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慨:《报任安书》司马迁为什么能忍辱偷生?

文章千古事,得失寸人心。你好,我是龙龙。

这一篇文章我们来说说司马迁的《报任安书》。这篇文章里突出呈现了古代文人士大夫的悲慨,这又是一种经典的文化情感。

悲慨:《报任安书》司马迁为什么能忍辱偷生?

司马迁

我理解,悲慨这种情感模式,要拆分成悲愤和感慨两部分,悲愤源于个人际遇的不公,而感慨则出自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责任意识。他们不会只为自己悲慨,总是由自己联系到天下。

<code>情感模型:悲慨/<code>

《报任安书》是司马迁写给一个叫任安的人回信。但我们不能把它简单看作一封私人书信,它其实是一封“半公开信”。

悲慨:《报任安书》司马迁为什么能忍辱偷生?

《报任安书》

古代没有报纸电视,更没有我们今天发达的自媒体,司马迁是要通过这封信,把他的个人情感抱负公之于众,而且由当下指向未来。同时,这封信的意义还在于,他相当于作者为他的史学巨著《史记》写了一篇导论,它是读懂司马迁和《史记》的抓手。

一封迟回的信

任安是谁呢?他过去是司马迁的朋友,手握京城禁卫军北军的兵权。从表面上来看,这封信是因为任安曾经写信给司马迁,要他向朝廷推荐人才,司马迁回信拒绝。

悲慨:《报任安书》司马迁为什么能忍辱偷生?

任安

但关键信息是:一般人收到信都是很快回信的,对吧?但司马迁的回信拖了很久。具体的时间历来都有争议。

有人说是在司马迁刚受刑下狱的时候。按信的内容推断,肯定站不住脚,罪犯哪还有资格推荐人才。王国维等学者认为信写于公元前93年。这时司马迁被武帝重新启用,担任汉代第一任中书令。这个职位离皇帝近,后来成了决策机构,这个说法能说通。

但我采取第三个观点:公元前91年,武帝剪除了太子势力,而任安按兵不动,武帝觉得他坐山观虎斗,要治他的罪。我觉得,不管任安的去信是什么时候,司马迁是在这时候回信的。

我为什么这么说呢?

司马迁当年触怒武帝,不能交钱赎罪,只能接受宫刑。他有几个大官朋友,却没一个伸出援手,其中就有这个任安。

悲慨:《报任安书》司马迁为什么能忍辱偷生?

司马迁在《史记》里写游侠,因为他经历过朋友的不义;写《货殖列传》(也就是经济史),因为他当时拿不出也借不到千金来“买命”。但司马迁此时的心情,远远比道歉或报复要复杂和激烈。任安的灾祸,让他感慨命运和皇权的无常,再联系到自己的耻辱,又化为满腔悲愤。

在任安身处高位时,他不回信;如今却偏要冒着政治风险回信。因为此时,《史记》已经完成,生死在他眼里不重要了。当中书令在别人眼里是发迹,在他是耻辱和折磨,他现在需要向世人表达自己。这封信从一开始就不是讨论眼下的事情,而是以私人书信的形式,向无数未来读者坦露心灵。

司马迁的悲愤和感慨

我们读这封信的两个关键词,就在于悲愤和感慨。

司马迁的性格和个人经历,是他悲愤的源头。这封信交代了两个要点。

第一个就是他一直在承受着极度的耻辱。在信的开头,司马迁回答了为什么不向朝廷推荐人才的理由。

悲慨:《报任安书》司马迁为什么能忍辱偷生?

他说,我身体残缺、处于污秽,内心的抑郁说不出口。就算有珠玉般的才能,圣贤般的德行,也只不过是惹人嘲笑,自己玷污自己而已。

他对尊严的排列是这样的:

太上,不辱先,其次不辱身,其次不辱理色,其次不辱辞令。

就是最高的原则是不辱没先人,其次是自身不受侮辱,再次是不看别人的脸色,再次是不受语言的侮辱……他又说:

祸患莫过于利欲,悲痛莫过于伤心,罪行莫过于辱没祖先,耻辱莫过于遭受宫刑。

司马迁形容自己说:一想到没有面目祭奠父母就汗流浃背。这种痛苦我们可以想见。对他来说,接受宫刑比死刑艰难。在一个家族延续至上、男权至上的社会里,司马迁这么想不奇怪,何况他是一个追求荣誉的士人。

他列举了很多史料,证明宦官是最让人鄙视的群体,这也是汉代以后士人的通行观念。所以司马迁真是很矛盾很痛苦。他的精神始终是一个士人,但身体却成了宦官。他选择接受宫刑的原因,我们后面会说。所以他说:让我这么一个刑余之人去推荐豪杰,这不是羞辱天下君子吗?——因为极度自尊,他把自己的尊严压抑到最低,而后面,就要让情绪极端地爆发出来了。

悲慨:《报任安书》司马迁为什么能忍辱偷生?

这封信的第二个要点是:司马迁始终保持着侠义慷慨的大丈夫气,这就让他的悲愤更强烈了。他在信里讲了获罪受刑的经过,这不是说给任安的,而是未来的天下人。

当年名将李陵战败后投降匈奴,司马迁在武帝面前替李陵辩解。那一战,李陵是牺牲品,兵败不可避免,而武帝杀了他全家。

司马迁几乎是唯一替他说话的人。直到写这封信,他还坚持李陵是“国士”。用《史记》中的精彩笔法,大段大段地描述李陵的英勇,像“步卒不满五千,深践戎马之地……与单于连战十有余日,所杀过当”,写得酣畅淋漓。换言之,一点儿悔改的意思都没有。

我觉得,司马迁有种潜在心理:他过去就侠义刚直,在男性生理被剥夺了以后,他更要用内在的阳刚来弥补伤残。

这一段的司马迁,不是自惭形秽的宦官,而是一个“虽千万人吾往矣”的英雄。

他说,我遭难时,凑不齐钱赎罪,没有朋友搭救,身陷囹圄无处诉说,这你想必亲眼所见。但他也不是单纯指责任安,他此时已经超越私人恩怨了。

司马迁的痛苦和骄傲

说完了悲愤,关于感慨的部分,就在司马迁对《史记》写作动机的讲述。司马迁说:如果当时被杀,就会像蝼蚁一样,被认为是死于愚蠢。“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就出自这里。

悲慨:《报任安书》司马迁为什么能忍辱偷生?

司马迁不怕死,而怕死得不明不白,没有实现自己的人生使命。所以他选了更难忍受的一条路,留下生命完成《史记》。

司马迁对《史记》还有一个预期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他借《史记》来抒发自己的感慨,完成文化使命。值得注意的还有“成一家之言”,也就是用历史来说自己的话,承载自己的情感和信念。这是他的家族事业,他自认为写《史记》也是向祖先赎罪。

我还原一个细节:大部分史书属于国家工程,而《史记》却个人写作工程。司马迁父子都担任过太史令,容易让人误会写历史是他家的职业。史官是中国最早的学术阶层,到汉代时地位大大降低了,主要负责历法、祭祀。写《史记》则完全是司马氏父子的个人行为,太史令只是因为能接触皇家典籍而有便利条件。关于写作者的宿命,很多人都引用过这封信里的一个名句:“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

悲慨:《报任安书》司马迁为什么能忍辱偷生?

司马迁写《史记》是史学革命,也是文学革命。在他之前,写作都是为影响当时。而在这封信里,他欣慰地列举了《史记》的内容、篇目、特征之后,坦然地说:我会把它藏进深山,留到后世。美国汉学家宇文所安说:在中国文学史上,司马迁是第一个为未来写作的人。

非常有戏剧性的是:写完了这封信,司马迁这个人也在历史上消失了,具体遭遇不详。这封信是他最后的文字。

一般认为,他在此之后很快就去世了。对他而言也不重要,他已经洗刷了耻辱,完成了使命。写这封信的时候,他既有人生的痛苦,又有自我的骄傲。

今天我们再看,这封信伟大在哪里?有两个方面值得注意:

从内容上说,无论是情感还是文字,它都像一条浩瀚的大河,有磅礴汹涌,也有低回婉转。叙事、说理、感叹、抒情,都糅合在一起,应有尽有。远到千百年的历史,近到眼前两个人彼此的厄运,都靠强大的感情力量催动。说起来,这样的经典,后人没法分析,只能赞叹。

悲慨:《报任安书》司马迁为什么能忍辱偷生?

从体例来说,这封信开辟了一个文学传统。钱锺书在《管锥编》里详细罗列了从汉代到明清,文人模仿《报任安书》所写的各类文章。

这些文章的特点是:形式上是私人信件,实际是公开信,为了供天下传抄。司马迁的这封信是悲慨这种文化情感的标杆,也开拓了一种传达文化情感的平台,使个人经验可以放大到公众群体,由当下指向未来。

类似的文章,古今中外有不少,直到今天危机公关信。最近,你读过哪封印象深刻的公开信?好的坏的都行,请你说说:那封信好在哪里,或者糟糕在哪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