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晃在投靠曹操之前在如何打拼著?

講完了五子良將的張遼和張郃,接著要講的這位五子良將之一,是張遼和張郃的摯友,也是我前面提到過的曹操武將陣容分為兩派中的降將投誠派的另一位代表人物,就是徐晃。其實講到這裡,我們不難發現,曹營中的五子良將,降將投誠派就佔據了三人,超過了曹操的嫡系派(樂進和于禁,而於禁其實不能完全說是純嫡系出身)。


徐晃(?-227年),字公明,河東楊(今山西洪洞東南)人。不難看出徐晃的出生時間在史料當中沒有準確的記載,只能從關羽後來和徐晃對話時,曾經稱呼徐晃為大兄(也就是大哥),來判斷徐晃的年紀要比關羽要大。關羽生於160年,因此徐晃要早於160年。


要說徐晃,那應該說是曹操陣容當中降將投誠的第一人。年輕時的徐晃也是從一個無名小卒發展起來的,起點也不高。徐晃早年間的起步是做了河東郡的一個小吏,後來跟隨楊奉討伐賊寇,由於徐晃武藝高強,且作戰勇猛,因此立了不少戰功,得到了楊奉的賞識,提拔為了騎都尉。

徐晃在投靠曹操之前在如何打拼著?


初平三年(192年),王允和呂布合謀誅殺了董卓。董卓的部將李傕、郭汜等人率領西涼兵攻破了長安城,殺了王允等人,之後又相互火併,而且到處劫掠燒殺,禍害長安,使得長安城繼洛陽城被燒之後,成為了第二座被西涼軍團禍害得民不聊生,百姓紛紛背井離鄉的大城。而漢獻帝則作為一個象徵被李傕和郭汜二人爭奪。


面對這種處境,漢獻帝是苦不堪言,然而又沒有辦法,因而漢獻帝對李傕、郭汜二人不僅厭惡已極,而且這種切齒痛恨甚至超過了董卓。而手中掌握軍隊又對漢獻帝有所忠心的人當中只有楊奉的實力最強,作為楊奉的屬下,徐晃深感李傕、郭汜二人是繼董卓之後的為禍國家的禍害,也深深的體會到了小皇帝的無奈和隱忍,便力勸楊奉護送漢獻帝離開長安東歸洛陽以擺脫李傕、郭汜二人的把持。


於是楊奉作為皇帝的代表居然成功說服了李傕、郭汜同意放漢獻帝東歸。然而君臣等人剛出長安不久,李傕、郭汜隨即又反悔,並率軍前往追趕,楊奉等人便一邊抵抗,一遍護送漢獻帝回洛陽。


漢獻帝一行人在李傕、郭汜追趕下,終於成功渡河到達安邑(今山西夏縣北),隨後,封賞保駕有功之人,徐晃被封為了都亭侯。

徐晃在投靠曹操之前在如何打拼著?


建安元年(196年),漢獻帝在河內太守張楊、興義將軍楊奉等殘餘官員的保護之下,終於回到了洛陽。楊奉因此被漢獻帝拜為車騎將軍,為了避免有挾持皇帝的嫌疑,楊奉出洛陽城,駐兵在大梁。然而留在漢獻帝身邊的大將軍兼司隸校尉韓暹和衛將軍董承之間為了權力,也逐漸變得和李傕、郭汜一樣相互爭鬥,而且日益加劇。


面對此景,徐晃感到雖然在自己的建議下,小皇帝總算擺脫了李傕、郭汜,但是卻把韓暹和董承變成了第二個李傕、郭汜。看來問題的根本並不全是出在李傕、郭汜身上,而是出在小皇帝沒有真正的實力,有實力的大臣如果勢力相當就會爭權奪利。


這樣的話,不管任何人在有名無實的小皇帝劉協面前都會忍不住要挾天子來爭權。這種局面下,唯一的解決辦法就是找一個忠於漢朝朝廷,或者說肯於忠於小漢獻帝並且具備一定軍事實力的勢力來扶持這個小皇帝,只有如此才能使得中央朝廷得以鞏固和穩定。而當前的韓暹和董承二人已經為了爭奪權力打紅了眼,顯然已經不具備這個資格了,而楊奉雖然具備一定的實力,但是並不比韓暹和董承強多少。在這種局面下,徐晃想到了放開眼界尋找外援。


於是徐晃放眼觀察和分析全國各個軍閥勢力,認真羅列和對比了這些勢力,分析和判斷著這些領導者究竟哪一個才是能夠勝任穩定朝廷的職責的雄才豪傑,究竟誰才具備統領全局的潛力和能力。思來想去,徐晃終於確定了人選!

徐晃在投靠曹操之前在如何打拼著?


於是打定了主意的徐晃便再一次來到上司楊奉面前,對楊奉說:“將軍您從李傕、郭汜那裡將小皇帝解救了出來,可以說是功不可沒,皇帝也因此加封您為車騎將軍,您和張揚將軍為了避嫌,都率軍撤出洛陽。然而當下的局面卻是韓暹和董承為了爭奪權力,成了第二個李傕、郭汜,皇帝的處境並沒有得到多少改善,而咱們的實力並不足以再次解決這種局面,唯一的辦法就是爭取地方勢力為外援!”


楊奉聽聞徐晃的勸諫,沉默了半晌,心裡不由得感嘆徐晃果然是一顆忠君愛國的赤膽忠心,於是回答徐晃說:“然而當今天下形勢,豪強四起,勢力紛爭,這些勢力都具備一定的實力,關鍵是哪一個才是和我們一樣的忠君之士?如果我們引進的外援是第二個董卓那該如何~是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