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性生殖為什麼會存在?《自私的基因》闡述“性活動”背後的意義

前言:在當下,很多觀點,都像真理一樣的存在,似乎很少有人去懷疑這種觀點為什麼存在。伴隨著人類一路成長下來的,是體內的基因。作為人類的我們,會認為個體才是世界的主宰,而其實,我們只是基因延續的機器。基因為了完整的保存,需要尋找各類的載體,動物、植物和病毒,都是如此。簡單的複製,保存完整度最高。有性生殖,基因一半來自父體,一半來自母體,加大錯誤的概率。而為什麼基因還願意選擇進行有性生殖呢?

有性生殖為什麼會存在?《自私的基因》闡述“性活動”背後的意義

《自私的基因》是英國理查德·道金斯創作的科普性讀物,其理論支柱,是達爾文的自然選擇學說。用基因作為視角,能將一些觀點作出更明晰的判斷。書籍的敘述方式,偏向於論文式,觀點清晰,論據透徹,語言晦澀,但不難讀懂。

有性生殖為什麼會存在?《自私的基因》闡述“性活動”背後的意義

書中,有涉及一個觀點,就是為什麼要有“有性生殖”?這個問題,不是空穴來風,首先得知道它的背景。在天地伊始,萬物混沌之際,慢慢產生有機體。有機體有沒有生命呢?這點不得而知,也沒有必要去過度關注。以現在社會去反推當時,先出現了遺傳物質,也就是基因。如果只是出現一堆蛋白質,一堆的肉,那怎麼延續?

剛開始出現基因後,基因為了保護自己可以不斷延續下去,它就要為自身包裹“防護衣”,也就是後來演變的動物、植物和病毒。都知道,作為基因,最想要做的,是完完整整地將自身序列延續下去,而不是中途有所變動。所以最好的選擇,當然是無性繁殖。23對染色體全部傳給下一代。

無性繁殖的魅力

“無心插柳柳成蔭”,說的是柳樹的繁殖方式。只要將枝條摘下,在恰當的季節,恰當的土壤內,枝條便會生根、發芽,自己長成一株綠植。新的植株,可以說是後代,也可以說是同一母體的複製品,因為新植株所獲得的基因,與母體一模一樣。


有性生殖為什麼會存在?《自私的基因》闡述“性活動”背後的意義

這便是無性繁殖的好處,可以將46條染色體,毫釐不爽地遺傳給下一代。而有性繁殖,卻恰恰相反,從父體和母體各得50%的染色體,基因交錯不說,還有可能增加犯錯的概率,也就是產生我們所說的“錯誤基因”。基因是自私的,不會無緣無故地選擇犯錯,這一問題的解釋,只能用達爾文的觀點,就是自然環境會選擇保留那些有利的“犯錯基因”。

自然選擇有利的“犯錯基因”

有性生殖為什麼會存在?《自私的基因》闡述“性活動”背後的意義

如果外界的生長環境一層不變,基因自身主動選擇“犯錯基因”的解釋就有點牽強。一旦環境改變,一些有利的“犯錯基因”就得以保存下來。舉初中生物課本最常見的例子。一群飛蛾,都是白顏色的,與它們生存的環境有關。它們棲息的森林裡,樹木的樹幹都是白色的,白顏色有利於它們躲避天敵。有性生殖的條件下,它們生出了灰顏色的後代,當然,它們的存活率更低。

有性生殖為什麼會存在?《自私的基因》闡述“性活動”背後的意義

有一天,森林周圍開設了一個工廠。空氣的汙染,將樹木的樹幹都染成了灰色。這樣一來,灰色的飛蛾更容易生存,白顏色飛蛾更容易死亡。多代選擇以後,飛蛾就基本都是灰顏色的了。基因之所以選擇有性生殖的因素就在這裡,因為它們需要抵抗外界的環境變換,不得不主動選擇一些“犯錯基因”。

結語

有性生殖為什麼會存在?《自私的基因》闡述“性活動”背後的意義

有性生殖有利於基因對抗外界環境的變換,便於自身的長期保存。但不意味著無性生殖就是多餘的,因為它才是基因最初的選擇。也有一些基因,選擇的載體既能有性生殖,又能無性生殖,比如蚜蟲。各種選擇,都是基因作出的最好應對,以便他們能長期地將自己保存下去。

(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人類踏著階梯,拾級而上,一步步地發展和豐富精神文明。無論什麼年代,都不能遺忘閱讀,遺忘對人生真諦的思考。歡迎加關注、討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