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太后禍國,李鴻章與袁世凱誰的結局更可悲

晚清風雲突變,慈禧太后是大清王朝走向沒落與衰亡的直接禍首,她代表的是封建的頑固勢力與腐朽制度,因為頑固而不擇手段鞏固自己的最高權力,因為腐朽而不惜一切囚禁變法維新的皇帝;正是她的頑固與腐朽,加速了大清王朝的覆滅。


慈禧太后禍國,李鴻章與袁世凱誰的結局更可悲

慈禧太后

李鴻章深得慈禧太后信任,極力挽救清王朝這艘鉅艦的沉淪,力主改革,興辦洋務,以夷制夷,強化國防,但對於已經腐爛的大清這艘破船來說,他的一切努力都只能修補其表,而不能救治其根,結果他只能揹著罵名為他所效忠的清王朝殉葬而已。
李鴻章才智超群,既是淮軍的領袖,又是北洋海軍的創始人,為平定內亂、穩定政局,建立了卓越的功勳;他多謀善斷,為中國近代工業,特別是中國軍隊近代化,所做出的巨大貢獻,在晚清歷史上無人可以匹敵。
但是,李鴻章非常不幸。他代表大清簽署了一系列不平等條約,賠款割地,喪權辱國,致使中華民族蒙受奇恥大辱,長達一個多世紀而不能洗雪。當然,李鴻章中只是受命之臣,他只能代表清王朝的立場,接受不堪承受的外交使命,罪不在李氏一人。但是,李鴻章身為中堂,代表國家的利益,在國際舞臺上扮演了一個軟弱可欺的角色,動不動就拿割地賠款去平息外交紛爭,犧牲的是國家和民族的利益,實在是可悲可嘆。對外,李鴻章未能維護民族大義,對內,李鴻章效忠的只是慈禧太后,個人地位和家族利益看得過重。

歷史註定李鴻章只是一個可悲的“補鍋匠”。李鴻章拿慈禧太后的信任割地賠款,還給大清王朝留下了一個掘墓人。


慈禧太后禍國,李鴻章與袁世凱誰的結局更可悲

李鴻章


李鴻章給大清留下的掘墓人,就是袁世凱。

袁世凱是李鴻章的繼承人,他的才能無法超越曾國藩,他的威望也不能蓋過李鴻章,但他的野心比曾、李二位都大/所以,當袁世凱掌控了清王朝的軍政大權之後,適逢辛亥革命爆發,他即抓住這一時機,勸清帝退位,加速了清王朝終結的速度,為自己取而代之大開方便之門。
1912年3月,袁世凱當選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為鞏固自己的統治地位,立即強化軍事獨裁,一方面擴編北洋軍隊,一方面改編清朝舊軍,總計掌控了22萬兵力。


慈禧太后禍國,李鴻章與袁世凱誰的結局更可悲

袁世凱

辛亥革命爆發後,南北議和,伍廷芳為南方革命軍代表,唐紹儀為北方清廷代表,清廷的實權掌控在袁世凱之手,唐紹儀在議和中沒能滿足袁世凱的意願,遂被袁撤職。後來,伍廷芳居中調解,主持南北議和,達成迫清室退位。


慈禧太后禍國,李鴻章與袁世凱誰的結局更可悲

南北議和

1912年2月3日,袁世凱將經過隆裕太后認可的《關於大清皇帝優禮之條件》九款、《關於皇族待遇之條件》四款、《關於蒙滿回藏各族待遇之條件》七款,分別列作甲、乙、丙三項電告伍廷芳。將《關於大清皇帝優禮之條件》改作《關於清帝遜位後優待之條件》,並對原案中尊號、歲費、住地、陵寢、崇陵工程、宮中執事人員、清帝財產、禁衛軍等項進行修改,刪去第8款“大清皇帝有大典禮,國民得以稱慶”。


慈禧太后禍國,李鴻章與袁世凱誰的結局更可悲

袁世凱在清帝退位詔書上的附言

1912年2月12日,奉隆裕太后懿旨下詔遜位,遜位詔書正式頒佈。袁世凱寫在清廷優待條件上的字據:“先朝政權未能保全,僅留尊號,至今耿耿,所有優待各節,無論何時,斷乎不許變更,容當列入憲法。袁世凱 乙卯孟冬” 袁世凱優待清廷,結束了大清王朝自順治入關持續268年的異族統治,同時終結了中國封建歷史長達數千年的家天下皇權專制。


慈禧太后禍國,李鴻章與袁世凱誰的結局更可悲

清帝退位詔書

在清帝退位過程中,袁世凱絕對是兩面派,一方面,他擁護君主立憲,反對共各體制,另一方面,他授意清廷駐俄大使陸徵祥電請清帝退位。目的是竊民國大總統一職為己有。

1912年2月13日,袁世凱通電全國,聲明贊成共和。孫中山堅持要袁世凱贊成共和,並遵守《中華民國臨時約法》,以此約束袁世凱,保衛辛亥革命主要成果。但是,1913年10月,袁世凱正式就任民國大總統,一手遮天,為了自己當皇帝,為所欲為,最後在國人的唾罵聲中一命嗚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