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高評分《調音師》解讀:這是一場全程都在“隱喻”的熒幕盛宴

印度電影《調音師》,改編於法國同名短片,由著名懸疑導演斯里蘭姆·拉格萬執導。2019年4月在中國大陸上映以來,獲得了口碑和票房的雙豐收,斬獲印度“奧斯卡”最佳影片獎,豆瓣評分8.3。

豆瓣高評分《調音師》解讀:這是一場全程都在“隱喻”的熒幕盛宴

影片講述了一位充滿理想並想去巴黎進修的鋼琴調音師阿卡什(Akash),為了獲取創作靈感一直假裝盲人,但在被邀請去演奏音樂會時,意外成為兇殺案的“目擊證人”,在肇事者西米和警察情夫的迫害下不斷逃亡的故事。

不同於以往歡歌熱舞的印度電影,《調音師》可謂是一部包裹著懸疑和黑色幽默外殼的現實隱喻片。導演將原版14分鐘短片的內核移植到了印度本土,加入了眾多印度本土元素,擴展到139分鐘的經典劇作,通過大量的隱喻來展示了印度社會的叢林法則和人性的複雜,直擊人心。

豆瓣高評分《調音師》解讀:這是一場全程都在“隱喻”的熒幕盛宴

本文將結合影片的故事細節,以片名、角色、符號等多重隱喻為切入點,深度分析“隱喻”的表現手法在電影《調音師》中的運用藝術,從而解讀出這部改編的隱喻影片,為何能贏得票房和口碑的雙豐收?從這部影片中,我們又能得到哪些現實啟示?

01 那麼,什麼是“隱喻”?

傳統意義上的隱喻只是被理解為一種修辭手法,是比喻的一種,多見於文學作品中,1980年Lakoff和Johnson發表了《我們賴以生存的隱喻》(Metaphors We Live By)一書,從認知角度重新定義了隱喻的嶄新內涵,認為“隱喻是語言的“脊柱”,它把一個概念結構或意向投射到另一個概念結構或意象上去,從而使人們用一個概念領域方面的詞語去談論另一個概念領域”。概念隱喻認為隱喻是源領域到目標領域的映射。說明的領域被稱作源領域(喻體),被說明的領域被稱為目標領域(本體)。

電影中的隱喻與象徵藝術

意大利的電影理論家帕索里尼曾明確指出:“電影靠隱喻而生存。”

影像中的隱喻與象徵,是一個從具象到抽象的表意過程。具有“多相性”的特徵。通過對影像符號超越具象涵義的闡釋,可以探尋到由具體意象抽象出來的深層意蘊。一批藝術大師們甚至對電影詩意化的探索與追求,不約而同地在某種意義上淡化“敘述因素”而鍾情於“隱喻與象徵”這種間接表達思想的藝術形式,如愛森斯坦、普多夫金等。

愛森斯坦和普多夫金是“隱喻蒙太奇”的鼻祖,他們著重鏡頭與鏡頭之間意義的生成與延伸。通過鏡頭或場面的隊列進行類比,含蓄而形象地傳達創作者的某種寓意,使畫面產生巨大的概括力,簡潔的表現力和強大的情緒感染力。愛森斯在《戰艦波將金號》中分別用三個沉睡、甦醒、起身站立的石獅子鏡頭,隱喻俄國人民已經覺醒。普多夫金在《母親》中,將工人示威的鏡頭與春天冰河水解凍的鏡頭組接在一起用以比喻革命運動勢不可擋。

豆瓣高評分《調音師》解讀:這是一場全程都在“隱喻”的熒幕盛宴

影片《調音師》大量隱喻手法的應用堪稱經典,成為影片的一大特色。無論從片名到角色,還是象徵符號,無不通過隱喻的手法呈現出來,敘事結構多層,不僅增加了電影的信息量,而且提升了影片的藝術水準,更加豐富了影片的內涵。

02 電影《調音師》中的“隱喻”表現手法體現在哪些方面?

2.1片名的隱喻:看不見的旋律,看得見的現實

一個成功的電影片名如果採用了概念隱喻的方法,它一定要符合構成概念隱喻工作機制的一個特點:源領域和目標領域的相似性。片名中的目標領域所映射在觀眾頭腦中的源領域必須具有較強的相似性,能夠讓觀眾在第一時間聯想到影片想引導觀眾達到的意象。

印度電影《調音師》是一部懸疑燒腦神劇,最大的隱喻就是片名,調音師。從字面來看跟劇情沒有任何關聯,但調音師這個比喻,表面代指鋼琴師阿卡什彈奏的曲子,但實際更深層次的是暗喻人心。

人心總是不可見的,但現實是可見的,現實將引導人心,人心也會反作用於現實社會。表面上看,電影並沒有著力於血腥和暴力的視覺呈現,而是以主人公躲避追殺為主線,

將跌宕起伏的情節和悠長深邃的鋼琴曲結合,通過完美的旋律將醜惡的現實,欲蓋彌彰的呈現出來,在彼此交織的故事線索中,傳達出對人性、社會以及現實的思考。

豆瓣高評分《調音師》解讀:這是一場全程都在“隱喻”的熒幕盛宴

2.2角色的隱喻:多重身份的隱喻,揭示人性的惡之花

隱喻作為文學的修辭手法進入電影藝術中後,衍生出了眾多的構成元素。電影作品在視覺上可以運用物件細節、儀式以及特殊的場景構成隱喻,含蓄而形象地揭示主人公的性格,預示人物的命運。

電影《調音師》中,在人物的刻畫上,大膽的虛構與對現實的敏銳觀察相結合,人性的各種陰暗面通過增加的數個角色而得以更全方位地呈現:從娛樂圈明星到底層小販,從警察到醫生,從老嫗到孩童,以及為自保而選擇“心盲”的阿卡什,缺乏思考看不見真相的女友蘇菲,以及為換取錢財而變得貪婪冷漠的鄰居小孩,通過不同人物凸顯了對照與矛盾的結合,將人性的罪惡、卑鄙、庸俗等表現得淋漓盡致。

影片中通過運用多重隱喻使觀眾通過虛擬的影像釋放了心中的惡之花,呈現了人性百態與印度社會的“叢林法則”,對印度社會生存現狀進行隱喻和批判,表達了導演的無奈和失望,發人深省。

豆瓣高評分《調音師》解讀:這是一場全程都在“隱喻”的熒幕盛宴


(1)為求自保選擇“心盲”的阿卡什,他是誰?——為換取利益裝成弱勢群體,最終卻真正成了道德盲

東野圭吾在《白夜行》中寫道:“世上有兩樣東西不可直視,一是太陽,一是人心。”

在開篇導演特地加上了男主角對蘇菲回憶時說的“說來話長,咖啡?”這樣一個背景音,再帶出一個超現實的農夫打兔子的場景,作為開頭。而之後在結尾處,兩人異國他鄉相遇之後,同樣是這句話的時刻再現,緊接著男主角把意想不到的神奇結局告訴給了蘇菲。我們當然可以簡單地理解這是這部影片倒敘的敘事策略,但是我們更願意去認為,導演特地用這樣“莫比烏斯環結構”的設計暗示觀眾,此刻男主角在說謊。

鋼琴家阿卡什,先是偽裝成盲人為自己謀得了一個廉價的安身之所,而在被他人識破偽裝之後則聲稱是為了尋找藝術靈感,表明他在一開始就為自己設置了生理盲區,在為自己帶來諸多便利和好處的同時,事實上也是在逃避一部分責任和道德的約束。

其後,無意中進入了兇殺現場,他的第一反應是為了保命強裝鎮定繼續偽裝,儘管在良心驅使下走進警局報案,但當發現警官就是兇殺者的時候,再次選擇了逃避,從這一刻開始他不只是在逃避責任,更是逃避了自己應有的良知。在他一次次逃避真相,默認種種不公的時候,以及最後一幕,一個被踢飛的罐頭拆穿了裝瞎的謊言。讓人逐步感受到他身上的真善美在逐漸流逝,取而代之的是人性中的惡,他在生理上給自己製造了盲區,在道德上同樣為自己製造了盲區。

豆瓣高評分《調音師》解讀:這是一場全程都在“隱喻”的熒幕盛宴

最終變成了一個集偽文明、偽道德與偽善交織的角色,通過這個角色的塑造可以窺見導演對於人性複雜的解讀。

阿卡什這個角色談不上絕對的惡,但也並非良善之輩,這與印度現實社會乃至整個人類社會如出一轍,人性複雜而詭譎,社會中的大多數人如同男主角阿卡什,一開始並沒有絕對的善惡之向,但人性經不住考驗,在外界社會的刺激下逐漸養成了惡之花。

(2)看不見真相的女友蘇菲,她是誰?——易受言論引導,缺乏思考的輿論傀儡們

為什麼在故事結局,編劇要給蘇菲設計這樣一句臺詞:“她害死了這麼多條人命,你應該聽醫生的,取掉她的眼珠”。這句臺詞看似無關緊要,但是細想卻關鍵至極,它賦予了蘇菲立體的人物畫像。

縱觀全片,蘇菲是為數不多的沒有明顯道德過失的角色,但這個角色在片中也並非善意的化身,正是蘇菲膚淺的“愚善”很好地說明了導演對於人性並沒有浪漫主義的理解。

蘇菲作為男主角的愛人,其實早在兩人看電影男主角能夠準確地伸手吃爆米花時,或者在男主角面對牆上自己的素描畫像發呆時,她就應該有所察覺。她一貫的只是看到事情的表面,並且深信不疑,甚至男主角與她在歐洲重逢時,寥寥幾句,她就完全相信了眼前這個男人,甚至她還建議男主角應該取掉西米的眼睛,哪怕真相併未可知。

豆瓣高評分《調音師》解讀:這是一場全程都在“隱喻”的熒幕盛宴

蘇菲的存在,正是為了隱喻社會中或者網絡上那些容易被謊言矇騙、被輿論左右的人們,他們只觸及表面的真實而不會探究背後的真相,從而成為輿論的傀儡,只是一貫地站在道德的制高點,去指責去評判。

(3)貪財的鄰居小孩,他是誰?——貪婪冷漠、唯利是圖的不良媒體縮影

男主角鄰居家的小孩是整部影片中唯一的兒童角色,但在他的身上卻看不到兒童本應有的單純和童真,反而帶著早熟和世俗的氣息。

缺乏同情心,影片一開始就拿繩子捉弄“盲人”阿卡什,幫男主叫車還要小費,當他無意間察覺男主並不是真的盲人的時候,他第一時間是找機會獲得可以賣錢的證據,爬窗偷錄視頻來揭穿這個與他並無利害關係的謊言。

豆瓣高評分《調音師》解讀:這是一場全程都在“隱喻”的熒幕盛宴

他像極了我們現在社會中一些職業操守不太好的的媒體,整天唯恐天下不亂,甚至靠小道消息發家致富,雖無傷大雅,但有時他們對於弱者的冷漠,令人心生寒意。一如影片的小男孩,當他上樓發現了男主角真正被毒瞎了之後,他原本可以報警或是呼救,但他卻無感的離去。

劇中每個角色都隱喻了現實中的一類人,眾多人物的隱喻與反轉的情節完成了導演對於人性之惡的剖析。

2.3 符號的隱喻:深諳主題與情感,每一處都折射出人性的複雜

影片除了片名隱喻和角色設定外,更是設置了多重符號隱喻,彰顯的某些生物或者器官,並非是毫無意義隨意剪切,而是具有特別的指向意義。特定設置下的符號隱喻,不僅能增加故事的內涵,更能映射出影片背後的人生哲理來,意義在鏡頭之外。

(1)肝臟

電影開頭的字幕是“What is life?it depends on the liver.”翻譯過來即是“什麼是生命?那取決於肝臟。”

這裡的liver有兩種翻譯,“肝臟”或者“生活者”,同樣也代表了兩種不同的解讀,如同有人因肝臟而喪命,有人因肝臟而活命。而肝臟,其實象徵著利益。這裡也可以解讀為生活者,即活著的人,只有活著才是最重要的,活著的人才擁有話語權,只有活著的人、成功者才可以講述故事,而死掉的抑或失敗的人,即便你手裡握著真相也無濟於事。

豆瓣高評分《調音師》解讀:這是一場全程都在“隱喻”的熒幕盛宴

影片中另一個出現肝臟元素的地方是阿卡什講述故事時的回憶畫面,男主和醫生駕駛著一輛後備箱裝著西米太太的車路過一棵酷似肝臟的大樹,這裡的肝臟即吻合了車內所談論的話題,又暗示肝臟何去何從這個命題始終貫穿著整部影片。而那顆肝臟大樹亦是真實與虛假的分割線。同一個空間場景的對比使用卻達到了奇特的觀影效果,不僅在視覺上形成了閉環,劇情也出現極大反轉,給觀眾留下了巨大的想象空間。

(2)兔子

影片中多次出現兔子這個元素,最初是在影片伊始的菜園角逐中,兔子因為偷吃菜園中的菜被農夫追殺。在特寫鏡頭中可以發現,兔子的其中一隻眼睛是瞎的,這一點和男主的眼疾有高度的相似,最後兔子沒有中槍,而是在車禍中死裡逃生,隱喻男主險些被殺但最後全身而退。

縱觀全片,兔子這一角色的出現始終帶有奇幻和懸疑的色彩,它只存在於男主角阿卡什講述的故事中,但仔細分析便會發現其中的邏輯謬誤,因為作為盲人的阿卡什是無法看見兔子的,在經過劇烈的車禍碰撞下,兔子也不可能毫髮無損。

豆瓣高評分《調音師》解讀:這是一場全程都在“隱喻”的熒幕盛宴

片尾,兔子柺棍再一次被拿起也是意味深長,兔子暗喻內心邪惡,而對於一個盲人而言,柺棍不應該是一直在手邊嗎?這一幕,其實是隱喻男主重拾內心邪惡。全劇只有一個演員,那就是男主。而只有一個聽眾是蘇菲。電影的情節,其實是口述的情節,所以一切都是真真假假。

03 迴歸現實的批判與憂思

導演利用影片建構了一個濃縮版的印度社會,將器官買賣、宗教等現實性元素放置其中,以表現對於印度社會現實的批判。從影片中幾個細微的因素中可以窺見其現實性,而對現實的思考又復歸到人性,由此完成對社會的思考。

(1)宗教:黑色幽默下的“虔誠”信仰

印度是一個宗教國家,宗教原本是神聖的,在故事中卻被塑造成了個人作惡的一種武器。西米利用貢品成功毒害了男主。而從事器官買賣的婦人在手臂上刺了溼婆神像,意圖用其消解罪惡和汙穢。對宗教本應該是虔誠,但影片中人對宗教是一種褻瀆,以此來表現了對現實的批判態度。

豆瓣高評分《調音師》解讀:這是一場全程都在“隱喻”的熒幕盛宴

(2)反思:個人與社會辯證統一的關係

個人與社會是部分與整體的關係,個人是社會組成的一部分,社會為個體提供了生存的基礎,導演利用影片講述個人惡行時,不僅聚焦於個體人性的討論,傳達出人性惡必定遭受報應的哲理。還以眾多個體匯聚成一個社會,以個體發展映射社會的狀況,批判社會現實的同時思考著社會如何持續發展的問題。

從社會與個人關係來思考,我們亦可瞭解影片背後所傳達的教育意義:導演譴責人性惡,其目是為了引導人心向善,進而維護社會的秩序。既然人性惡會遭受所謂厄運,甚至引起社會道德體系的崩塌,那麼作為社會存在中的個體,為了自我的生存,為了社會的可持續發展,一定要謹守心目中的道德法則。

04 結語

《調音師》是一部包裹著懸疑與黑色幽默外衣的現實主義隱喻片,導演藉助多重隱喻揭示了人性的複雜和印度社會叢林法則的混亂,反諷了社會不公和人性自私,用一種殘酷的方式擊破了人們對於人性和社會現實天真的美好幻想,直擊人心痛點。

影片開始於謊言,亦結束於謊言,跌宕起伏的情節亦真亦幻,發人深省的隱喻亦莊亦諧,全片揭示了一個發人深省的道理:裝盲久了,總會忘記光亮的感覺,慢慢變成心盲,善惡選擇總在一瞬間,你的選擇在哪裡,你就在哪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