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維、虛化與隱喻,邊緣話語的突圍與再放逐

引言

導演吉爾莫·德爾·託羅曾說:“假如一個劇本中沒有怪物,我是絕對不會拍的,我的電影裡必須有怪物。”託羅對“幽靈鬼怪”的迷戀,不僅是從幼年保留至今的心頭之好,也是成就其藝術生命的一個重要部分。

《水形物語》是託羅所執導的,一部融合童話、情感與跌宕劇情的奇幻作品。該片一經問世便獲獎無數,更在第90屆奧斯卡金像獎一舉斬獲最佳影片與最佳導演兩個重量級獎項。影片充分運用了敘事的多維空間,虛化的奇幻現實以及豐富的現實隱喻,搭建起了構思精巧的獨特敘事結構,延展了影片所表達出的對人性的肯定與關懷。

《水形物語》|多維、虛化與隱喻,邊緣話語的突圍與再放逐

電影《水形物語》海報

作為一部渾然天成的奇幻電影,《水形物語》在人物構建的佈局上也不乏心思。雖然影片的故事背景處於冷戰時期,但是影片中設置的人物諸如殘障者、同性戀者、黑人、外來人甚至非人類的身份標籤,都具有強烈的現實意義的。

有人說這是一個“所有的邊緣人擁抱在一起就能對抗黑暗的世界”的故事,而託羅確實是把“政治正確”玩轉成了一種工整的藝術,比之某些想要衝擊頒獎季而刻意為之的政治正確之作,確實高明得太多。

情懷與致敬:背景設定的現實投射與私人記憶

影片由主人公的鄰居查爾斯的旁白徐徐而展開,在略帶疏離感的敘事語境下,導演將整個背景安排在一個發生年代、地理都不可考的架空時空當中,凸顯出電影的“奇幻”屬性。此外,在充斥著大量的時代元素的同時,也多少摻雜著導演的私人記憶。

《水形物語》|多維、虛化與隱喻,邊緣話語的突圍與再放逐

電影《水形物語》影片畫面

  • 影片現實背景顯而易見

影片中對時代背景並沒有給出明確的交代,但觀眾卻能夠在從中找到20世紀60年代的美國現實的原型。而影片中,最為明顯的現實隱喻是美蘇冷戰背景和美國的平權運動

導演託羅將故事情節設定在這個時間節點並不是出於某種異想天開的直覺,而是因為20世紀60年代的美國,因為這個年代的歷史太過於特殊。影片中,人魚從一開始就是作為實驗品出現在女主人公所服務的秘密基地內。而現實歷史中,這段時期正是美蘇對峙的白熱化狀態。彼時,兩個大國不在各個方面開展了競爭,冷戰的硝煙同時也延伸到科研領域。人魚和秘密基地的出現,就成了兩國在科研領域角力的一個縮影,電影中的重要的支線就是秘密基地的掌權人理查德與蘇聯間諜霍夫斯泰勒博士對人魚的爭奪。

《水形物語》|多維、虛化與隱喻,邊緣話語的突圍與再放逐

電影《水形物語》影片畫面

除了美蘇冷戰外,美國本土也正發生著平權運動。影片對於這一現實隱喻更為巧妙,並做了模糊化的處理。但觀眾卻仍可得窺一斑:老畫家查爾斯與艾麗莎看電視時,一閃而過的新聞正是發生在1963年的伯明翰事件,當時黑人要求平權的示威活動被警方強制驅散。

通過現實背景的設定,給了美國人一個共同記憶,所以也使得影片被冠以“政治正確”的稱號,雖然這不過是一句不功不過的評價,卻也在一定程度上證明了本片在觀眾心目中所具有的現實意義。

  • 私人記憶的摻雜與致敬

片中對於新與舊、過去與未來的象徵處理上,導演託羅打造的懷舊感一眼就可辨認,如同中年人總是絮絮叨叨的“想當年”一樣,影片中充斥著大量的時代元素,比如故事背景設定在六十年代冷戰期和隨處可見的老片迷影情結,

或多或少的摻雜了導演的私人記憶,以及對歌舞的表現與致敬。

影片中,女主角艾麗莎幻想自己在歌舞片中放生歌唱,這一段的“佈景”照搬了《海上戀舞》,原男女主演弗雷德·阿斯泰爾,金吉·羅傑斯分別是歌舞片黃金時代的舞王與舞后。

《水形物語》|多維、虛化與隱喻,邊緣話語的突圍與再放逐

電影《水形物語》影片畫面

此外,當人魚從女主角艾麗莎的家中逃跑後,艾麗莎在空無一人的放映廳中找到了他,而此時銀幕上播放的恰是1960年在美國上映的作品《路得記》。

《水形物語》|多維、虛化與隱喻,邊緣話語的突圍與再放逐

電影《水形物語》影片畫面

由此可以看出,那份時代愁緒不像面紗般輕輕蒙在故事之上,而是作為一條暗線貫穿始終。影片所呈現的時代座標,人物所做出的選擇和承受的命運正取決於能否讓自己的過去與未來自洽,包含老片致敬和影視之爭的迷影情懷也是這份時間扭結的重要組成部分。

唯美的愛情:童話範式下的魔幻故事

在經典童話模式中,“善良戰勝邪惡”是最基本的故事模式和價值取向,而影片並未脫離這一經典敘事架構,而是在這一固定結構的基礎上存在陌生化拓展。

《水形物語》|多維、虛化與隱喻,邊緣話語的突圍與再放逐

電影《水形物語》影片畫面

  • 擁有著現實影子的角色

影片中,女主人公艾麗莎是位善良單純的實驗室清潔工,每天過著規律而又重複的生活,直到“水怪”的出現打破了這一平靜,使得她波瀾不驚的生活泛起陣陣漣漪。艾麗莎不忍“水怪”被虐待,每天偷餵雞蛋、為其跳舞。兩條孤獨的魂靈慢慢地安撫、交融。當艾麗莎聽聞實驗室要把水怪殺死時,毅然決然地幫助水怪逃了出去。

《水形物語》|多維、虛化與隱喻,邊緣話語的突圍與再放逐

電影《水形物語》影片畫面

在人物的處理上,影片依然沿用了傳統童話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導演處理對隱喻的本體又做了一定的變形:人類主人公變成了女性,非人類角色成為男性。主角並不完美,甚至帶有殘缺:女主角身材消瘦、面色蒼白甚至帶有病態,同時還是啞女,生活上更是捉襟見肘,同時也缺乏對異性的吸引力;而男主角不僅沒有人魚的美貌,甚至還是人類的階下囚,處於待拯救的狀態而非能夠拯救主人公的英雄形象。

在角色的處理上,導演明顯將現實生活中大多數人所感受到的壓迫與無助代入到角色當中,而褪去童話故事中公主與王子的光環,進而將普通人的人格更多投射到電影角色。所以電影雖然是奇幻故事,而角色本身卻具有現實人物的影子。

  • 愛情的情感敘事與表達

影片中,一個作為實驗品的“水怪”,另一個孤獨啞女,從一開始的相互好奇到彼此憐憫再到相愛相惜,他們之間產生了一系列微妙的情感認同。隔著玻璃,艾麗莎撫摸著“水怪”的面孔,她彷彿看到了自己。雖然是不同世界的兩個人,但卻是同樣孤獨的兩顆心。當艾麗莎與“水怪”交流時,明顯的能看得出她與“水怪”之間的平等與自然。

《水形物語》|多維、虛化與隱喻,邊緣話語的突圍與再放逐

電影《水形物語》影片畫面

影片結尾,艾麗莎為保護“水怪”不幸被斯特里克蘭開槍射中,當“水怪”抱著奄奄一息的艾麗莎跳入海中時,落入水中的艾麗莎漂浮在水中彷彿已停止呼吸,水怪抱著艾麗莎跳進了大海並吻醒了她。艾麗莎脖頸處的三道抓痕變成了魚鰓,人與水怪從此幸福的生活下去。

而此時畫外音響起:

你的輪廓無法分辨,因為在我身邊你無處不在……水本身是沒有形狀的,但當愛沉浸在水中時,它會穿透世俗、浸潤人心,像水一樣“無處不在”。

人與水怪之間超出了物種的、越過了語言的愛情故事,愈發純粹。直抵愛的本質,構建出一個浪漫唯美的魔幻愛情故事。

邊緣的他者:邊緣人刻畫與沉默抗爭

“邊緣人”這概念最早是由德國心理學家勒溫提出的,他認為“邊緣人”是相對於“中心人”而言的,指各個方面都脫離主流社會群體的一類人。他們是精神上的先行者,有自己獨特的思想和信念,但與社會極其格格不入。

影片通過巧妙的角色設置和情節編排極其含蓄地描繪了60年代初期的社會“邊緣人”在社會中確有的地位和遭遇。它既不遊離,也不介入,既不義憤填膺,也不濫殺無辜。

  • 邊緣群體形象的展現

影片中刻畫了大量的“邊緣人”:失語的女主人公、異族的水中神秘物種、同性戀者賈爾斯、黑人女友澤爾達、實驗室的蘇聯間諜……在影片中,他們作為有血有肉、有魂靈、渴望愛與關注的完整的人的形象出現。

《水形物語》|多維、虛化與隱喻,邊緣話語的突圍與再放逐

電影《水形物語》影片畫面

艾麗莎是一位清潔工,日復一日地在實驗室裡打掃衛生,並且從小失聲,內心的孤獨無人可訴、無處可說。她的鄰居老畫家賈爾斯是位同性戀者,為滿足情感的需求常常去吃那家難以下嚥的蛋糕房。艾麗莎的女友澤爾達是位婚姻不幸的黑人女性,而在60年代的美國飽受“有色人種”的折磨。更有甚者,男主人公不是人類,而是來自南美洲的一種未知的神秘物種。在那個年代和環境下,這些“邊緣人”們不受社會主流群體的待見。

他們抱在一起取暖,在社會發展的縫隙中艱難地存活著,用愛來對抗世界的冷酷與殘缺。

  • 邊緣話語的突圍與放逐

影片中對“邊緣人”的形象的刻畫,可以讓觀眾感受到導演所營造的微型社會和時代縮影。藉助艾麗莎的視角,揭露了權力與政治的血腥與醜惡,對喪失人性的強權予以深沉地控訴。而艾麗莎與其同伴營救水怪的舉動,超越了種族界限,跨越了時空屏障,意蘊著他們擁抱一起,來對抗黑暗殘酷的世界。

《水形物語》|多維、虛化與隱喻,邊緣話語的突圍與再放逐

電影《水形物語》影片畫面

影片的結尾以大反派斯特里克蘭被殺死,而中彈後的艾麗莎在水中神奇復活並和魚怪深情擁吻而結束。電影賦予了充滿矛盾和危機的現實生活一個童話般、夢幻般的結局。在觀眾的期許中,“王子”與“公主”終能夠幸福地在一起,邪惡的力量終將被消滅。

導演託羅曾評價道:“這部電影的主題是愛。他能讓你感受到某種解放與自由。片中的一切都如此的溫柔,無論是精神、性還是暴力。”

然而片中的暴力、偏見、仇恨並未隨著斯特拉克蘭德之死而被徹底消除。傲慢而冷血的將軍、種族主義的店員、殘忍的俄國間諜的存在都暗示著:邪惡沒有消失,僅僅是被暫時遮蔽了。

《水形物語》|多維、虛化與隱喻,邊緣話語的突圍與再放逐

電影《水形物語》影片畫面

影片最後的鏡頭中,艾麗莎和魚怪深情擁吻時片頭畫外音再響起:“我該怎麼說呢?他們以後幸福地生活在一起了嗎?我相信是這樣的。”而通過影片的隱喻可以理解到,“公主”的歸宿註定在水中,威脅她生存的“怪物”雖然最終被摧毀了,但作為主流文化的“他者”,她卻必須被放逐回童話空間之中。

影片的結局既象徵著艾麗莎與“水怪”所代表的邊緣話語的突圍,也是一次再放逐:他們唯一的出路是回到幽暗神秘的水底空間。

寫在最後

導演吉爾莫·德爾·託羅說過,當你拍電影的時候,你總會想著填補某種情感上需求。我需要去拍這樣一部電影,它能讓我能繼續活在這個世界。我感覺這個世界處處充滿著惡意和不信任,不問緣由就能討厭、憎惡、嫉恨每個人,把別人想象成惡魔,我想要扭轉這種情況。我想要拍一部電影,好比一首歌,讚歎愛情和電影的偉大,治癒這個世界。

影片《水形物語》的迷人之處在於它

永遠無法被看透,甚至無法被感知。畢竟,誰也不會在意那些完全融入情節的單點光源、交叉剪輯,或者刻意觀察牆上的花紋、房間的陳設。不少觀眾對影片的不理解恰恰的證明了它的朦朧與輕盈。

《水形物語》|多維、虛化與隱喻,邊緣話語的突圍與再放逐

電影《水形物語》影片畫面

影片打破了常規的敘事,通過運用多維立體的獨特的敘事策略向我們講述了一個跨越種族的唯美的魔幻故事。同時,影片中夾雜了太多的虛化與隱喻,戲劇化、象徵化地指涉了眾多美國社會存在的種族、性別矛盾,通過高度符號化的人物形象塑造,批判了美國主流文化內部的偏狹。

《水形物語》|多維、虛化與隱喻,邊緣話語的突圍與再放逐

電影《水形物語》影片畫面

影片在結尾處,看似給影片所刻畫的矛盾提供了一個夢幻般的解決方案,象徵性地撫平了美國文化內部的仇恨與創傷。而邊緣群體在象徵性地被賦予話語權的同時,又被重新放逐於想象的空間之中,成為了“空洞的能指”。

正是在這樣一種對自身矛盾的披露與批判中,影片提供了一種對美國多元文化社會矛盾的想象性解決。

------------------- END ----------------

如果您對本文喜歡,歡迎關注@星壹娛樂。星壹會持續輸出高質量、原創文章,解讀娛樂領域最新的熱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