最後不是說我想要什麼,而是說我能為別人做什麼,這就是我現階段對意義的一個理解。


我們要學會如何在幫助別人中去獲得一份喜悅,這不需要一定非要做義工、志願者這樣的無私奉獻的工作才可以,從我們現有的工作,日常裡同樣也能找到那份的意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