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皇帝即使病得动弹不得、半死不活,政权也可以非常稳定,而他一旦死亡就会变幻莫测?

太素老道


这一点是不存在的,皇帝若是都病得动弹不得、半死不活了,政权肯定是不会很稳定的。至于皇帝死亡,政权是否会变幻莫测也是不一定的。下面我举几个例子来分析分析。

政权稳定与皇帝的身体健康有多大的原因。

1、康熙九子夺嫡

九子夺嫡指的是康熙年间九个皇子争夺皇位的故事。最后参与夺嫡的四阿哥胤禛胜出,在康熙帝去世后继承皇位,成为雍正帝。

康熙十四年,康熙立二阿哥胤礽(此时两岁的年纪)为皇太子,但胤礽成年后骄纵与蛮横并结党营私,勾结朝中大臣索额图欲行叛逆之事,最后在康熙四十七年废除了太子之位。

太子位空缺下来后,其余皇子便开始了对皇位的觊觎。而随着这些皇子自成党派,朝中大臣也纷纷站队,为了自己的主子互相攻击,朝政从此混乱。

而此时的康熙帝依然雄健,即使底下乱成一锅粥也无法影响他的地位。而且这一局面也是康熙亲手造成的,立太子的时间太早,而许多大臣见到太子已立,便早早的依附了过去,而太子的势力过大又使康熙起了忌惮之心,于是便废了太子,这才导致了九子夺嫡的局面,从此政局变幻莫测。

2、永乐储位之争

永乐帝朱棣和康熙一样都是极强势的皇帝,但是两人都因为立太子的问题而使朝政出现了一段时期的混乱。

永乐年的储位之争主要是朱棣的长子朱高炽与二儿子朱高煦的太子储君之争。因为朱高炽身体痴肥,所以朱棣更喜欢和他一样勇武的朱高煦,正因为朱棣的犹豫不决,导致朝政混乱,许多大臣因此被杀,如第一任内阁首辅解缙正是因为是太子党而被朱高煦陷害所杀。而这次储君之争的结果还是朱高炽胜利了。

3、乾隆奉旨登基(秘密立储制度)

雍正帝汲取了父亲康熙的教训,为了避免九子夺嫡的事情再次发生,便在生前就将遗诏写好。

其具体方法是:由皇帝亲书立储谕旨一式两份,一份密封在锦匣内,安放于乾清宫“正大光明”匾后,另一份皇帝自己保存。待皇帝驾崩时,由御前大臣将两份遗旨取出,共同拆封,对证无误后当众宣布由谁继位。

所以雍正驾崩后,乾隆随之便登基做了皇帝的,并没有任何因旧皇驾崩而导致的时局不稳。

我们总结以上就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即使皇帝身体健康,但由于其他因素的影响,如“国本之争”等就会导致朝局不稳。如果有一个好的机制(如雍正发明的秘密立储制),就可以解决因国本带来的问题。

不过有一点可以确定的是,如果皇帝病重缠身,且久病在床,无法干预朝政又没有立储君监国时,时局是肯定不会稳定的。


無古無今


皇帝只要不死,还有一口气在,他建立的这一套权力运行体系,就能够顺利的运行下去,这确实是这样的。

因为,古代中国讲究正统,比如,明朝永乐大帝朱棣虽然功绩强大,但史书上,却永远留下一个篡位的坏名声。

所以说,就算皇帝瘫在床上、半死不活,但人是正统,其他人,就还得好好干,听人的话,否则,你就是乱臣贼子,这名声,臭万年了。

可是,他一旦死了。不管留没留下遗书,因为朝堂格局的变动,拥有继承权,并且拥有一定实力的继承人,肯定全部想上位啊。

于是,他一死,政局就变幻莫测了。

当然,没有偶然,肯定是实力最强大的那个,继位了。只不过,这期间的刀光剑影,肯定少不了了。


董江波


主要是权力结构和运行模式的问题吧。

经常可以听到史料中说,某大臣矫诏如何如何。皇帝的诏旨是决定一切的命令,具有无上的权威。皇朝越是稳定,皇帝诏令的威力就越持久。

举一个例子,隋文帝临终时,意外发现太子杨广与容华夫人、宣华夫人私通,于是气愤地下令让废太子杨勇回来。按理说,隋文帝已经掌控不了什么实际的局面了,杨广似乎可以不用害怕。他事实上杨广不仅十分害怕,还立即让张衡封锁消息,防止传出去。

我们就以这个例子来分析一下,皇帝的权力到底是如何运行的。

一、权力运行有赖于稳定的政权

皇帝权力固然是至高无上的,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但皇帝行使权力也要依赖稳定的权力组织,行政要依靠三省六部(隋之前是三公九卿或诸司),军事要靠禁军,个人事务要靠内官,地方上要靠州郡县长官。有些皇帝看起来咋咋呼呼想杀谁杀谁,但他的命令根本出不了京师,这时可能他能够凭借的只有京师宿卫军和内官,行政系统和地方政府可能不大听话,这种皇权其实是不稳定的。皇帝没死时国家已经紊乱,一死,立马大乱。

隋朝在文帝临终时,各条线的政权组织都十分稳健,他们一直处于良好的运转状态。所以,即使隋文帝死了,但他代表着隋朝法统,他的话具有法理政义性。各个系统都要遵循他的命令。所以文帝召杨勇的命令,会不折不扣地得到朝臣的执行。杨广也会因为文帝这句话而失去合法的太子地位。

二、稳定皇朝的权力运行,受皇帝生命终结的影响并不大

延伸开来,稳定的政权组织,意味着什么,意味着政治秩序很良好顺畅,权力运行没有什么阻碍。这种状态下的政权,会自然地同非正常的命令加以抵制。所以说,如果政权结构非常稳定,即使皇帝死了,只要他有明确而公开的命令,政权是不会出现太大的风波的。

隋文帝死的时候,就有这种情况。文帝的女婿柳述一贯反对杨广,他致力于维护文帝的命令,也正是他,在杨广即将接位时,站出来反对,并提出要坚持按文帝的遗命办。

当然,杨广当时羽翼已成,他用他的班子击败了柳述,封锁了文帝的话,从而得以在秘密的状态下即位。隋朝的政权非常稳定,他们在不知情的情况下,仍然贯彻着文帝之前的命令,以杨广为政权的继承人。

说到这里,大家可能就明白了,为什么皇帝死的时候通常会秘不发丧,要等一切权力都尘埃落定,政权交接完成,才给皇帝发丧。为什么呢,就是害怕有人打着皇帝的名义,突然拿出来一个遗诏,说大行皇帝遗命谁谁即位。死人不会说话,一旦出现这种情况 ,没有能解释的人,这样就会扰乱秩序,激烈点的话,少不了就要政变、兵变。


有历史


不管皇帝病得多么严重,只要皇帝还没有死,那么这个皇帝就是还在位。皇帝只要在位,也就意味着和以前一样。但是皇帝死了,就要有另一个皇帝来替代他的位置。新皇帝的登基,也就意味着要打破原来的权力结构。所以朝野上下都会对此格外上心。

如果皇帝生前把控得比较好,后任皇帝顺利地登基,基本上就不会引起任何动荡。所以整个朝野依然还会稳定如初!

如果皇帝生前没有给后续皇帝打好基础,又或者有人觊觎皇位,那么在皇帝死后,就会引起激烈的动荡。

一般在这种情况下,朝中众臣等会封锁皇帝病重的消息。对于特殊情况,甚至还要封锁皇帝已死的消息秘不发丧。

秦始皇生前没有册立太子,所以在秦始皇死后,李斯等人选择了秘不发丧。胡亥在赵高、李斯等人的协助下,赐死扶苏、蒙恬等人,从而顺利地完成了登基!

李世民和李建成,在李渊还在世的时候就选择了动手。则是迫于形式所逼,不得不提前动手。在这种形式之下,李世民恐怕也等不到在李渊死后动手。

既然皇帝已经病重时日无多,那些人也没有必要再去谋杀皇帝登位了!毕竟没有背负弑君的名声,在皇帝死后再去争位,对自己反而会更有力!

在皇帝已经时日无多的时候,大家都在忙着为皇帝死后做准备,反而会显得更加得平静!其实早已暗流涌动,只待皇帝驾崩了!



【我喜欢以连续的眼光看待历史上的节点。】


寄暇学宫


在古代,政权稳定不稳定,除了许多客观因素,关键看执政者的掌控能力,而不是皇帝的生老病死。谁说只要皇帝活着政权就肯定稳定,难道没看到杨坚、李渊活着时候的下场吗?关于这个问题,星火辰更愿意列举些故事。

一、先从皇帝病得半死不活的情况说起,觊觎皇位的各派势力早已经暗流涌动了,谁说政权就一定稳定?举两个例子。

1、唐肃宗被李辅国给吓死。唐肃宗是唐玄宗的儿子,趁着安史之乱爆发后的马嵬之变脱离了玄宗,到灵武自立为帝,其实他还算有些能力,好歹在世时从叛军手中收复了洛阳和长安。那年,他老爹已经身为太上皇的玄宗刚一病死,肃宗也病重不起了,他的张皇后就想排除太子立听自己话的皇子。这个张皇后和大宦官李辅国的矛盾也很大,于是李辅国和太子结盟起来,闯到肃宗病榻前,先杀了皇后,又要拥立太子,生生把肃宗给吓死。后来太子继位,是为唐代宗。

2、唐顺宗在重病中被逼着禅位给儿子唐宪宗。到了唐代宗孙子唐顺宗时期,顺宗刚刚继位,已经重病在身。不过这位顺宗是个很有想法的皇帝,一心想要推动革新,结果得罪了很多强权势力。于是,宦官们联合起来拥立顺宗的儿子李纯,逼着顺宗禅位,李纯继位,是为唐宪宗。不久后顺宗死去,顺宗的死都很成疑问,到底是不是李纯弑父也没个准确的说法。

二、即便皇帝还活得好好的,那也难免突然皇位易主,且别说什么昏君之类的,明君圣主也是如此。举两个例子。

1、唐高祖之玄武门。唐高祖李渊一直被史书描写成个昏聩之人,但李渊起兵后不到半年而称帝,在位数年时间已经统一天下,这样的人难道仅仅靠他儿子李世民能干?但李世民确实能干,最能干的在于,他借着他老爹对他的宠爱、迁就,一举发动了玄武门之变,杀兄屠弟,逼他老爹退位。其实,这不怪李渊没有能力,而怪李渊对他几个儿子太过纵容和溺爱,因此让他们都出入宫城无禁,还给予了他们很大的兵权。

2、宋太祖斧声烛影。赵匡胤和他弟弟赵光义喝了一场酒,不知道发生了些什么争执,结果就暴崩了。本该继位的赵匡胤的儿子没来,人家赵光义先得到消息,兴冲冲跑进宫来,还对赵匡胤的皇后说:无忧富贵。于是,赵光义继位,是为宋太宗,北宋以后的皇帝都是他的后代。

三、说皇帝半死不活政权还算稳定,一死就风云激荡的,最典型的无外乎秦皇、汉武

秦始皇重病,赵高、李斯也不敢乱作为,但秦始皇一死,二人就弄出伪诏来,赐死了扶苏,扶胡亥上位。

汉武帝病重,霍光、金日磾、上官桀等受命辅政的大臣都安分,汉武帝一死,辅政大臣就内斗起来,火并起来。霍光干掉了上官家,于是专权数十年,直到他死了,汉宣帝才将皇权夺回去。

从以上的例子可以看出,政权的稳定不稳定,其实和皇帝的生死病痛并没有太大关系,除开客观因素,在独裁时期,最能影响政权稳定的其实是执政者的掌控能力。

秦皇、汉武、唐宗、宋祖,还有明太祖,其实都是掌控能力很强的皇帝了,然而宋太祖尤且不能善终,其他三人,秦皇、汉武不过能保证其在活着的时候不出大的变故,要讲能兼及身后事的,只有唐太宗、明太祖二人。即便如此,明太祖朱元璋指定的继承人朱允炆在四年后还是败给了朱棣,这不完全怪朱元璋的安排,更在于朱允炆自己措施不当,加之朱棣自身素质极为突出。唐太宗的继承者唐高宗在位三十多年,也难免被武则天改唐为周,唐太宗对身后事的安排已经够好了,也难以预料后世的变化。

像刘邦一样,能够预料到自己死后“安刘室者,必周勃也”,这简直像个神话,多半是后人出于某种目的而编造的吧?难道刘邦会算命?

总之,即便掌控能力再强的帝王,也难以兼顾到他死后的事儿,即便能够顾一时,也顾不了几年后、几十年后的事儿,这就是这些皇帝生前不乱,身后朝局大变的原因。至于其他平庸君主,生前尚且难说,何况死后。一代明君宋太祖,生前尚且经历了斧声烛影,留下千古疑案,其他帝王还说什么?


星火辰


这个问题从明朝时期来入手分析,会比较直观一些。

很多人说明朝是中央集权高度集中的时期,但这并不准确,在洪武皇帝朱元璋时期可能是这样,但明朝的中后期,就是士大夫与皇帝共同治理天下的局面了。

随着明朝文官制度的日益成熟,国家已经有了一套正常运转的机制和标准,这时候君王对国家执政的作用就日以减小,因为各个机构都可以正常运转。那么,这时候皇帝的作用是什么呢?

皇帝就是天命的代表,他的主要作用就是在朝中有一些争端无法解决的时候,皇帝出面强制做仲裁就可以了,甚至皇帝的个性不需要标新立异,不需要个性鲜明,皇帝如果是中庸的性格,那么就会深受臣僚们的喜欢。如果皇帝个性过于鲜明,那么就会被定性为昏君。

比如明朝的弘治皇帝朱祐樘,他就是一个性格温和,不露锋芒的皇帝,在位期间任凭文官们摆布也不做抵抗,朱佑樘就一直被明朝的文官们奉为明君。但明武宗朱厚照就恰恰相反,这个皇帝太个性了,他从来就没有听过文官集团的话,说出去打仗一句话就起身走了,完全不顾文官的劝阻,还经常将文官集团耍的团团转。这样的皇帝显然就不是臣僚眼中的好皇帝,再加上朱厚照并不无子嗣,所以他是明朝被黑得最惨的皇帝之一。

我国古代封建社会,君王并非依靠复杂的法制系统来统治社会,古代信息和交通都不发达,况且中国地域辽阔,要管控全国并非一件容易的事。以道德思想,四书五经来管理国家是最好不过的了,这样就能达到君臣一心,百姓也视皇权为天命的象征。

所以,在古代即便皇帝已经处于半死不活的状态,国家依旧可以正常运转,因为在天下人看来,天命还在,而且文官集团已经非常成熟,国家机制也相对完善,即便皇帝不用出面指挥,国家就依旧可以正常运行,就比如明朝万历皇帝28年不上朝,国家依旧运转,并未出现政局动荡。

但是,如果皇帝驾崩,特别是没有选择好继承人就突然死亡,这时候天命不在,没有一个绝对的权力来仲裁朝中出现的一些无法解决的矛盾,那正常的运转机制就会被打破,甚至有些不安分的人会自诩天命来夺得皇位,这就会让政局变得无法掌控。

这就是为何皇帝在世时,不管他是否健康,是否意识清醒,都会以他的绝对权威来保持平衡,但是,皇帝驾崩后,这种平衡就会被打破,事情的发展就变得难以预测。


文化历史那些事


问题本身就不是事实,何来的答案。不说多的,看看众所周知的汉献帝吧,他没死,但权力控制在谁手里?

皇帝的权力,不是天生的,也不是他活着就可以掌控的,皇权从来不是一个人可以拥有的,不要相信哪种毫无逻辑和事实根据的胡话。皇权是一个集团拥有的,亦即所谓统治集团,是这么一个整体把持的,皇帝,只是他们推举出来的一个标志性人物,违背集团利益,不是被废就是被杀,这种例子才是历史常态。


TonyDeng


政局稳定并不是跟皇帝的死亡有关系,而是在于皇帝有没有能力把稳定的政局交给继任之君。中国自从夏朝建立到清帝溥仪逊位,一直以来实行的是家天下的封建人身依附制度。封建王朝历来提倡忠孝,在家数从父母,为官顺从上级,大臣顺从皇帝,这是封建制度下人伦纲常。

所以说一旦皇帝皇位不保,人们失去了顺从的最大根源,就需要找到新的根源,在此期间就是动荡莫测。所以才有皇帝死去才会政局动荡,这是因为人们需要确立新的忠孝根源。在这种人身依附制度下,只有自己依附的对象上位,自己才能上位。

然而这也就是说政局稳定在与皇帝对证据的把控而不在于其生死,只要稳定的建立新的忠孝根源,压制住那些想上位的小集团,那么皇帝即使死去也不会造成动荡,反之则不然。


历史上著名的唐明皇李隆基在天宝年间,由于思想发生转变,失去了对小集团的控制而导致了安史之乱的发生。这时候李隆基的身体还是不错的,一直到安史之乱彻底平定,李隆基还做了很多年的太上皇。证明了动荡与否跟皇帝的身体没有关系。

我们再来看看,明代的明仁宗朱高炽仅仅在位十个月,就驾崩了。在他死后,传位给他的长子明宣宗,期间政局平稳并未出动荡。原因在于从明成祖朱棣开始就确立了仁宣的即位顺序,使得人身依附的忠孝根源交接顺序清楚。再加上明代早期皇室威严盛大,权力掌控得力。使得明朝并未出现第二次靖难之役。


反观建文帝即位明确,但是他能力低下,削藩政策失败,最终导致了靖难之役的大动荡。这证明了即使交接顺序明确正常,但是没有掌控能力也是不行的。

综上所诉

证据是否平稳跟帝王的生死并无太大关系,而是在于政治掌否牢固,交接顺序是否明确,只要做到这两点就能一定程度上避免大动荡出现。历史事物的发展并不会因为某个人而决定,一定要综合来看。


品史知兴


皇帝病危时朝堂也会变得波橘云诡,整个政权也是处于变幻莫测之中,这个时候朝臣们都想着去找新主子,皇子权臣之间也会勾心斗角,而皇帝一旦死亡后诸子争位,整个局面自然就变得更混乱了。

如果说皇帝在位期间就已经立下了明确的遗照,着令太子登基,那么朝廷局势就不会发生动乱,皇帝权利也能得到有序的传接,整个国家权利就会在和平中过度,人民的生活不会受到丝毫的影响。

康熙皇帝在位期间,几次废立太子,造成太子之位长期空虚,在他在世的时候,余下诸子就开始了明争暗夺,康熙皇帝病重时,清宫廷上演了一出九龙夺嫡的大戏,最终以四子胤禛登基而告终,这表明皇帝只要缺乏对朝政掌控,朝廷就会发生动乱。

在西晋初年,司马炎在位的时候就立了一个智障太子司马衷,但是引起了朝臣的不满,后来司马炎着了瘟疫,看到将不久于人世,朝臣联合司马攸发动兵变,但没想到司马炎没死,最后司马攸被幽禁,太子党一家独大。

自古以来皇位就吸引人心,令无数人为之着迷。在秦朝的时候,秦始皇东巡途中病重,下令扶苏回京继承皇位,但是宦官赵高窜通李斯篡改圣旨,将胡亥扶上了皇位,胡亥登基后逼死扶苏,杀光自己的弟弟妹妹,这说明皇帝一死,若无忠臣护主,势必会导致朝政混乱,整个局势将会变得更加微妙


我只是一名用户


这是个伪命题

首先,如果皇帝真的病得动弹不得、半死不活,那么这个政权真不可能是所谓非常稳定,就算是稳定,那也是表面的上,因为这个时候皇帝实际上已经不能处理政事,那么谁来处理政事就是一个很敏感的问题,如果有指定的人还好,没有人能服众的话,分裂是必然的,但是没有人敢主动的站出来挑衅,毕竟皇帝还在,大部分臣子依旧听从皇帝的命令,所以他依然可以一句话依旧可以定人生死

举个例子

康熙皇帝在位期间,由于太子不肖,因此几回废立太子,造成储君之位长期空虚,在他在世的时分,余下诸子就开始了明争暗夺,康熙皇帝去世后,清宫廷马上演了一出九龙夺嫡的大戏,终究以四子胤禛登基而告终,这表明皇帝只要缺乏对朝政掌控,朝廷就会发作骚动。

以上就是小编的看法,如有出入还请斧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