娛樂圈中,出名非要趁早嗎?

“出名要趁早”:藝人之年齡優勢

張愛玲曾說“出名要趁早”,這句話在張粉那裡流傳甚廣,在普通讀者那裡同樣不時被提起。

“出名要趁早”可以說概括了張愛玲的一生。她8歲投稿即得稿費,從此開啟寫作生涯,《沉香屑·第一爐香》《沉香屑·第二爐香》《茉莉香片》《傾城之戀》《紅玫瑰與白玫瑰》等幾部小說的發表讓張愛玲奠定了在文壇的地位。

近年來,國內外張愛玲熱不斷升溫,而她與胡蘭成的愛情故事也一再被人提起。1995年9月,這位被稱為現代文學史上的傳奇作家在美國公寓離世,無論如何評價她的文學作品抑或人生,“成名早”一定是貼在張愛玲身上最重要的標籤。

在娛樂圈,這一句話彷彿也是顛簸不破的真理。

對於藝人來說,“出名要趁早”有著雙重含義:一是最好是在年齡較小時出名;二是要在某一種造星機制剛剛推出時出名。這雙重含義在現實中能夠找到大量的案例進行證明。

出名時年齡較小的藝人有很多。較多被人提及的有楊紫、張一山、吳磊等。拿張一山與楊紫來說,這兩位是在全國人民的注視下長大的孩子。因為《家有兒女》的播出,張一山與楊紫成功進入千家萬戶的視野,成為國人心目中的“劉星”和“小雪”的不二人選,也由此打開了他們進入影視行業的大門。今天,說到年少成名並一直活躍在娛樂圈且能算得上大紅大紫的藝人,非張一山與楊紫莫屬。

另一位較多被提及的童星出身的藝人是吳磊。1999年出生的吳磊3歲時即開始接拍廣告,《封神榜之鳳鳴岐山》《家有外星人》等讓他在小小年紀便積累了一定的表演經驗,而2015年《琅琊榜》中對飛流這一角色的出色詮釋讓他獲得國劇盛典最具潛質演員獎。2018年吳磊以高分考入北京電影學院。

上述這三位都是由童星出身,接著進入表演類高等院校進行科班訓練,可以說演藝之路水到渠成,非常順利。對於他們來說,在年紀較小時就接觸到表演,並且能夠成名,一方面可以提前打好表演基礎與積累人脈資源,另一方面,童年的表演經歷也直接決定了他們的職業發展方向與個人發展方向。


娛樂圈中,出名非要趁早嗎?

娛樂圈中,出名非要趁早嗎?

娛樂圈中,出名非要趁早嗎?

娛樂圈中,出名非要趁早嗎?

“出名要趁早”:藝人之造星機制優勢

除了在年齡上的“出名要趁早”外,在新的造星模式剛剛推出之時就能夠從眾多選手之中脫穎而出,對於藝人將來的演藝生涯來說同樣至關重要。

TFBOYS可以說是中國造星鏈條上第一次被成功製作出來的養成系偶像。時代俊峰在推出王俊凱、王源、易烊千璽之前,無論是在公司內部資源和內部能力上都無法和韓國一流的娛樂公司相提並論。但通過不斷的市場摸索和表演培訓經驗的積累,時代俊峰硬是從市場中闖出一條路,將這三位小朋友從默默無名的素人培養為今天站在偶像之巔的萬眾矚目的明星。

在王俊凱、王源、易烊千璽之後,時代俊峰又以同樣的方式推出了養成系男團,如被稱為颱風少年團的劉耀文、姚景元、丁程鑫、馬嘉祺、宋亞軒。相較於推出王俊凱、王源、易烊千璽的公司的初創時期,現在的時代俊峰擁有更多的資源與能力,且有三位師兄的加持,但是現在推出的成員都反響平平,並未出現TFBOYS曾經創下的輝煌。市場競爭激烈與粉絲需求變化或許都是其無法再續輝煌的原因。

同樣是造星機制,除了公司專門的孵化偶像機制之外,各大省級衛視的選秀節目同樣源源不斷地往市場輸送新人。

2005年夏天,湖南衛視《超級女生》通過全民投票選出那個賽季的冠亞季軍,分別是李宇春、周筆暢和張靚穎,那個夏天無數瘋狂的粉絲為他們鍾愛的選手瘋狂投票,開啟了中國新的造星模式。

李宇春、周筆暢、張靚穎的幸運在於正好搭上國內選秀節目的直通車,從而實現了從普通草根到娛樂圈偶像的躍升。原本必須歷經數年才能夠完成的造星機制在她們這裡縮短為一個夏天。

這無疑是最快的造星模式。這檔節目除了通過海選的方式尋找選手,同時搭上了技術環境變化的東風實現造星成功。彼時,手機這一新興通訊媒介開始大規模地進入老百姓生活中,《超級女生》號稱讓全民投票決定選手的去留,讓無數觀眾瘋狂投入投票活動中,也讓人們第一次見識到由技術環境變化導致的觀眾的巨大能量。

從2005年開始,國內各大電視臺開始選秀風,但沒有一檔選秀節目對社會的衝擊有《超級女生》那麼大,也再沒有一檔節目造星的規模與層次有《超級女生》那麼高。在李宇春、周筆暢、張靚穎之後,湖南衛視又相繼推出《快樂男生》《快樂女生》,但已無法達到2005年的高度。

再如今天粉絲人數最多的偶像蔡徐坤,從選秀節目《偶像練習生》成功出道,長期點據流量明星第一名的位置。《偶像練習生》走出了蔡徐坤,《創造101》走出了楊超越。此後,這兩檔節目繼續開播,但再無選手可與蔡徐坤與楊超越比肩。

同樣可見的,還有毛不易,《明日之子》第一季開播時,吸引了無數眼球,毛不易因參加這檔節目從醫院普通男護士進入到國內一線音樂人行列。一檔節目讓他的生活發生了天翻覆地的變化。儘管後來《明日之子》還播出了幾季,但始終反響平平,再也沒有激起多大浪花,再也沒能推出下一個“毛不易”。

娛樂圈中,出名非要趁早嗎?

娛樂圈中,出名非要趁早嗎?

“出名要趁早”與大器晚成

“出名要趁早”意味著先行者優勢。對於競爭激烈的娛樂圈來說,早早成名意味著你先在這個行業中佔據一定的位置,積累一定的粉絲基礎,同時也不斷積累表演經驗與人脈資源,在今後的演藝生涯,對於後來者來說,具有極強的競爭優勢。

儘管明星偶像都希望能夠早早成名,佔盡先行者優勢,但囿於這樣那樣的原因,也有很多明星在這個行業算是後來者,但同樣創造出優秀成績。

這樣的案例不勝枚舉。

說到娛樂圈明星,大器晚成者頗多。就拿孟非來說,早年在南京電視臺擔任合同制員工,拿著低於體制內同事的工資,幹著比體制內同事多幾倍的工作。如果不是一檔節目的出現,或許他的一生就要在那樣的環境下耗下去。

《南京零距離》的播出讓觀眾認識了這位看上去普通的主持人,而其後一檔大熱節目《非誠勿擾》的播出更是讓孟非成功躋身一線主持人隊伍,風頭無兩。同其他主持人相比,孟非當然是屬於大器晚成。

影視行業的大器晚成者,或許更多。

張嘉譯的爆紅髮生在2009年,這一年他39歲。

2009年,《蝸居》一經播出,便創下收視率新高,海清、張嘉譯、文章、李念等演員的合作出演為這部劇添色不少。這部劇紅了李念,紅了文章,也紅了張嘉譯。在因這部劇爆紅之前,張嘉譯已在演藝行業摸爬滾打很多年,但一直默默無名。

在2009年爆紅之後,張嘉譯的影視作品數量增多,並且多次獲得表演獎項。

再如詠梅,今天提到她,很多人是因為《地久天長》知道她的,這部由王小帥執導、由王景春、詠梅、齊溪、王源、杜江等演員共同出演的電影在第69屆柏林電影節上是個大贏家,王景春和詠梅分別獲得了最佳男演員和最佳女演員獎,可謂實至名歸。在上個月的電影金雞百花電影節上,王景春、詠梅分獲最佳男主、女主角。頒獎典禮上的一個有趣環節,便是飾演他們劇中兒子角色的王源兩手舉起兩個獎盃,王景春和詠梅一臉笑意地看向王源。

如果說,張嘉譯、詠梅是人至中年開始爆紅,那麼倪大紅的爆紅則更晚一些。

倪大紅,這位中央戲劇學院畢業的演員,早在1985年與當時的一線小生合作出演《高山下的花環》,但這部電影的光芒都是屬於唐國強的。其後,儘管他參演了大量影視作品,但一直不溫不火,更沒有太多人記得他。2007年與陳建斌、蔣勤勤合作出演的《喬家大院》開始讓一些觀眾記住了“孫茂才”這個角色,倪大紅也因此獲得電視劇風雲盛典最佳男配,但直正屬於倪大紅演藝生涯的高光時刻當然是因為出演《都挺好》蘇太強,倪大紅終於紅了,在他59歲的年齡。

娛樂圈中,早出名固然很好,有著先行者優勢,但後來者並非絕對劣勢,很多明星演員或者主持人在年輕時表現平平,但經過多年的經驗積累之後,同樣能夠成功登上事業高峰,前述提到的幾位大器晚成者莫不如此。

娛樂圈中,出名非要趁早嗎?

娛樂圈中,出名非要趁早嗎?

娛樂圈中,出名非要趁早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