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為什麼有這樣的說法?

有一種廣為流傳說法,“風光攝影的最佳光圈是 f/16”,這種說法的依據到底是什麼?這種說法是否有道理?本文就來為您講個明白。

我們先從光圈的光學效應開始說起吧:

1. 光圈的光學效應

光圈的大小,直接決定兩個光學效應:畫面的景深(即焦平面為中心的清晰範圍)與亮度。

我們來看一組對比圖,直觀地體驗一下:

風光攝影最佳光圈 是f/16?為什麼有這樣的說法?

可以看到,當光圈值較大時,畫面更亮,同時清晰範圍較小——玩具火車頭旁邊不遠處的車廂都模糊了;而光圈值較小時,畫面會變暗,同時清晰範圍擴大——遠處的門背上的圖案都可以看清楚。

2. “最佳光圈”——f/16?

在拍風光時,你要拍攝的對象往往空間尺度很大——動輒幾十、上百乃至上千米,需要你使用小光圈來獲取大景深,可能還需要用上超焦距對焦技術。

風光攝影最佳光圈 是f/16?為什麼有這樣的說法?

拍大風光,需要用小光圈獲取更大的景深

值得一提的是,並不是光圈越小就越好;在光圈值過小時,會形成類似於物理學中“小孔衍射”的現象——簡單來說,就是部分光線會“跑”到感光屏以外的區域去,導致畫質下降。

為了避免小孔衍射現象,我們一般會盡量避免使用鏡頭標定的最小光圈值,而使用比最小值高兩擋左右的光圈值(如 f/16),這樣就可以兼顧景深與清晰度。

風光攝影最佳光圈 是f/16?為什麼有這樣的說法?

“所以說,f/16 是拍風光最佳的光圈咯?”如果只考慮景深和清晰度,這話也沒錯;但在實際拍攝過程中,情況遠遠比這複雜得多。

3. 不該用“最佳光圈 f/16”的情況

  • 風光小景

風光攝影並不是一味追求“大而全”,大全景固然氣勢磅礴但也可能會存在“畫面較空”的尷尬,而場景中一些有趣的細節,可能反而更有魅力,可以“一葉知秋”、“以小見大”。

這些“有魅力的細節”可能是一塊很有質感的石頭,一叢色彩鮮豔的小花,枝頭僅剩的一片落葉,甚至是清晨花間閃爍的露珠......

風光攝影最佳光圈 是f/16?為什麼有這樣的說法?

在這種情況下,你需要把這些值得關注的主體從環境和背景中分離開來。使用中長焦鏡頭,貼近你的主體,開大光圈,就 OK 啦!

大光圈除了虛化背景以外還可以創造一種特殊的光學效應,那就是散景。在大光圈下,背景中的點狀光源會變為虛化的散景,看起來十分漂亮。如果光圈不夠大散景化程度不夠高,可以考慮擴大主體到背景的距離,或更換更長焦距的鏡頭。

風光攝影最佳光圈 是f/16?為什麼有這樣的說法?

  • 航拍

在航拍攝影中,相機的位置會與你拍攝的風景離得很遠(如果離得很近,你首先需要擔心的是墜機而不是拍攝),光圈和景深不是值得你操心的大事——相比之下,無人機引擎的振動對拍攝成功率影響更大。

在進行航拍時,你需要把光圈開大,以使用盡可能高的快門速度,以避免無人機顛簸產生的機身抖動模糊。

風光攝影最佳光圈 是f/16?為什麼有這樣的說法?

  • 長曝光

在白天玩長曝光,需要經歷減少照射到傳感器上的光線。即使你使用最低的感光度和加載高擋位的 ND 鏡,也需要把光圈調小,以減少光線的進入,以延長曝光時間。

雖然這樣會因為衍射效應導致畫質下降,但總比曝光時間不夠影響拍攝效果,或者因為過曝導致什麼都拍不出要好。

風光攝影最佳光圈 是f/16?為什麼有這樣的說法?

  • 夜間攝影

在夜間拍攝時,由於環境光極弱,為了保證正常曝光,你需要把“曝光三參數”都往上提:光圈開大,曝光時間延長(快門速度降低)或提高感光度。

感光度首先 pass,因為高感會帶來高噪點;而快門速度,哪怕有了三腳架也不能無限制延長——尤其是在拍星空的時候,曝光時間過長會導致星空的“拖尾”現象(因為星星也是在動的)。

相比之下,還是把光圈開大最“人畜無害”——在此基礎上,再對其它的設置進行調整吧。

風光攝影最佳光圈 是f/16?為什麼有這樣的說法?


總結

可以肯定的是,在大部分情況下——我指的是具有前景元素和背景元素的“典型”的風光攝影,你需要較大的景深和最大的清晰度;這時,f/16 這種比較小卻又不至於引起衍射效應的光圈值是最合適的。

然而,這種情況並不是風光攝影的全部。在另一些比較“極端”的情況下,你可能需要淺景深,需要提高快門速度,需要降低感光度,這些直接決定“拍攝是否成功”的需求高於“大景深高清晰度”,這時應當根據實際情況靈活調整光圈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