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为什么从来不提她父亲,她父亲死后咸丰皇帝为什么没有给封号?

俊俊谈服饰


慈禧太后的父亲是叶赫那拉惠征,是个名不经传的小人物,没有熬到女儿飞黄腾达的那一天,所以自然在历史上寂寂无名了。

1852年,17岁的慈禧太后被选为咸丰皇帝的贵人,被称为兰贵人。1853年,在前线抗击太平天国时带钱跑路,从而被撤职查办,就这么死在了镇江。

而这个时候的慈禧太后,还只是兰贵人,手里没权又没势,如何能够帮助父亲挽回声誉呢?再说,当时咸丰皇帝对慈禧是真的没有想象中那么喜爱,不会为了慈禧破例的。

01叶赫那拉惠征自己犯了错,慈禧不愿提起他很正常。

慈禧太后的父亲叶赫那拉惠征,因为是八旗子弟,所以国家管吃管喝,甚至还管给你一份差事做做,当时的惠征便是吏部的笔帖式,也就是八品的秘书。

  1. 漫长的秘书生涯并没有任何改变命运的迹象,惠征花了20年的时间,终于稳稳地坚守住了一等笔帖式的职位,从而得到了道光皇帝的待见,成为了四品的道台。
  2. 这一飞跃使得惠征看到了前途的光明,这一年的惠征只不过才45岁,下放到地方上,那可是地方大员了,同年转任山西归绥道。
  3. 其实这个时候的惠征就是管管地方上的关税、驿站事务,最多也有蒙古方面的事情。虽然仕途上权力一般般,但是这却是一个紧要的位置。
  4. 惠征在任时,和上司的关系不错,所以山西巡抚在道光面前表彰了惠征。
    此后惠征也就更加得到高层的认可,尤其是到了咸丰2年2月的时候,惠征调任安徽徽宁池广太道,手底下管着28个县的财政,可以说是一个肥的流油的差事。

当然咸丰2年2月,同时还发生了一件事,那就是慈禧太后入宫了,成为了咸丰皇帝的兰贵人。这两者之间应该是有关联的,凭借慈禧进宫,惠征得到了肥缺,这说得通。

可惜此刻太平军已经如火如荼,江南大片土地都沦为了太平军的地盘。惠征在安徽的时候,太平军挥军攻打安徽。

甲子,贼陷九江,陆建瀛退守江宁。赛尚阿论斩,革其子崇绮等官职。丁卯,命工部左侍郎吕贤基回安徽办防,加周天爵侍郎衔,会办防务。壬申,陆建瀛褫职逮问,以祥厚为钦差大臣。癸酉,以山西、陕西、四川三省绅民捐输军饟,加乡试中额、生员学额。甲戌,贼陷安庆,蒋文庆死之,命周天爵署安徽巡抚。予江西阵亡总兵恩长世职。---《清史稿》

咸丰3年正月,太平军打下了安庆,安徽巡抚蒋文庆被杀,死伤一片,安徽藩库也被太平军洗劫。这个时候惠征做了什么呢?他带着1万两银子,逃到了南京。

南京城不放他进去,结果惠征只能带着钱逃亡到镇江。这件事使得惠征的仕途戛然而止。咸丰帝正打算重用惠征,可惜惠征自己不争气。犯了如此大错,惠征也没脸面回去,隔了一年就病死在了镇江。

02同治皇帝登基后,慈禧追封其父为三等承恩公。

慈禧是1852年进宫的,惠征则是在1853年病逝的。惠征病逝的时候,慈禧太后什么权力都没有,甚至为父亲洗脱罪名的资格也没有。

父亲的死,对慈禧来说,可能打击比较大,让她明白了,只有手里有了权力,才能够想干什么就干什么。

  1. 咸丰皇帝比较好色,一辈子宠幸了数不清的女人,把自己的身体也给搞垮了。治理国家没什么能力,只能躲在温柔乡里寻找慰藉。
  2. 粗略统计,咸丰皇帝的后宫妃嫔有名号的就有18个之多,这都是常在及以上的女人。此外还有一些没名号的,可就更多了。
  3. 慈禧太后只是其中非常普通的一个,就算有些姿色,可是那么多好看的姑娘,咸丰皇帝为何要独宠你呢?

慈禧太后给了咸丰皇帝一个理由,因为她在1856年,为咸丰皇帝生了他唯一的儿子,爱新觉罗载淳,也就是后来的同治皇帝。

咸丰皇帝去世以后,同治皇帝于1861年上台。这一回慈禧真正拥有了权力,所以她追封自己的父亲叶赫那拉惠征为三等承恩公。

同治三年,将军都兴阿以崇绮谙兵事,奏自随,兵部疏留。是岁成一甲一名进士,立国二百数十年,满、蒙人试汉文获授修撰者,止崇绮一人,士论荣之。九年,迁侍讲,出典河南乡试,充日讲起居注官。十一年,诏册其女为皇后,锡三等承恩公。历迁内阁学士,户部、吏部侍郎。---《清史稿》

承恩公一般指的是皇后、皇太后的父亲所得到的爵位,在清朝非皇室子孙的臣子,最高等级的爵位就是公,其次是侯伯子男。曾国藩对抗太平军那么久,也就只得了个一等毅勇侯。可逃跑的惠征,因为是慈禧的父亲,就被封为公爵,已经相当不错了。

03慈禧是聪明人,她可不想背后说闲话的人太多。

追封惠征的时候,是1862年,也就是同治皇帝刚刚登基的时候。这相当于是给了皇帝一个面子,封他的外公为公爵,没什么大不了的。

可是三等这显眼的等级,未免让人觉得,是不是档次太低了呢?这就是慈禧的高明之处,她要的就是三等这两个字。

  1. 首先,慈禧的父亲惠征,那是在战场上逃跑的逃兵,深受国恩却做了这种事情,被撤职是应该的,根本不值得褒奖。
  2. 其次,慈禧当时刚刚上台,一边解决了肃顺等顾命八大臣的威胁,一边还要照顾慈安太后的情绪,所以她做事不能太出格。
  3. 再者,惠征已经死掉了,封多大的官都没用,倒不如封个三等,而不是一等,让活着的人都觉得慈禧是一个高风亮节懂得进退的人。

有时候死人比活人更加好用,惠征的爵位完全没什么用处,为什么要封那么高呢?只要慈禧自己飞黄腾达了,家里的弟弟妹妹们可能会没有好结果吗?

九月丙戌朔,上母后皇太后徽号曰慈安,圣母皇太后徽号曰慈禧。辛卯,杨载福军复池州。壬辰,捻匪窜汜水、巩县,官军击退之。召张亮基来京。金州地震。甲午,川军剿平会理回匪。丁酉,允乐斌等奏,撒拉回匪降,撤回官军。---《清史稿》

一个世袭的爵位,换不来叶赫那拉家族的腾飞。慈禧心里有雄心壮志,她打算做的事情,是她们家族所不敢想的。走到太后这个阶层以后,考虑事情的眼光和过去也自然是不一样的了。慈禧此刻越是低调,越能够掌控局势。

总结:慈禧是个有能力的政治家,也是既得利益者。

清朝末年是一个非常特殊的时期,慈禧太后面对内忧外患,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的条约,成了一个丧权辱国的人。

可是我们能说慈禧没有能力吗?看看末代太后隆裕太后的样子,就知道慈禧有没有能力了。慈禧26岁的时候,就诛杀了顾命八大臣,从肃顺等人手里夺走了权力。

此后又将一同夺权的恭亲王奕䜣给贬谪回家,自己独揽大权。掌权四十多年,慈禧对时局的把控的确有自己的一套。

只不过清末是洋人用大炮轰开国门的时候,慈禧就算再有政治头脑,也无法阻挡这一事实。因为她只看得到国内的事情,却看不到国外的变化。

可当时国内谁能够看得到国外的变化呢?真的没有。除非那些在外面走了一圈再回来的人,否则真的没人能应付当时那个局面。


江湖小晓生


不请自来。

提到这个,事情的真相其实没那么简单,慈禧不提她父亲是有原因的,这个原因也和她父亲死后并未获得封号有关。

因为慈禧的父亲叶赫那拉惠征直到逝世也不过是个小人物,而且他死得并不光彩,这也就导致了慈禧并不太愿意在旁人面前提起他。再加上慈禧当时只不过是个普通妃子,在皇帝面前也没有多大话语权,这也就导致了咸丰皇帝并未给她父亲追封什么称号。

下面我们先来谈一谈她的父亲叶赫那拉惠征。惠征出生于一个很普通的官宦世家,虽然世代为官,但祖上也没出过什么大人物。但由于是八旗子弟,满清政府还是挺愿意给他这种人提供一份差事。惠征走上仕途的第一份工作不过是吏部的笔帖式,也就是大人物身边的秘书,一个八品的小官。惠征在这一职位上,一干就是20年,终于在步入中年后得到了皇帝的赏识,被派到山西归绥道成为一名四品道台。至此,惠征的政治生涯总算迎来了重大的突破。

三年之后,兢兢业业的惠征通过出色的政绩得到了上司的肯定,于是便被朝廷调到安徽宁池担任道台。就是这一年,他不仅从贫穷荒僻的西北之地调到富庶繁华的江淮地区,他的女儿入宫成为了咸丰皇帝的兰贵人。父凭女贵,惠征的前途似乎是一片光明,可惜没过多久命运就和他开了一个天大的玩笑。

就在惠征就任的第二年,太平军就打到了门口。来势汹汹的太平军在江淮地区势如破竹,很快便攻下了安庆,安徽巡抚也被太平军所杀。而当了几十年文官的惠征哪见过这般阵仗,提心吊胆的他做了一个决定:逃。惠征便假借督办粮饷的名义带着1万两银子逃到了南京。可惜事情败露之后,南京城怎敢放他进去?无奈之下他只能逃往镇江。

而当咸丰皇帝知道安徽沦陷之后,十分震怒,下令彻查追究办事不利之人。一大批官员受此影响,该杀的杀被关的关。尽管说惠征此时贵为国丈,但是刚刚入宫一年的慈禧只不过是个毫无影响力的普通妃子,再加上国难当头咸丰也顾不得许多,追查名单中惠征的名字赫然在列。虽然说负责此事的官员顾及到他的身份,一直处于拖延观望态度,但是胆小的惠征听到朝廷要治他的罪,一下子就病倒在床上,没等形式好转就窝囊的死去了。也正是因为他临阵脱逃,畏罪而死,咸丰皇帝也没有什么好脸色,也就并未给他追封什么称号。而作为父亲的他这样的所作所为,也让慈禧深感自卑难以启齿,所以也就不大愿意在旁人面前提起父亲。

但是随着慈禧的地位越来越高,又因为她为咸丰生下唯一的儿子,慈禧几乎成为这个国家最尊贵的女人。就这样事情迎来了转机,慈禧也就开始动起了为父亲洗脱罪名的心思。

咸丰皇帝去世后,慈禧的儿子同治皇帝登上皇位,慈禧也就正式开始了自己垂帘听政的生涯。手里握着权力的慈禧,便很快干了一件事,追封自己的父亲叶赫那拉惠征为三等承恩公。而承恩公正是皇后太后的父亲所得到的爵位,给皇帝的外祖父封一个爵位,这算是一件很正常的事吧。而且爵位前面的这个三等,更是体现了慈禧的聪明之处。一个战场上的逃兵获得爵位本就不是什么光彩的事,而三等便让这件事情低调下来,不至于引起众怒。再加上此时慈禧才刚刚掌权,总得为自己的名声做点打算吧,就连太后封自己的父亲都只是三等,便会让人们觉得慈禧是一个高风亮节之人。更何况此时惠征都已经死去多年,再大的爵位都没有什么太大的用处,还不如在其他方面补偿自己的家族。所以慈禧就更不愿意提到她的父亲了,越是不为人知,对自己和对自己的家族绝对有好处。

所以说啊,在处理自己父亲这件事情上,慈禧其实做得很高明了。虽然咸丰皇帝没有给封号,但是她通过自己的努力,给了父亲最尊贵的称号之一。而且惠征的死,也在某一方面刺激到了慈禧,只有手上掌握了权力,才能让亲近之人得到优势。而且她在事后的不动声色,不闹不宣扬,在低调之中才能掌控局势。


暴走历史短视频


慈禧太后从来不提她的父亲从何说起?同治元年,慈禧太后由懿贵妃变成了慈禧皇太后,作古多年的惠征也水涨船高、被清王朝追授了三等承恩公爵位。这一切都是公开进行的并昭告天下了,又怎么能说慈禧太后从来不提她的父亲呢?

清文宗为何不给已故的惠征封号

提问者所谓的这个封号,大概其是指爵位吧。历史惠征是慈禧太后的父亲、清文宗咸丰帝的岳父之一,为何去世后清文宗没有给惠征任何爵位呢?

  • 没有先例

清王朝从来只有给皇后和皇贵妃的父亲封爵,通常情况下这种恩典是不惠其他泽妃嫔的。惠征死于咸丰三年,彼时慈禧太后刚刚入宫一年,位份只是兰贵人,连嫔都不是!咸丰四年二月,慈禧太后才由兰贵人晋封懿嫔。换言之,彼时慈禧太后的位份其实非常低,几乎是八旗秀女入宫之后的最低起步点,常在、答应通常是为包衣出身的宫女被皇帝临幸后准备的……在这样的情况下,咸丰帝给惠征追封爵位,于理不合!更何况,咸丰帝一生对慈禧太后说实在的也就那么回事,远没有对慈安太后那么宠爱!又怎么可能为慈禧太后破这个例呢?

  • 惠征有污点

咸丰二年,惠征出任安徽宁池太广道,分管三府一州的道员,虽然只是正四品,但权力也还算是挺大的了。这其中很可能还是有照顾的成分,毕竟同年惠征成了咸丰帝的岳父之一。可惠征却是和不争气的主儿!咸丰三年,太平军进攻安徽,惠征作为分管三府一州的道员,不仅没有想着如何“剿灭发乱”,反倒是带着黑公家的万把将银子、逃到了江苏镇江……事后,咸丰帝火冒三丈,作为自己的岳父之一,惠征居然带头逃命!盛怒之下,咸丰帝下令革去了惠征的正四品道员之职。或许咸丰帝多少还是照顾了慈禧太后面子的,否则这种罪责,杀头也足够了!不久之后,惠征便死在了镇江。试问,这样一个大背景,咸丰帝又怎么可能给惠征追封爵位?不杀他就已经是给了天大的面子了。

由此可见,惠征这个人恐怕也没有什么太强的能力,至少比他的女儿慈禧太后差得太远!后来慈禧太后掌权,一直没有重用自己的弟弟桂祥,很可能也是因为桂祥和父亲惠征差不多,都不是干大事的料!也未见得就真的是什么为了所谓防止“外戚弄权”。

慈禧太后为何不太提及自己的父亲

前面说到了,惠征是因为弃职逃往比姑爷咸丰帝革职,最后死在了江苏镇江。这是一段相当不光彩的历史,慈禧太后不愿意去提及也就没什么了奇怪的了。提什么?难道提老爷子当初逃命逃对了?再者,惠征的一生也的确没有什么可圈可点的地方,靠着旗人身份、由笔帖式出仕,一步步熬资格熬到了正四品的道员,任内政绩乏善可陈……慈禧太后又有什么可提的呢?倒不如低调处理,省得给自己脸上抹黑!

综上所述,不是慈禧太后不愿意经常提自己的父亲惠征,而是因为惠征真心没有什么东西值得慈禧太后经常去提的!加之那段历史污点,慈禧太后自然不愿去挖这个“烂疮”……当然,从来不提也言过其实了,毕竟是自己的亲生父亲,同治元年慈禧太后依然还是以儿子清穆宗同治帝的名义将已故的惠征追封为了三等承恩公,只是低调处理,没有去可以强调惠征的“光辉史”罢了……


农民工歪说历史


慈禧的父亲是平常人,不是有名气的大人物。慈禧不是咸丰皇帝最爱的老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