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职场经验」机关里那些过时的8大“老观念”


「公务员职场经验」机关里那些过时的8大“老观念”

老观念一:“提水端茶扫地擦桌子”

年轻公务员们刚上班时,一定被父母和老前辈们语重心长、掏心掏肺地点拨过这样一句话:“进单位以后千万别偷懒,上班早点去,给领导同事擦擦桌子、扫扫地、打打水!”

这个观念一直被视为抹哪哪爽的万金油,而且很多领导年轻时都是从擦桌子扫地打水开始,慢慢博得领导同事好感,慢慢获得提拔重用的。

年轻人有眼力见儿肯定是好事,眼里没活儿肯定招人烦。但万金油也不是胡乱抹的,为了表现而表现,或者表现跨了界、表现过了头,即便再勤奋领导都不会认可你。

老吴刚毕业时在党报实习,去之前被当科长的姑父“谆谆教导”了一番,一进单位就忙得上蹿下跳,天天七点多就到办公室拖地、打水、帮主任整理桌子。接了稿件任务后,敲会键盘看看同事的杯子,还没等喝几口就赶紧去倒上。

弄了几天以后,主任把他叫到办公室劈头盖脸一顿训斥:“让你来实习不是让你当服务员的,是让你写稿子的,光整天搞那没用的,你看你写这稿子是个啥玩意!另外,我桌子上东西都是按我的习惯分门别类放好的,别再给我整理桌子了,净帮倒忙!”

老吴吃木了,接下来几天稳稳当当坐那爬格子,不再上蹿下跳。突然一天有个关系好的老师私下给他说:“你知道同事们现在咋说你?说你表现越来越差了,开始变懒了!”

老吴听了以后很懵很委屈,哭笑不得地骂了自己一句:“起点太高真TM不是啥好事!”

老观念二:“当公务员就是为了将来当官”

进了公务员系统,没人不想当官,不想当官的公务员要么是假装清高,要么是懒政怠政。

但是想当官跟当不当得上官是两码事。根据人社部2016年统计数字显示,全国公务员大致为800万人,县处级(含副职)以上领导干部只占10%,也就是说,“官”毕竟是少数,90%的公务员都是在基层或者单位的中下层。

何况当官需要很多综合因素,比如机遇、背景、领导喜好、单位性质、个人性格等等,很多时候看似有标准,其实标准很模糊,领导的“自由裁量权”比较大。

“官”,还真不是你努力了就一定能当上的。

老吴虽然是副处长,但是在省直还真不算是个“官”,而且省直的处级是个坎,跨越不了处级,跳不出省直,永远也就是个“吏”。

老观念三:“大领导很难接触得到”

当然,想当官就得跟领导接触,而且最好是跟“一把手”接触,这不是啥难为情的、羞耻的事儿。毕竟现有干部选拔体制下,你再头精头能、材料写得再顺溜、业务干得再得法,你不向领导靠拢,领导看不见你,或者说根本就不知道你这个人,那你活该原地踏步,干死也没用。

所以跟领导接触是当官的临门一脚,踢得好你才能拿到比赛的资格,踢得不好你连出线的机会都没有。

很多人道理都明白,但是都觉得跟大领导接触很难、很不好意思,或者觉得自己地位卑微,领导根本不鸟自己,或者是所谓的“看破红尘”,“不肯摧眉折腰事权贵”。

其实持这种观点的人说好听点是自尊心强,害怕尝试了以后被领导拒绝而自信心遭到打击,说不好听就是一句话,“太拿自己当根葱”。

而领导也都是被这样的人给神化或妖魔化了。

再大的领导首先也是个人,也要吃喝拉撒,也有喜怒哀乐,喝晕吹起来也木边,说话带把儿也很溜,激情的时候会唱小白杨,黯然的时候会有小情怀,不愿干家务也会挨老婆埋怨,不会玩微信也会被孩子鄙视。

老观念四:“凡事必给领导请示汇报”

请示汇报是机关里的政治规矩,如果不注意这一点,很容易越权或者被扣上“不听招呼”的帽子。

但啥事都不是绝对的,特别是处理突发事件、危机事件,不可能事事都请示汇报,将在外军令还有所不受呢!另外,如果一丁点芝麻绿豆小事都给领导请示,领导会觉得你没主见,不能担当,不可重用。

要知道,现在啥事都是责任制,领导头上既有“铁帽子”也有“紧箍咒”,领导也是人,也喜欢轻松,谁下班不喜欢喝个小酒喷个空儿的,谁不喜欢手下人把活儿干得利利索索的,干好后只给自己个结果就行了。

老吴是写材料出身,领导之所以信任他、提拔他,就是因为他写领导讲话时敢于先找领导沟通,不厌其烦地把领导一次性“掏空”,拿他的话来说,“我就烦他一次,写材料过程中从来不找他请示,很多时候都是一遍成。”

但现实中很多写材料的干部往往都很胆小,事先不敢找领导沟通,先自己在那憋,最后憋出了内伤憋出来一堆领导根本不想说的漂亮话,喜滋滋拿去给领导汇报,领导劈头盖脸训一顿,然后再回去憋,再训再改再憋再训。

有的干部倒是胆大,经常一边写一边找领导对思路,领导整天都快忙晕了,哪有时间听你在那废话!往往是要不冷不热怼你几句的。

老观念五:“领导说啥只执行不质疑”

机关里很多“橡皮人”,信奉“领导说的事儿,原原本本遵照执行就是万事大吉”,从来不求创新、只求稳当,不求有功、但求无过。

领导说啥就是啥,领导征求意见从来都是:“您讲得很全面、很深刻、很有针对性操作性,没有意见!”即便提建议也是隔靴搔痒、越挠越痒,领导对这样的人往往哭笑不得,很无奈,虽然不责备,但也不怎么提拔。

现在的领导很多是想干点实事的,特别是年轻领导,大部分都很有激情很有想法,干工作并不想应付差事,都想有点拿得出手的政绩。

机关干部其实就是领导的参谋助手,而不是纯粹的干活儿机器,如果抱着这样的态度,永远不会引起领导的注意。

而且领导征求意见时,往往是真的想要一些建议,从而启发他的思路,并不是故作姿态。甚至遇到开明的领导,你在会上发表的言论越多,角度越新,他越欣赏你。

老观念六:“拍马屁的总能获得提拔”

“拍马屁”这个词虽然不好听,但确实是很多人获得提拔的捷径,很多不会拍马屁、不屑于拍马屁的人,一辈子老黄牛,一辈子也碌碌无为。

但拍马屁也是需要技术含量的,需要眼观六路耳听八方,需要对领导的个人特点、工作习惯、家庭情况、兴趣爱好了如指掌,需要临场的高度警觉,非常之烧脑。

很多拍到“马蹄子”上的事也足以说明,拍马有风险,动嘴要谨慎。并且

很多时候并不是你无来由地奉承几句、巴结几下就能成事的,拍得不科学、拍得太虚伪,领导会非常不待见你。

老观念七:“左右逢源才能平步青云”

见人满脸堆笑、说话滴水不漏、办事左右逢源,这样的人在机关里并不少见,而且很多都是领导跟前的红人。

但有的机关干部并不善于搞这些。

一是这么搞太费心,每天都在考虑各种平衡,整天琢磨领导、琢磨同事,一件小事都会牵连到情绪,搞得自己敏感得不得了,有时还会神经兮兮;

二是做这些太违心,很多笑不是你想的笑,很多话不是你想说的话,需要装着、端着、藏着、掖着,永远活不出自我。

其实不会搞这些的机关干部也并不是没有活路。

左右逢源虽然可以面上获得领导和同事的喜欢,但领导很多时候却不怎么愿意重用这样的人,因为左右逢源很多时候意味着没有原则,意味着没有立场,甚至意味着没有担当,意味着会当“墙头草”。

所以聪明的领导会面上照顾左右逢源的人,而真正重用的还是那些有坚守、有思路、有想法的人,虽然这些人有点“艮”,但干实事时还是缺不了这些人,有时不提拔还不中。

老观念八:“商人没有公务员地位高”

很多年轻公务员有个毛病,就是不论去哪个场合,只要有商人参加,人家推让一句,自己就很自觉地坐到上位,完全不考虑商人的年龄和辈分。

很多时候商人的年龄都可以当他爷爷了,酒桌上他还跟人家拍着肩膀、称兄道弟,搞得一桌子尴尬癌泛滥。

这些年轻公务员其实“官本位”根深蒂固,脑子里充斥着迂腐透顶的封建逻辑,觉得自己一个小公务员就是个“官”了,全程一副坐井观天、自鸣得意的表情。

他们看商人是一身铜臭味,商人看他就是一怪胎。

老吴结交了不少跟他年龄、学历、出身不相上下的商人,而且里面还有几个知名院校的博士,拿他的话来说,“这里面大部分是‘儒商’”。

这些人很爱读书,很爱旅行,视野开阔,思维敏捷,大家经常一起交流读书心得、评论国际国内大事,大家都很爱国爱党、遵纪守法,从来没有因为老吴是关键部门的副处长而去拍他马屁。

一起吃饭时,他总是把这里面德高望重的、年龄比自己大的、知识渊博的商人朋友推到上座。我跟着老吴也参加了几次这种场合,让我受益匪浅。

老观念九:“写材料是草根上升的敲门砖”

草根出身的公务员,要想在党政机关生存下去,必须得会写材料。这基本是所有人的共识。我并不否认。

我本身也是写材料的,也因为能写几笔材料才遴选到了省直机关。而且老吴当年被提拔副处长也主要是因为材料写得好。

但写材料并不适合所有人,如果你不适合写材料却不慎掉入了写材料的“火坑”,还是尽量赶快想办法爬出来,否则你的仕途就彻底“交待”了。

写材料这个东西虽然靠的是勤奋、靠的是积累,但确实也需要天分。如果天分不好,对文字不敏感,对公文没悟性,再努力也白搭。而且必须干到极致才能圆满出山、获得提拔,就像体育运动员一样,必须得冠军才能名利双收,亚军连喝汤的机会都没有。

但现实中写材料的人比比皆是,写得好的也一抓一大把,能把材料写到极致的却是凤毛麟角。所谓的极致就是能够精准把握中央和地方的政策、能够无缝隙对接领导的意图、能够把领导想说的东西随时写出来,也就是能够做到领导的另一张嘴、另一支笔,能够成为领导肚子里的蛔虫。

很多人能够做到勤奋,加班加点、兢兢业业、不辞劳苦,但必须经常获得跟领导正面接触的机会,并且捕捉到领导平时工作和讲话的灵魂,才能把领导想说的东西随时写出来。这就不是你只靠努力就能够达到的境界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