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羽是中陳平之計才疏遠范增?兩人的關係早在鴻門宴時已註定破裂

說起陳平,他給後人留下了印象是,他是鬼才。陳平有經天緯地之才,作為謀士,所獻之計屢屢得手。不過,如果你細細分析陳平的計策,你會發現,陳平的計策通常漏洞很多,但卻能奏效。這就是陳平的厲害之處,對什麼人用什麼樣的計策,漏洞雖多,計策也不高深,能達到目的就是好計策。

  陳平離間項羽和范增所用的計策更是簡單。陳平先讓人散播謠言,說范增和漢王劉邦有來往。在項羽的使者拜訪劉邦時,由陳平負責招待。陳平先假裝以為是范增派來的,故作熱情,然後一聽是項羽派來的,再冷落使者。使者惱怒,回去之後在項羽面前說范增的壞話。項羽竟信以為真,逐漸疏遠范增。於是,陳平這計策就得逞了。

項羽是中陳平之計才疏遠范增?兩人的關係早在鴻門宴時已註定破裂

范增

  陳平此計其實很簡單,並不是什麼高深之計,但對項羽卻很奏效。原因很簡單,項羽與范增之間本身就有矛盾的,陳平只是稍加利用而已。項羽與范增之間的矛盾還要追溯到鴻門宴之時。

  范增年近七十投奔項梁,得到項梁的信任,並數次獻出妙計。項梁死後,項羽斬殺當時掌握兵權的宋義,獨掌軍政大權,范增位於項羽之下。

  項羽大軍入關之後,劉邦畏懼項羽的實力,不得已參加鴻門宴,這是歷史上最有名的飯局。范增看到劉邦入關後的所作所為,認為劉邦有大志,必須殺掉劉邦,以絕後患。但項羽並沒有採納,而是放走劉邦。范增大怒,當著項羽的面把劉邦送給項羽的玉璧用劍砍斷,說:“小子不足為謀,將來奪項王天下的人,必是沛公啊,我們都要成他的俘虜。”

項羽是中陳平之計才疏遠范增?兩人的關係早在鴻門宴時已註定破裂

劉邦

《史記》亞父受玉斗,置之地,拔劍撞而破之,曰:“唉!豎子不足與謀。奪項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屬今為之虜矣。”

  范增認為項羽是在錯失良機,而牽怒於項羽,怒項羽不爭。實際上,范增在鴻門宴上的所作所為是值得商榷的:

  1.項羽是否該殺劉邦。范增認為劉邦有大志,必成禍患,這的確沒錯,但是不應該在鴻門宴上殺死劉邦。古人做事講究名正言順,就算項羽想殺劉邦,那麼殺劉邦的名義是什麼呢?

項羽是中陳平之計才疏遠范增?兩人的關係早在鴻門宴時已註定破裂

項羽

  劉邦與項羽約定先入關者為王。劉邦先入關,但對咸陽秋毫無犯,而且還軍霸上,顯然是想把關中王讓給項羽。對於曹無傷之言,劉邦在鴻門宴上已經向項羽解釋清楚。劉邦之所以把身段放得這麼低,就是不想讓項羽抓住他的把柄。

  項羽沒能抓住劉邦的把柄,自然也就不能殺劉邦。如果按范增所言,在鴻門宴上動手,那就等於無緣無故殺死一方諸侯,不僅名不正言不順,而且讓已經歸附項羽的諸侯心中不安,後果不堪設想。范增此舉是沒考慮過後果,同時是陷項羽於不義。

  所以對於項羽來講,殺死劉邦確實可以免除後患,但鴻門宴絕對不是最佳時機。

項羽是中陳平之計才疏遠范增?兩人的關係早在鴻門宴時已註定破裂

項羽

  2.范增如何對待項羽?范增在鴻門宴上曾安排項莊舞劍,意在殺劉邦,而實際上當時項羽並不想殺劉邦,顯然這是范增私下授意。但問題是,范增有權力在項羽不同意的情況下做這個決定嗎?范增作為謀士,只能向項羽提出建議,但決策權是在項羽手中的,范增是在越俎代庖。

項羽是中陳平之計才疏遠范增?兩人的關係早在鴻門宴時已註定破裂

樊噲

  范增年邁,且得項羽的叔叔項梁的尊重。項梁在時,項羽不過是一名將軍,位於范增之下,范增自然可能對項羽大呼小叫。但項梁死後,楚王任命宋義為上將軍,項羽為次將,范增為末將,後來項羽殺宋義,也就是說項羽位於范增之上。雙方地位發生改變,范增理應尊重項羽。當項羽擊敗秦軍主力、率軍入關之時,項羽已是一方諸侯,早已高高在上,范增則是項羽的臣子。但范增對項羽缺乏尊重,鴻門宴後竟當眾辱罵項羽,讓項羽丟盡顏面。范增早把君臣之禮忘到腦後了,這是倚老賣老。或許他還以為他是長輩,項羽仍然那個任由他打罵的小將軍。史料雖未記載范增到底幾次罵項羽,但以范增在鴻門宴上的所為,估計范增平時也沒少罵項羽吧?

項羽是中陳平之計才疏遠范增?兩人的關係早在鴻門宴時已註定破裂

項莊舞劍

  從以上分析可以看出,項羽和范增之間的矛盾是非常大的。從鴻門宴上項羽和范增兩個人的表現來看,項羽是性情中人,做事較為感性,喜歡依靠自己的情緒。范增雖然謀略過人,但做事不擇手段,且不尊重項羽。這就意味著兩人的矛盾以後只會越來越大,且很難調和。即便沒有陳平之計,項羽估計也會逐漸疏遠范增。

  陳平用計之時,就是考慮到項羽和范增之間已產生的裂痕,只是稍微把這個裂痕扯大了一點而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