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甘苦,共患難。欲取之,先予之?

大家在觀看古代歷史題材劇集時,尤其是有關描述戰國年代的歷史劇,你會看到這樣的場景:古戰場,一方守城,一方攻城。某方已呈頹勢,軍士傷亡大半,士氣低迷,眼看敗局已定。值此危急關頭,主將出場,身先士卒,殺敵在前。一支冷箭飛來,正中主將,鮮血四濺,眾皆驚呼。然主將將箭一拔,扔掉,隨手撕下戰袍一角一裹傷口,仍然繼續拼殺。當此時,手下將領士兵目瞪口呆,一人驚醒,眾皆醒悟,隨之衝上前去,戰局頓時扭轉,大獲全勝。

這樣的場景歷史上確實真正發生過,而且不在少數。原因無他,人身在戰場,容易受到蠱惑。另外,也是因為主將——也就是管理者能夠身先士卒,衝鋒在前,下屬看到領導都這樣拼命,自然會受到感召,一起衝鋒陷陣。這就是共患難的力量。

同甘苦,共患難。欲取之,先予之?

吳起畫像 來自網絡

戰國初期,跟孫武並稱“孫吳”的著名政治改革家、軍事家吳起,就是一個能夠跟屬下同甘苦、共患難的人。吳起此人在軍事上十分有天分,但是須知軍事家不但要在理論上有一定成就,還要在實際作戰中取得勝利,否則豈不是紙上談兵毫無用處嗎?要想在戰爭中取得勝利,就如同現代管理者在商場和職場中一樣,僅僅知道怎麼做是不夠的,還要知道讓下屬怎麼做,更要知道怎樣才能讓下屬做,而且做得好,這就涉及到管理者怎樣對待下屬的學問了。

吳起既然號稱著名的軍事家,自然是在此方面做得相當出色。《史記·孫子吳起列傳》中有這樣一段話:

起之為將,與士卒最下者同衣食。臥不設席,行不騎乘,親裹贏糧,與士卒分勞苦。卒有病疽者,起為吮之。卒母聞而哭之。人曰:“子卒也,而將軍自吮其疽,何哭為?”母曰:“非然也。往年吳公吮其父,其父戰不旋踵,遂死於敵。吳公今又吮其子,妾不知其死所矣。是以哭之。”

吳起擔任將軍的時候,主動跟最低等級的士兵衣食待遇相同,睡覺的地方不鋪被褥席子,行軍的時候不坐馬車而是跟士兵一起步行,也一樣自己攜帶軍糧,跟最普通的士卒一起分擔勞苦。這可算是跟士兵同甘共苦的典範,可是別急,他做的還不僅僅如此。

有一次,一個士兵長了癰瘡,化膿腫脹,疼痛難忍,晝夜輾轉號哭。吳起親自為他吸吮其中的膿水,減緩他的疼痛。

那個士兵的母親聽到此事,立即大哭起來。人們不解地問她為什麼哭泣,說道:“你的兒子不過是一個普通的士兵,吳將軍卻不顧他地位低微,親自為他吸吮膿水,你還有什麼不滿意的,為什麼還要哭呢?”

這位母親擦了擦眼淚,搖搖頭,說:“你們哪裡知道。吸吮癰瘡這種事,吳將軍當年也是為孩子他爸做過的,結果孩子他爸十分愛戴吳將軍,打起仗來不顧自己性命,拼命向前,終於死在敵人手裡。吳將軍今日又為我兒子吸癰瘡,將來不知道我兒子要死在什麼地方啊。我正是為此而哭。”

《資治通鑑》中共記載了吳起殺妻求將、母喪不奔、吮卒疽癰這三件事,由此可知吳起為士兵吮癰之膿水此事非虛。吳起是將軍的身份,行軍時坐車騎馬士兵也不會覺得有什麼不公平,可是他沒有。他跟士兵同吃同住,睡覺連個席子都沒有,這種苦是一般人能吃的嗎?

其實明眼人一眼就能看出來,所謂吮卒疽癰,還真就是吳起收買人心的一招,問題是人家做得夠狠,一舉就把手下人拿下,就算是旁觀者,也不免心裡打鼓、感同身受。就我看來,吮卒疽癰,比劉備摔孩子有誠意多了。

既然有吳起這樣尊重士兵贏得眾多為他出生入死不皺眉頭好漢的,當然也有不尊重士兵不肯跟士兵站在同一位置最後招致災禍的,比如大家都耳熟能詳的張飛,他的死,就是不肯跟士兵同甘共苦反而非打則罵引來的禍端。

同甘苦,共患難。欲取之,先予之?

範疆和張達 劇照 來自網絡

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國演義》中對於張飛之死描述得比較詳細。在關羽大意失荊州敗走麥城之後,儘管孫權狡詐,將關羽的頭顱獻給了曹操,意圖讓蜀漢諸人認為是曹操在背後指使,但是關羽敗於呂蒙之後是不爭的事實,劉備和張飛都忘記了諸葛亮“聯吳抗曹”的戰略,也不肯聽從諸葛亮以及諸位大臣的勸告,一心一意要攻打孫吳,為關羽報仇。

張飛回到自己的駐地閬中去做進攻準備,既然是為了報仇而去,他下令全軍在三日內準備好白旗白甲,要所有人一起穿著孝衣攻打東吳。這裡得補充說一下,現代人都認為舉白旗是投降,但是在古代戰爭中,白旗只是要求暫時停戰的標誌,交戰的一方拿出白旗時,對方就知來意,下令停止任何進攻行動。握白旗的一方要派遣出軍使到對方指揮部說明條件與意圖。在軍使展示白旗起直到回到本方所必需的時間終止,他獲得不被侵犯的權利。所以張飛準備讓部將高舉白旗,實在是公開表明自己報仇的意願,跟投降沒有關係,切勿誤解。

這個強制命令一下達,張飛手下的後勤人員可急壞了。兩員官職不高的將領範疆和張達,估計也就是個後勤科長的級別,戰戰兢兢來找張飛說理:“將軍啊,你看情況是這樣的,白旗白甲這東西,平常老百姓誰家裡也不會常備,就算是商家,手裡數量也有限,三日之內恐怕無法籌措到那麼多,請將軍寬限我們幾日,我們定將此事做好!請將軍諒解。”

其實範疆和張達這話說得挺有禮貌,也挺有道理的,誰沒事在家存放那麼多孝衣幹什麼?三軍將士都要穿孝衣,數量不是一般的多呀,肯定不好搞定。可是張飛那是什麼人啊,脾氣暴躁,連諸葛亮都要避其鋒芒,現在居然有人敢頂撞於他,而且是在他二哥剛剛被害死他急著要報仇的時候?張飛立刻大怒,說道:“我著急讓你們準備好白旗白甲,就是為了儘快為二哥報仇,我給了你們三天時間,其實我恨不得明天就能到逆賊那裡殺他個片甲不留,你們竟然敢違抗我的命令!”當即命令帳旁武士把範疆和張達二人綁在樹上,每個人抽打了五十鞭子。

打完了,火也發了,該消消氣了吧,他不。張飛指著他們二人,聲色俱厲地說:“現在我改主意,不給你們三天時間了!明天就得給我把全軍的白旗白甲準備好!要是誤了期限,我就把你二人斬首示眾!我說得到做得到!”

範疆和張達被鞭打得渾身滿口是血,又聽到張飛如此說,當真是五內俱焚、肝膽俱裂,明日就要備齊?這不是強人所難嗎?怎麼樣也做不到啊。這倆人回到營帳,一碰頭,就商量起對策來。

範疆說:“今天我們兩個受了一頓鞭打,走路都成問題,還逼我倆明日就完成!我們該怎麼辦啊,張將軍此人性格暴躁,如果明天我們不能按時交上足夠的白旗白甲,難道就等著被殺不成?”

張達沉默了一會兒,恨恨地說:“任務明天是肯定不能完成的了。與其讓他殺了我們,不如我們先下手為強,殺了他吧。”

範疆猶豫著說:“可是我們怎麼能近得他身旁呢,他武功厲害,我們二人恐怕不是他的對手。”

張達說:“他不是愛喝酒嗎,此事只有仰仗上天。假如你我當死,則他今晚不喝醉酒;假如你我命不該絕,他就醉倒在床上!”

兩人如此商議停當,準備好武器,就等著晚上行動。

花開兩朵,各表一枝。他們二人在營帳內商議,那邊張飛在自己帳內,只覺得神思混亂,舉止恍惚,於是跟旁邊守衛的部將說:“我現在感覺心驚肉跳,坐臥不安,這是什麼預兆?”

部將回答說:“肯定是您思念關將軍,所以才這樣的。”

張飛一聽有道理,於是命令下人拿酒過來,跟部將痛飲起來,不知不覺喝了很多,大醉,臥於帳內。

範疆和張達晚上開始行動,探聽了消息,知道張飛醉倒帳中,於是在半夜拿著短刀,偷偷潛入了張飛的營帳。範疆大聲說:“將軍!我二人有機密事向你稟告!”沒有聽到張飛的回答,於是他們兩個小心翼翼地貼近張飛的床前,突然發現張飛鬍鬚紛紛,睜大雙眼正瞪著他們!

範疆和張達大駭,幾欲跪倒請罪。不過隨即發現張飛眼珠不動,表情沒有變化,而且呼嚕聲震天,於是伸手試探了幾下,發覺張飛是睜眼睡覺,這才放下心來。

範疆和張達以短刀刺入張飛小腹,正中要害,刀至沒柄,張飛大叫一聲而死,時年五十五歲。張飛由是而亡。範疆和張達於是割了張飛的首級,連夜逃出營,投奔東吳而去。

《三國志》的作者陳壽曾經對關羽和張飛的死有過還算客觀的評價,他說:“關羽和張飛都是可敵萬人的大將,而且都是忠義之士。關羽曾經為了報答曹操收留之恩,在華容道義釋曹操;而張飛則不計前嫌,釋放被他捉住的老將嚴顏並奉為上賓,嚴顏終於投降為他所用。他們二人的這種舉動都非常有國士的風度。但是這是他們的優點,他們的缺點在於關羽驕傲而且不懂得迴旋,張飛為人暴躁而且不肯施恩於士兵。他們兩個都是死於自己的短處,這也算是符合事物的發展規律。”

姑且不評價關羽,但是張飛之死,實際上是死於他自己之手。張飛若是能夠收斂自己的暴躁脾氣,設身處地為自己的部下著想,怎麼會逼得部下鋌而走險行兇?退一步說,即使範疆和張達兩人還是存有殺死張飛的心思,張飛如果能夠跟士兵同樣待遇,不喝得酩酊大醉——要知道,古代行軍打仗的時候是不允許將領和士兵喝酒的,張飛不過是憑藉自己跟國君劉備的特殊關係,搞特殊化待遇罷了——十個範疆和張達綁在一起也不是他的對手啊,他又怎麼會死在這兩個宵小之徒手裡呢?

同甘苦,共患難。欲取之,先予之?

勾踐和文仲 劇照來處網絡

所謂跟下屬共患難,說到底,也不過是為了讓下屬更加死心塌地為自己賣命。但是既然對自己有利,何樂而不為呢?即便只是做做姿態,也要把姿態做足做好看,讓人看到你的決心和你的行動,大事可成!

但是,還有一點需要注意。有個成語叫做“臥薪嚐膽”,說的是春秋時期,越王勾踐忍辱負重,受盡十年艱辛,終於打敗吳國,復仇成功的故事。在這十幾年間,勾踐跟自己的臣子文種、范蠡一起受苦受難,忍常人所不能忍,為常人所不能為,才終於達到了自己的目的,大仇得報,重振越國。但是,勾踐是一個只能共患難,不能共富貴的君主,他振興了越國之後,就尋機逼迫文種自殺,范蠡見機比較早,早早退隱,才倖免於難。這樣的君主怎麼值得手下人為之付出?

將欲取之,必先予之,要做個能與下屬共苦的管理者,更要能夠與下屬同甘,不要達到目的就忘記了下屬的功勞,要知道,你以後還要指望他們幹活呢!你得到的利益遠遠高於給他們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