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5%到96%——看疫情困境下的蟹苗銷售戰

當塗縣,河蟹養殖大縣,蟹苗培育生產面積1.5萬畝,年產量450萬斤;烏溪鎮,“中華蟹苗第一鎮”,蟹苗培育生產面積0.8萬畝,年產量240萬斤。作為其主導產業,蟹苗銷售關乎大部分群眾的生計。

一邊是天氣逐漸轉暖,大量蟹苗將脫殼,軟殼的蟹苗運輸起來死亡率翻番,蟹苗培育戶和成蟹養殖戶是一天都等不得;一邊是疫情防控進入關鍵期,交通受阻,買方進不來,買方出不去,原本2月上旬的蟹苗銷售高峰期,2月10日的銷售量僅佔產量的5%。

“必須做好我市蟹苗銷售供應和蟹苗放養!”市委市政府一聲號召,一場蟹苗銷售戰就此打響。

四級聯動 “綠色通道”在防控中開通

“書記,你可得想想辦法,再不賣出去,蟹苗就要爛在田裡了”“對方客戶一天好幾個電話,就等著蟹苗啦”……剛進2月,當塗縣烏溪鎮七房村黨總支書記劉小兵幾乎天天都被蟹苗培育戶們電話“圍攻”。

往年正月,外地客商的車子早就將村頭堵得滿滿的。可今年疫情期間,交通管控升級,七房村的蟹苗運不出去,只能待在塘裡,眼見就要脫殼。另一頭,湖陽鎮等地數十萬畝的成蟹養殖產業,同樣等不來蟹苗放養。

基層焦急的心情迅速“傳遞”到了村、鎮、縣。當塗縣立即下發通知,及時發佈蟹苗供需信息,率先推進烏溪等蟹苗主產鄉鎮與湖陽、塘南等河蟹主養區產銷對接,允許縣內成蟹養殖戶攜帶證明進入烏溪鎮購買蟹苗,確保縣內蟹苗供需調配順暢。

2月12日,按照市政府領導要求,一場全市層面的蟹苗供應與運銷保障會議在七房村召開。市農業農村局全力協調,各地各相關部門密切配合,局面進一步打開。《關於做好疫情防控期間我市蟹苗供應與運銷有關情況的通知》《關於進一步確保“菜籃子”產品和農業生產資料運輸車輛通行暢通有序的緊急通知》相繼發出,要求在全市範圍內架起成蟹養殖戶和蟹苗培育戶產銷對接的橋樑,並迅速打通“綠色通道”,合理優化“菜籃子”產品和農業生產資料運輸車輛通行審批報備手續,將權力下放至基層,確保運輸通暢。

多措並舉 “兩手抓”贏得“兩不誤”

“不用見面,在網上就可以完成銷售對接。”七房村蟹苗培育戶劉元地說,往年都是客商來到基地,面對面看苗種,今年卻將這一步驟“搬”到了網上,通過圖片、視頻和語音講解,看品質、定數量。鎮、縣也提前摸清待售蟹苗種類、數量,提前與客商取得聯繫,將工作做在前,減少人員流動和聚集。

“綠色通道”也有規矩。“要想完成交易,介紹信和通行證少不了。”當塗縣水產局陶紅革表示,為做好疫情防控,成蟹養殖戶在和蟹苗培育戶確定苗種數量後,需由所在村委會彙總上報審核後出具介紹信,並實行“點對點”運輸,每輛運輸車輛人數不得超過三人,並攜帶身份證件和證明、做好人員車輛防護消毒,蟹苗培育戶按照預定時間前往卡口,在工作人員監督下完成交易,確保防護到位。

縣外地區前來購買蟹苗的客商則需在縣域出入卡點做好信息登記通行。凡是承擔蝦蟹苗和魚藥飼料的運輸車輛也一律填寫申請表,之後方可發放“通行證”。

與此同時,當塗縣政府分管負責同志還率縣農業農村局、湖陽鎮和烏溪鎮負責人,多次赴江蘇高淳、宣城水陽等相鄰地區溝通協調。每天下午2點至4點,在當高大橋檢查站,一出出蟹苗“出關”記準時上演。

大戶幫帶 蟹苗產銷兩旺保增收

這兩天,接到了和縣那邊成蟹養殖戶的求購電話,七房村蟹苗養殖大戶王成榮連續找到好幾家小規模的養殖戶,告知他們需要的種類、數量,等著一把送出去。“自家的蟹苗賣得差不多了,有渠道就幫他們賣一些。”王成榮說。

在打通“綠色通道”後,為保證蟹苗養殖戶利益,七房村黨總支通過“紅色幫幫團”,以大戶帶小戶的方式,抱團拓寬銷售渠道。王成榮第一時間加入到了“紅色幫幫團”中,幫助近10戶小養殖戶賣掉上萬斤蟹苗。

目前,當塗縣蟹苗銷售已佔全縣蟹苗總產量的96%,平均售價達到30元每斤,在3月上旬基本售罄。

記者 鄧婷婷 吳黎明 通訊員 石小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