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5%到96%——看疫情困境下的蟹苗销售战

当涂县,河蟹养殖大县,蟹苗培育生产面积1.5万亩,年产量450万斤;乌溪镇,“中华蟹苗第一镇”,蟹苗培育生产面积0.8万亩,年产量240万斤。作为其主导产业,蟹苗销售关乎大部分群众的生计。

一边是天气逐渐转暖,大量蟹苗将脱壳,软壳的蟹苗运输起来死亡率翻番,蟹苗培育户和成蟹养殖户是一天都等不得;一边是疫情防控进入关键期,交通受阻,买方进不来,买方出不去,原本2月上旬的蟹苗销售高峰期,2月10日的销售量仅占产量的5%。

“必须做好我市蟹苗销售供应和蟹苗放养!”市委市政府一声号召,一场蟹苗销售战就此打响。

四级联动 “绿色通道”在防控中开通

“书记,你可得想想办法,再不卖出去,蟹苗就要烂在田里了”“对方客户一天好几个电话,就等着蟹苗啦”……刚进2月,当涂县乌溪镇七房村党总支书记刘小兵几乎天天都被蟹苗培育户们电话“围攻”。

往年正月,外地客商的车子早就将村头堵得满满的。可今年疫情期间,交通管控升级,七房村的蟹苗运不出去,只能待在塘里,眼见就要脱壳。另一头,湖阳镇等地数十万亩的成蟹养殖产业,同样等不来蟹苗放养。

基层焦急的心情迅速“传递”到了村、镇、县。当涂县立即下发通知,及时发布蟹苗供需信息,率先推进乌溪等蟹苗主产乡镇与湖阳、塘南等河蟹主养区产销对接,允许县内成蟹养殖户携带证明进入乌溪镇购买蟹苗,确保县内蟹苗供需调配顺畅。

2月12日,按照市政府领导要求,一场全市层面的蟹苗供应与运销保障会议在七房村召开。市农业农村局全力协调,各地各相关部门密切配合,局面进一步打开。《关于做好疫情防控期间我市蟹苗供应与运销有关情况的通知》《关于进一步确保“菜篮子”产品和农业生产资料运输车辆通行畅通有序的紧急通知》相继发出,要求在全市范围内架起成蟹养殖户和蟹苗培育户产销对接的桥梁,并迅速打通“绿色通道”,合理优化“菜篮子”产品和农业生产资料运输车辆通行审批报备手续,将权力下放至基层,确保运输通畅。

多措并举 “两手抓”赢得“两不误”

“不用见面,在网上就可以完成销售对接。”七房村蟹苗培育户刘元地说,往年都是客商来到基地,面对面看苗种,今年却将这一步骤“搬”到了网上,通过图片、视频和语音讲解,看品质、定数量。镇、县也提前摸清待售蟹苗种类、数量,提前与客商取得联系,将工作做在前,减少人员流动和聚集。

“绿色通道”也有规矩。“要想完成交易,介绍信和通行证少不了。”当涂县水产局陶红革表示,为做好疫情防控,成蟹养殖户在和蟹苗培育户确定苗种数量后,需由所在村委会汇总上报审核后出具介绍信,并实行“点对点”运输,每辆运输车辆人数不得超过三人,并携带身份证件和证明、做好人员车辆防护消毒,蟹苗培育户按照预定时间前往卡口,在工作人员监督下完成交易,确保防护到位。

县外地区前来购买蟹苗的客商则需在县域出入卡点做好信息登记通行。凡是承担虾蟹苗和鱼药饲料的运输车辆也一律填写申请表,之后方可发放“通行证”。

与此同时,当涂县政府分管负责同志还率县农业农村局、湖阳镇和乌溪镇负责人,多次赴江苏高淳、宣城水阳等相邻地区沟通协调。每天下午2点至4点,在当高大桥检查站,一出出蟹苗“出关”记准时上演。

大户帮带 蟹苗产销两旺保增收

这两天,接到了和县那边成蟹养殖户的求购电话,七房村蟹苗养殖大户王成荣连续找到好几家小规模的养殖户,告知他们需要的种类、数量,等着一把送出去。“自家的蟹苗卖得差不多了,有渠道就帮他们卖一些。”王成荣说。

在打通“绿色通道”后,为保证蟹苗养殖户利益,七房村党总支通过“红色帮帮团”,以大户带小户的方式,抱团拓宽销售渠道。王成荣第一时间加入到了“红色帮帮团”中,帮助近10户小养殖户卖掉上万斤蟹苗。

目前,当涂县蟹苗销售已占全县蟹苗总产量的96%,平均售价达到30元每斤,在3月上旬基本售罄。

记者 邓婷婷 吴黎明 通讯员 石小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