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隱喻”解讀《英國病人》:為何這段婚外戀,被觀眾同情和讚賞?

電影《英國病人》改編自作家邁克爾·翁達傑的同名小說,描寫四個處於戰亂環境又有著不同民族背景的人,經歷的兩段纏綿悱惻的愛情故事。

電影上映後轟動一時。1997年,影片獲得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影片等九項大獎,並且獲得最佳男主角、最佳女主角、最佳改編劇本等多項奧斯卡提名。還獲得柏林國際電影節最佳女演員獎。

該電影之所以能獲得全世界的認可,一方面是通過對小說主題的改動,將愛情、戰爭、歷史等主題融合在一起,構造出電影的大格局。另一方面則是保留了小說中大量具有深厚意蘊的隱喻元素,通過隱喻手法的綜合運用,讓電影充滿豐富的文化內涵,引導著觀眾從不同的角度認識和感悟電影的獨特魅力。

電影運用"隱喻"這一表現手法,主要是利用事物與隱喻的意義之間搭起一座橋樑,對觀眾進行心理暗示,引發其將意象與被隱喻物進行聯繫和思考。

接下來,我將通過對電影中一系列“隱喻”的物象和事件進行深入剖析,對電影中“戰爭的殘酷、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對父權制社會的反抗”三大主題思想進行解讀。以下內容大致分為三個部分:

01、

隱喻“戰爭的殘酷”:通過火、沙漠、別墅等具有隱喻象徵的事物,帶給觀眾對電影反戰主題的思考

02、象徵“對美好生活的嚮往”:通過水、修道院、壁畫、雕像等隱喻物,突出人物在殘酷的戰爭中仍然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03、“對父權制社會反抗”的隱喻:通過動人愛情的刻畫,凸顯出拒絕父權化“命名”、尋求平等女性話語權的女性形象

“隱喻”解讀《英國病人》:為何這段婚外戀,被觀眾同情和讚賞?

01、隱喻“戰爭的殘酷”:通過火、沙漠、別墅等具有隱喻象徵的事物,帶給觀眾對電影反戰主題的思考

電影《英國病人》保留了原小說的大量具有隱喻性質的事物,提示了電影的反戰主題。

利用“火” 的意象來隱喻戰爭的殘酷性。

在小說《英國病人》中,作者翁達傑將“火”描述為毀滅與罪惡的根源,它吞噬了無數城市、村莊、生命和希望。

電影為凸顯戰爭的殘酷性,也沿用了“火”這一特殊的意象,讓電影中幾乎每個主要人物都遭受了“火”的傷痛。

比如,漢娜的父親因為戰爭而拋棄她,結果在戰火中被嚴重燒傷,但部隊卻置之不理。

比如,“英國病人”艾瑪殊的飛機被擊中,凱瑟琳被熊熊大火燒為灰燼,而艾瑪殊也嚴重燒傷,以至於從此一直忍受著燒傷的疼痛。

同樣,基普在戰場排雷時受到嚴重的心理創傷,總是夢見大火焚身的景象,對高溫與火焰的恐懼,讓他無法得到片刻的休息。

漢娜本來擁有非常幸福的生活,但是卻被派遣到戰火紛飛的戰場。最終在恐懼和疲憊的雙重壓力下,帶著一身的燒傷回到了別墅裡,等待著死亡的到來,再也沒有了年輕時對未來的憧憬。

電影中戰“火”不但毀滅了家園,也將主人公對美好生活的嚮往與渴望毀滅了。

“隱喻”解讀《英國病人》:為何這段婚外戀,被觀眾同情和讚賞?

用“沙漠”的場景隱喻在戰爭影響下生存環境的惡化。

小說《英國病人》中,作者翁達傑描述的沙漠是乾旱、荒蕪的,沙漠中的人充滿對戰爭的恐懼。

在電影《英國病人》中,導演也充分利用了該場景。電影主線的取景都是在沙漠中。原本沙漠人跡罕至、貧瘠空曠,擁有較大的封閉力量,將國籍、身份、矛盾等阻擋在外,讓人可以放心大膽地生活。

如艾瑪殊與凱瑟琳意外相遇並且衝破了世俗和道德的枷鎖,本來想在沙漠中尋找新的生活。然而戰爭卻將他們承載愛情的飛機擊落,讓原本生活的憧憬也灰飛煙滅。沙漠從此不再是平靜的世界,而是成為湮沒願望和生命的地域。

“隱喻”解讀《英國病人》:為何這段婚外戀,被觀眾同情和讚賞?

③“別墅”不同時期的樣貌,是戰爭破壞性的見證者。

故事裡漢娜和基普因戰爭在別墅前分手。漢娜的好朋友珍妮卻被德國軍隊隱藏的炸彈炸死,即使這場戰爭已經結束,軍士哈達同樣也在這個別墅前面被炸死。

艾瑪殊被救之後,女主人公漢娜照顧陪伴他,他們留在了別墅之中。在別墅前,艾瑪殊道出戰爭給他造成的那些無法磨滅的創傷。

原來別墅鳥語花香、安靜祥和,但是最後變成殘垣斷壁,而居住在其中的每一個人就像別墅一樣被現實摧殘得充滿各式各樣的創傷。

儘管影片中別墅由青山綠水環繞,但是卻無法掩蓋戰爭的殘酷與罪惡。而最後別墅的破爛不堪、殘缺不全正是戰爭破壞結果最真實的寫照,並且也是對戰爭中主人公內心的真實寫照。

在我看來,火、沙漠、別墅等意象成為批判戰爭最強有力的武器,不僅使影片的批判性更為強烈,也讓電影具有獨特的風格。

“隱喻”解讀《英國病人》:為何這段婚外戀,被觀眾同情和讚賞?

02、象徵“對美好生活的嚮往”:通過水、修道院、壁畫、雕像等隱喻物,突出人物在殘酷的戰爭中仍然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並由此走出戰爭摧殘的絕望,擁抱美好生活

電影《英國病人》一方面通過大量意象對戰爭進行深度的批判,另一方面也通過很多意象凸顯人在戰爭環境下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①修道院:帶著藍綠色的色調,隱含著讓人從中獲得祥和與寧靜的力量。

電影裡,在迷人壯麗的非洲撒哈拉大沙漠世界中,屹立著一座修道院。儘管此時的沙漠也並非一片樂土,但是導演卻讓處在其中的修道院一直帶著藍綠色的色調,讓觀眾從修道院中獲得世外桃源般的祥和感與寧靜感。

雖然戰爭仍在威脅著人們的安全,但是漢娜在這座修道院中卻擁有自己的世界,甚至可以在樹影婆娑的黃昏時玩起童年的小遊戲,安靜地彈奏鋼琴。

修道院中的一切景象隱喻著,無論戰爭如何摧殘,人們一直對美好的生活抱有依戀與嚮往的態度。

“隱喻”解讀《英國病人》:為何這段婚外戀,被觀眾同情和讚賞?

②古老壁畫:隱喻人們對美好有著共同的認知。

主人公漢娜和基普舉著火把,一起觀賞這座教堂裡的古老壁畫,他們和艾瑪殊與凱瑟琳一樣被這些原始壁畫所震撼。

影片通過這些古老的壁畫,隱喻人們對美好有著共同的認知。所有人即使是身處戰爭中,也能在美好向往面前實現心靈溝通。

不善言辭的基普在壁畫面前,勇敢地向漢娜表白的一幕,將電影的浪漫氛圍渲染得淋漓盡致,也證明這些美好的事物激發了主人公對未來生活的憧憬。

在我看來,人們在戰爭硝煙中發現了共同追尋的東西,那就是美麗、純潔、寧靜、祥和。也證明戰爭雖然殘酷,但是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從未磨滅。

“隱喻”解讀《英國病人》:為何這段婚外戀,被觀眾同情和讚賞?

③充分利用教堂中的雕像,來隱喻主人公對安全、平穩生活的嚮往。

電影中飽受戰爭摧殘的基普,每天必須深入戰場拆解埋藏的炸彈,他一直深受恐懼的折磨,甚至晚上也無法安睡。但是當他坐在教堂中的雕像前時,卻獲得了安全感。彷彿教堂中的“雕像”化身為天使,賜予他溫暖和安慰。

電影一方面將戰爭的殘酷性展示給觀眾,另一方面將基普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展示得淋漓盡致。

正如基普對漢娜說的,他打仗時發現這些雕塑後,彷彿睡在天使的身旁,讓他覺得很美,很安全,甚至第一次感受到了內心的寧靜。於是每天晚上,他都會盡可能地走入一座教堂中,將雕塑當作為他守夜的天使或士兵。

在我看來,教堂中的雕塑是安全和平穩的象徵,通過基普對雕塑的依賴,凸顯普通人在戰爭環境下的無奈及其對安穩生活的追求。

“隱喻”解讀《英國病人》:為何這段婚外戀,被觀眾同情和讚賞?

④“水”象徵希望的力量,人物因“水”的洗禮,重燃生活的希望。

與“火”這一意象相對應,電影中還使用了“水”的意象,希望用“水”來沖刷現實世界的罪惡,重新讓這個世界變得乾乾淨淨。

主人公漢娜在戰爭的遭遇讓她對整個世界失去了信心。她選擇了逃避,甚至是對原本熟悉的人也充滿了恐懼。但是當她聽完瑪殊對“水”的讚美後,漢娜用池中的水默默地沾溼自己的頭髮。她用這種特殊的方式讚美水, 同時又為自己進行了洗禮。

“水”讓漢娜對生活的希望又悄然萌動,雖然此時她對整個世界仍然有所保留和懷疑。

電影最後,大雨從天而降,漢娜再次用“水”將自己的頭髮弄溼。經過上天賜予的雨水的再一次洗禮,漢娜慢慢地走出了絕望,重燃對生活的希望。於是漢娜由最初的躲避變得更為勇敢,收拾好行裝踏上了迴歸的路程。

在我看來,電影在講述戰爭對人們殘害的同時,也通過水、修道院、壁畫、雕像等物象,隱喻絕望中仍舊抱有希望,並最終得以實現過上祥和、寧靜的美好生活。

這些“隱喻物”看似零碎,卻彼此相互關聯,將電影的主題思想凝聚在一起,傳達了電影對戰爭給人類帶來災難的深層感悟,以及人們對寧靜、安祥生活的渴望與信念。

“隱喻”解讀《英國病人》:為何這段婚外戀,被觀眾同情和讚賞?

03、“對父權制社會反抗”的隱喻:通過動人愛情的刻畫,凸顯出拒絕父權化“命名”、尋求平等女性話語權的女性形象

電影在戰爭的宏大背景下,演繹了凱瑟琳和艾瑪殊衝破道德的愛情故事。在我看來,電影通過他們動人的愛情,隱喻著對抗父權制社會壓迫的反傳統女人形象。

電影中有兩處鏡頭,在艾瑪殊在基夫頓離開沙漠之時,以及沙丘俱樂部成員第一次在酒吧聚會時,凱瑟琳被命名為“嬌妻”。在這些大男子主義者看來,凱瑟琳本應恪守一位“嬌妻”的本分。

然而從沙漠回到開羅之後,卻是凱瑟琳主動去了艾瑪殊的住所,從而開啟了這段愛情。後來,也是凱瑟琳主動提出結束這段感情,想讓二人從無盡的煎熬中解脫。她以實際行動對父權制權力話語進行了反叛。

凱瑟琳的遺言也體現出她拒絕男性式“命名”,要追尋真的自我。

她臨死真情告白:“我們的家園是實實在在的,並非畫在地圖上的邊界,只用強人的姓名來命名的那一種。”

在凱瑟琳看來,所在的家園是虛擬的,是被強制命名的,只有打破界限,去除男權制的命名,才能收穫真正平靜安寧的樂土。

“隱喻”解讀《英國病人》:為何這段婚外戀,被觀眾同情和讚賞?

另外,凱瑟琳認識到女性對話語權的掌握,可以成為對抗父權制壓迫的方式和手段。

“對婦女來說,講話就是一件如此英勇之舉,一件如此偉大的侵越雷池之舉。”

女性掌握話語主動權,不僅可以打破權力話語界域男性獨霸的局面,同時也能改變女性的附屬地位。

艾瑪殊自認為自身獨到的表達方式另闢蹊徑,不落俗套,這其中不乏男性話語權的主導意蘊。但在與凱瑟琳隱形的話語較量之中,凱瑟琳更勝一籌。

在我看來,凱瑟琳愛艾瑪殊,但她還是屬於她自己,而非男性的附屬,所以這位勇敢的女性不屈從於男性話語的淫威,而是果敢地尋求和男性平等的話語權。和艾瑪殊在一起之後,她也並未在愛中迷失自己,細節之處透漏出凱瑟琳對父權化命名的拒絕。

這場戰勝了傳統道德觀的婚外戀,出奇一致地獲得觀眾的同情和讚賞。有一個重要的因素,是觀眾既同情凱瑟琳在父權制社會所受的壓迫,又敬佩她勇敢地抗爭——拒絕父權化“命名”、把握女性話語主動權。這也是這段動人的愛情故事所隱喻的深刻內涵。

在整部電影中,使用大量意象或畫面隱喻極為抽象的文化內蘊,最大限度地拓展了電影的主題和文化思考空間,讓觀眾形成對戰爭、生活、女性話語權的深層次剖析與探討。可以說,隱喻的使用使電影具有更加完美的格局和藝術魅力。

“隱喻”解讀《英國病人》:為何這段婚外戀,被觀眾同情和讚賞?

結語:

看完《英國病人》這部電影,既感動於裡面的愛情故事,又對戰爭給人類帶來的傷害感到痛心。而最大的收穫,則是電影帶給我對生活的深思,無論生活面臨什麼樣的困難或災難,都要心存希望。人生就是這樣,我們無法迴避不開心和痛苦的事,但可以改變生活的態度。願你也能在電影中得到感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