懵了!啤酒盖乱入博物馆,这些都是盗墓贼留下来的吗?

文物距离我们年代久远,跨越时间的隔阂等待我们去解答,然而有一些文物极其“迷”,今天我们一起去看这些文物之“迷”吧!看啤酒盖、啤酒瓶、饭盒、手机壳等物品如何“乱入”博物馆。

确定这不是啤酒盖?

懵了!啤酒盖乱入博物馆,这些都是盗墓贼留下来的吗?

△上海博物馆藏 银香盒

确定这不是啤酒盖?这件文物它们的形状太像啤酒盖了。甚至微博文物医院发文开玩笑说:“盗墓贼是不是喝酒了。”

确认过眼神,这真不是啤酒盖,的确是明代银香盒。上盖直径2.8厘米,下底直径2.5厘米,高1.2厘米。盖面戳点刻一“香”字,证实是香盒,是妇女随身填装香粉的妆具,香盒通常用玉、金属等材料制作。

谁把喝完的“啤酒瓶子”放进展柜了?

懵了!啤酒盖乱入博物馆,这些都是盗墓贼留下来的吗?

△西安博物院藏 元代琉璃酒瓶

有了上述的“啤酒盖”后,很快,与之匹配的“啤酒瓶”也找到了。西安博物院藏的一个元代玻璃瓶,酷似现代的啤酒瓶,形状和颜色,真的没啥差别。究竟是谁把喝完的“啤酒瓶子”放进展柜了?

其实中国最早的玻璃大约春秋末年就已经出现,玻璃旧时称琉璃,元代定都北京后,在和平门外琉璃厂一带先后建立许多琉璃作坊,根据《元史·百官志》记载,元代设瓘玉局,为宫廷监制玻璃器的机构。现在的玻璃制品随处可见,但在中国古代确极其珍贵,只有皇室、贵族阶级才能拥有,玻璃器皿是玉润晶莹的一种象征,是他们地位和财富的标志。

这不是我戴的手链吗?

懵了!啤酒盖乱入博物馆,这些都是盗墓贼留下来的吗?


△合浦博物馆藏 绿柱石水晶串饰

这条绿柱石水晶串饰不跟我们现在女性戴的一样吗?打开淘宝,淘一下水晶宝石串链真的跟眼前图片没啥差别,然而没想到它竟然是千年前汉代的工艺品,晶莹剔透,其精美华丽程度比拟现代水平。

这条绿柱石水晶串饰由1990年广西壮族自治区合浦县黄泥岗1号墓出土,说起这串饰,不得不提它背后的一个乌龙事件。上世纪90年代它刚出土的时候,由于鉴定技术有限,曾被误认为全部都是水晶,直到2002年,经过技术鉴定才发现除水晶外还有绿柱石类宝石(绿柱石类宝石类型有祖母绿、海蓝宝石等)等。

是谁把手机壳丢到博物馆了?

懵了!啤酒盖乱入博物馆,这些都是盗墓贼留下来的吗?

△郑州博物馆藏 新石器时代石铲

是谁手机壳丢到博物馆了?一看到这文物,形状大小立马手机壳的既视感,不得感叹古人的智慧已经预见二十一世纪的流行趋势了。

石铲平面上有穿孔,两个孔由两面对钻穿成圆孔,正是由于两圆孔所以视觉效果像手机壳。新石器时代是以使用磨制石器为标志的人类物质文化发展阶段。石铲的用途主要有:一是实用的劳动工具,用于垦荒、翻地;二是祭祀用品。

还有“痒痒挠”这种操作?

懵了!啤酒盖乱入博物馆,这些都是盗墓贼留下来的吗?

△山西博物院藏 铜耙

痒痒挠作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发明,痒痒挠不仅解决了困扰了背痒痒但手短挠不到的大问题,也体现了再“痒”也不愿求人的傲骨气。“痒痒挠”竟然落博物馆了?其实不是的,该文物只是恰巧像而已。

我国古代重农抑商,耙是农业生产中传统的翻地农具,曾经是农家必备的农具之一。耙在中国已有1500年以上的历史。北魏贾思勰著《齐民要术》称之为“铁齿楱”,元《王祯农书》记载有方耙、人字耙等。

文物开怀一笑,欢笑的背后也要记得它真实的用途和背后所蕴藏的内涵,让记忆留存这些历史遗物。文物与博物馆并不只是严肃、古老的代名词,还十分有趣、有新意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