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太宗趙光義制定重文輕武的國策貫穿了整個宋朝,你認為正確嗎?

龍翔天下0811


應該是基本不正確的,主要是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教誨人們從善如流,相夫教子,善待他人,發展生產,男耕女織的自然經濟,發展科技,是中國文化成為那個時代的頂峰,那種和平相處,相互尊重是穩定國家內部人民的安居樂業,可是對那些野蠻民族就沒有用了!他們靠的是武力征服,而宋朝又無法去抵禦強悍的外族,重文輕武最終是軟弱無能的外交,只有兩面都要發展才能立於不敗之地!



中青視點


宋太祖趙匡胤因為陳橋兵變得以黃袍加身。宋太宗怕歷史的“劇情”在大宋某位皇帝身上重演,便未雨綢繆,制定了重文輕武,或以文抑武的政策。這個政策,雖然抑制了兵變的發生,卻嚴重削弱了軍隊的發展,致使國防空虛。這也為他的滅亡留下了伏筆。


灞橋折柳660312


嗯,我認為對,趙匡胤靠陳橋兵變獲得了皇權,他自然知道掌握了國家兵權的危害。也就有了杯酒釋兵權,而且宋朝文人都是隻發配不殺頭。


華杉講透孫子兵法


不正確。但是由於他是由軍事政變獲取的政權,所以很擔心其他人也以同樣方式來推翻他建立的王朝。最後宋朝就亡於重文輕武這個策略導致無法抵禦北方野蠻的軍事侵略。



北宋時“重文輕武”的國策,不能簡單的用對或錯來評判。

960年,後周諸將發動陳橋兵變,擁立宋州歸德軍節度使趙匡胤為帝,建立宋朝。宋朝時期,趙匡胤為避免晚唐藩鎮割據和宦官專權亂象,採取重文抑武方針,加強中央集權,並剝奪武將兵權。

趙光義應該是繼承並強化了這個國策,並一直延續到元滅宋。

從北宋前期來看,應該是利大於弊,因為前期皇帝的統治尚未穩固,如果武將兵權太大,那麼會成為皇帝潛在的威脅。畢竟宋太祖是通過黃袍加身奪得帝位,如果不重文輕武,難免兵權過大的武將沒有二心。

但從中後期來看,等到國家安定,皇帝的統治逐漸穩固時,如果依然重文輕武,那麼對國家的發展自然不利。因為北宋統一中原後,四周更是強敵環繞,有遼金,西夏大理等外族虎視眈眈的看著南宋這個富饒之地,特別是先遼後金不斷的入侵宋朝,宋朝的重文輕武,就註定了他的軍事力量不會太強大也導致於宋朝無力防守邊疆以防守為主,甚至用賠款等來換求幾十年的太平。

所以,後來的明朝應該吸取了這個教訓,對內加強中央集權,對外“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成就了一個大明王朝。當然這是後話了。


六指傳說


我們是很難用簡單的對與錯來評判的。所以,我們應該實事求是的分析,貫穿整個宋朝的重文輕武之利與弊。

宋太祖趙匡胤“太祖誓碑”中的“不得殺士大夫及上書言事人”後人多把重文輕武以此為理由,認為宋朝“重文抑武”的祖宗家法是趙匡胤在位時所定下的。但趙匡胤實際上是抑武卻也並不太重文的。抑武是因為他“陳橋兵變”而黃袍加身,而後的“杯酒釋兵權”穩固軍事。他不希望歷史在自己身上重演。不太重文則可從他曾對趙普說:“五代方鎮殘虐,人民深受其害。我讓選幹練的儒臣百餘人,分治大藩,即便都貪濁,也抵不上一個武人。”在太祖說來,任用文士僅僅因為他們可能產生的危害遠不及武人來得大,更不會向武人那樣危及政權的根本。因此,太祖是文武制衡的。

趙光義結束了五代十國的分裂割據局面。兩次攻遼失敗,從此對遼採取守勢。在位期間,進一步加強中央集權,改變唐末以來重武輕文的國策。宋朝走向重文輕武時代。

很多人對“重文輕武”的宋朝有一個誤區就是——宋朝的重文輕武,導致了宋的軍事不強。我們應該認識到,宋朝的滅亡,不是軍事的失敗而是決策的失誤。從整個宋朝軍事看,並不弱,舉一個例子就足以說明,宋的房屋多以木料為主,但是宋朝幾乎沒有大型的火災,這不僅是宋的消防意識強,也反應了軍事的強。

武弱的印象多產生於文強的概念,從宋太祖修典籍到宋形成的圖書出版,很多史書都源於宋修定版。再看文化藝術,宋朝文人輩出,強調文治,趙定義的大舉科舉……所有的文強蓋過了武強,方顯武弱。

再說文興。我還是比較同意宋是文化復興的一個改革時期。文風鼎盛下,各藝術領域大興,詩詞歌賦,書畫琴棋,大興科舉,宋迎來了一個盛世,讓以文興為基礎下,經濟、文化、貿易都走向了輝煌的時代。

刑不上大夫,文官才敢諫言。精修典籍,經典史冊才得以面世並留存。文風鼎盛,才有文人輩出。大興科舉,知識真的可以改變命運。

我們還應該認識到,任何時期,軍事強國,而只有文化才能救國。這是符合國情的。世界列強,其精神是征服與掠奪。東方之國強,是文化文明的源遠流長。

秦始皇“焚書坑儒”,今天我們依然深讀孔孟;八百年前的“慶元黨禁”,今天我們深研朱子學說。因為一個民族的消亡,土地不會消失一寸,文明卻會消亡。中國做為世界的東方明珠,巍巍然屹立五千餘年,原因就在於,流淌於中國人的血脈裡的精神文明一直都在源遠流淌。


大觀點茶館葉盞萌



奪取皇位後,由於趙匡胤擔心其它武將也通過兵將來奪取他的天下,他又上演了杯酒釋兵權,將武將們的調兵遣將的權利收回,轉而由文官管理武將們來領導軍隊,一舉消除了兵變奪皇位的隱患,從此奠定了文官治理天下的基礎,並形成了國策皇訓給後世確定定了下來。


縱觀整個有宋全朝,確實文官很強,武將權利較弱,所以就有了重文輕武一說。在初定天下之初,此政策起到了極大的作用,因為宋朝是從五代十國的混亂局面中建立宋朝的,當時百業待業,國家急需要恢復修養生息,所以此國策對國家繁榮起到了很大作用。


但也留下了隱患,由於武將無實權,只能被指導打仗,再加上文官的不懂軍事鬥爭,所以宋朝也成了歷史最恥辱的朝代,這場恥辱之戰最終導致了北宋的滅亡,它就是歷史上著名的“靖康之恥”,南宋名將岳飛曾在其詞作《滿江紅》中提起這段歷史:“靖康恥,猶未雪,臣子恨,何時滅!”。岳飛也是這個朝代的歷史犧牲品。


所以不得不說宋朝確實是歷史上目前唯一重文輕武的朝代,以史為鑑吧,所以我們一定要強大我們的國防,守護我的國民,早日完成國家的完全統一,中華復興大業,不再出現被外強日本凌辱的事件發生!


元日子



歷史逗你玩


歷史沒有對錯只有經過和結果,客觀來說重文輕武本身作為國策是符合中國人性格,也符合當時年代發展的需求。



無論哪個王朝,無論是重文還是重武,沉積久了,都是在逐步走下坡路,這是歷史的必然。除非當政的王朝自我革命,自我創新,自我拯救。但是談何容易,哪怕在現代這麼資訊發達,頭腦開放,很多很多公司就彷彿當年的王朝一樣,比如柯達、NOKIA諾基亞、SONY索尼等,包括最近兩年的蘋果公司,發展久了就變成固有模式和固有利益。最終走向衰亡。





但是在宋朝創造了中國人三千年來文化造詣的最高峰,宋人,千年前已活成我們理想中的樣子!
撫琴弈棋,宴飲集會,
踏春賞花,帶雨種竹,
汲泉煮茶,古鼎焚香,
宋朝文人名客輩出,


蘇東坡、陸游、范仲淹、歐陽修、
辛棄疾、朱熹、王安石、李清照、司馬光⋯⋯
他們飽讀詩書,不只為出仕、做學問,
讀書,讀的是一種意境,
讀的是一種樂趣,



讓自己找到生命的意義,讓自己過得灑脫寫意。他們活得優雅,又熱氣騰騰,他們帶著無限的希望,他們永遠滿腔熱情,他們依心而動,熱愛珍惜每一天,他們對山水萬物天然有好感,他們將自身融入自然,與天地共呼吸。我也許是宋朝穿越而來,如宋人一般熱愛生活。


愛知貓


有宋一代,重文輕武的制度發源於宋太祖趙匡胤,後代皇帝逐步探索並完善了這一思想並形成成熟制度體系,殿前都點檢出身的老趙深知五代十國動盪的根源之一——“軍閥擁兵自重”的危害,並結合其自身實際,創造性地發明陳橋兵變這一光榮革命的最早典範,後期又來個“杯酒釋兵權”,為重文抑武,強幹弱枝的持續發展親力親為,積極探索。其優點在於:通過抑制武將牢牢控制軍隊,內部不斷鞏固和加強皇權統治,避免武將尾大不掉擁兵自重情況的出現,進而維護政治穩定。當然,其缺點也十分明顯:過度抑制武將並圍繞這一思路形成的制度對建設強大的軍隊弊端十分明顯。不利於軍隊戰鬥力建設,禁軍廂軍的二元體制更是人為設置軍隊人員流動障礙,不利於軍隊內部合理交流,以至於在面對北方遊牧民族政權的侵擾時始終處於被動地位(當然這只是其中一個原因),綜上,重文抑武制度有優有劣,不可一概而論。——個人狹隘之見,見笑見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