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诗人高适的“逆袭”之路

唐朝是中国古典诗歌的巅峰期,许许多多的优秀诗人辈出,就像晴朗夜空满天的星斗,而李白杜甫无疑是最为璀璨的“双子座”。年轻时候我也喜欢“李杜”。喜欢李白诗的浪漫主义风格,也喜欢杜甫诗的沉郁顿挫。中年以后随着人生阅历的丰富和对其他诗人的了解,我的目光专注在高适身上。高适成为我最喜欢的诗人。

唐朝诗人高适的“逆袭”之路

高适像


“自古圣贤尽贫贱,何况我辈孤且直”。真正的文学大师往往是和苦难联系在一起。论诗歌成就,就全唐“无出李杜之右者”。李白一生大起大落,杜甫半世穷困潦倒,高适50岁以前也好不到哪去,甚至更惨。

“学而优则仕”,是大多数古代文人的理想目标。我以为这并没有错。读了那么多书,不出来“兼济天下”,放在现代也说不过去。在唐朝出来做官的正规途径有两种:一是科举,二是军功。此外由达官贵人的举荐来选拔做官是一条“终南捷径”。你现在就能明白为什么古代很多文人会拿着自己的名帖、诗文去拜谒地方、中央官员甚至皇亲国戚。“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就是这种场景的写照。这样的事李白、杜甫、高适都干过。

唐朝诗人高适的“逆袭”之路


高适少孤贫,爱交游,有游侠之风,并以建功立业自期。“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是文人提高自己学问和阅历的途径。高适早年曾游历长安,后到过蓟门、卢龙一带,四度出塞寻求进身之路,都没有成功。其代表作《燕歌行》就是此时创作的。这期间高适的生活几乎和乞丐差不多,靠朋友接济为生。他曾在宋中居住,与李白、杜甫结交、游历,以诗酒唱和。天宝八载(749),经睢阳太守张九皋推荐,应举中第,授封丘尉。十一载,因不忍“鞭挞黎庶”和不甘“拜迎官长”而辞官,又一次到长安。一事无成屡遭打击的高适却没有自暴自弃,依然不断学习,寻求良机,这叫坚持!身在草莽之中,不坠青云之志!


唐朝诗人高适的“逆袭”之路


古人活到50岁已经垂垂老矣,就是放在今天好多人也萌生退意,而高适的人生逆袭才刚刚开始!

公元752年,已经50岁的高适投笔从戎入陇右、河西节度使哥舒翰幕府,为掌书记。这个“书记”不是现在的书记,就是个小小的抄写文书。然而高适得到哥舒翰的赏识和重用,不断在皇帝面前替他说好话。潼关失守后,他没有像王维、杜甫等人一样接受伪职,而是带领小股败兵去追赶唐玄宗,被任命为谏议大夫。后来又带兵平叛,曾解过“睢阳之围”,征战沙场,立下赫赫战功。这叫勇气!

此时的李白在四川家中避难,又稀里糊涂地参加了永王李璘的叛乱,被镇压后流放夜郎;而杜甫虽从叛军中逃出投奔肃宗,但是由于看不清政治形势替宰相房绾说话,获罪免职。

我无意证明高适的明智选择,只是想说明读书人不但要有才华还要有政治头脑和能力,才会有一展抱负的机会。“有才无德”的文人会被历史唾弃,“孤且直”的文人只适合归隐林下,像李白那样恃才傲物、放荡不羁的作派和政治眼光的缺失,即使有再好的机会也不会抓住。后人诟病高适对李白见死不救,试想放在今天,作为一个军区司令员,你会为一个“叛国罪”的政治犯求情吗?在剑南节度使任上高适一直在接济穷困潦倒的老友杜甫,后又为帮其谋取工部员外郎的职位,使其得以养老,尽了朋友之义。

安史乱后10年,五十岁的高适从一个科室办事员官至“副部级”的左散骑常侍,受封渤海县侯。“有唐以来,诗人达者唯适而已”。当官为宦不是人生成功的标志,但是高适的坚守理想和奋发向上的人格精神值得效仿。

“封侯非我意,但使海波平。”这是一个读书人应有的人生格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