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旦大學哲學王子王德峰講《心經》(三)

以下根據復旦大學哲學王子王德峰講《心經》音頻整理,共享。

第二段

“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

儒家講性,道家講玄理,佛學講空理。

有許多人不能明白,道家與佛家的區別。要辨析一下,道家講的無不是佛家講的空。

復旦大學哲學王子王德峰講《心經》(三)


什麼是佛家講的空?什麼叫色即是空?

比如,金戒指就是金子,金碗就是金子,金條就是金子,金項鍊就是金子。色即是空。一層層來,這些戒指,項鍊、碗,種種區別都是色。金戒指守不住自己的,它熔化了,後來有人又打它打造成了項鍊,項鍊也不能持久,後來又熔化了又變成別的。請注意,不要跟我計較這個比喻是否恰當,這是個比喻。但是自然界的萬物都變。各位同意嗎。原先的樹木後來就腐爛了,對不對,腐爛了也就可能變成土壤裡的肥料,這肥料還是樹嗎,還是草嗎,還是花嗎。當然還是要人做這件事情,把項鍊熔化了做成戒指,這是人在做,人在做或者人不在做,萬事萬物總如此,同意吧。一顆種子後來萌芽了,種子就沒了。萌芽了,它長成了成熟的植物,那個芽也沒了,植物後來結出果實叫梨子,總而言之,它始終守不住自己,這一切都叫色。色就是空了,就是先要把它空掉,你別執著於它,你認為真正的金器就是項鍊,這叫執著了,執迷了。你說這是個書桌,就永遠是書桌,不。它後來又鋸成木料了,做成了一個櫥了。你為什麼就抓住這個桌子不放呢。人也一樣,

對所有的色即是空,就是它不是自身,它沒有自性。比如說這個杯子,你說它就是個杯子,憑自己存在著,這怎麼可能。諸緣和合而成,有各種條件,它本來要有玻璃的材料,要有工匠的製作,這各種條件湊合起來,還有一個目的,這全叫緣。這些緣和合了成一個杯子,這個緣一散呢,沒了。它說它就是自己,哪有它自己啊,這就是色即是空,萬事萬物自性本空。但是你自性本空,停留在這句話裡就是什麼都沒有。

第二句話要來了,空即是色。色從哪裡來?從空裡來。所以空不是無,不是什麼都沒有。這個事情就有意思了,叫以空為本體,叫以空為體。這是釋迦牟尼獨有的世界觀,我們先前是不懂的。以為他說什麼都沒有,這不是瞎說嘛。我們不就活在這個現實世界當中,樣樣東西親切可見。然後他告訴我們,你們認為親切可見的東西,全是空。色即是空,就沒有什麼東西保存的住的。所以我當初真正體會不是頭腦理解的,可不是開玩笑。復旦培養了我,還讓我在校任教,我從內心中感恩復旦,希望復旦萬歲,請問它萬歲得了嗎,它將來一定沒有,就像它過去曾經沒有一樣。你要在根基上認識這個宇宙人生啊。這叫色即是空。這不是西方哲學的認識論問題,這是釋迦牟尼對宇宙的基本認識。由此來指導我們的人生態度的,要讓我們人生態度發生出根本的轉變那叫覺悟。但是你不能悟到一半,就這前面四個字,色即是空,空了就什麼都沒有,什麼都沒有你活著幹嘛,全是假的,造了個虛幻的世界在騙我們,不是這樣,於是後面一句,空不異色。如何可能呢?當我們後面一句話,金戒指即是金子,你如何把這句話倒過來呢?金子即是金戒指,不通哦。但是真的要倒過來說哦。就是說不能在諸法,法就是事物啊,萬法就是萬事萬物,在萬事萬物之外另設一個空。這就錯了。在萬法之外另設一個空,你就錯了,要阻止這種錯誤,必須說空即是色。否則你在色之外另立一個空了,好像空歸空,色是色。色粉碎了,空就成立了。沒有。金器可以統統熔化掉,金在嗎。但它總是以金器的方式存在,

空總是以色的方式呈現。這是中國思想中本來沒有的,叫形而上。形而下者色也,形而上者空也,空不是絕對的無。所以這就是一個以空為體的宇宙人生觀。

這樣我們能把佛家講的空跟道家講的無等同嗎,不能。道家講的無,老子《道德經》第十一間裡面講,車輪的條幅,指向中間的箍,是無。以無為用。又說陶器中的無,是陶器的所用。所以道家那裡有無是相待,互為條件。於是老子,說無之以為用。道家的思想抓住一個無字的,因為道家首先主張無為。無為就是反對人為,天人合一,儒家的重點在人,道家的重點在天。道家認為人類生活的幸福都來自天,人類生活的麻煩和苦惱都來自人自己,這是他的基本出發點。從道家這個基本出發點出發可以得出一個最基本的判斷,道家的整個的學說叫我們做減法,儘可能拿掉人自己的這方面因素,人自己的這方面因素就叫作人為。所以他主張無為,就是教我們作減法的方法。要有境界,所以為了把無為說清楚,就要把無為闡發為無的境界。否則你就不知道無為是什麼意思,什麼叫無的境界,天下事所有的妙用都是那個由有造成的無。牆壁都中為了造成中間的無。一切有的意義,要拿它能否造成無這一點來確定。如果這個有是不能造成無的,這個有毫無意義。

人生無常樂。

“照見五蘊皆空。”照見,很形象的,如陽光照射萬物,萬物必現,不是通過思考判斷知識認知。它如一面明亮的鏡子照出事物的物象,五蘊皆空,不是被你認識到的,被你推理出來的,它是直觀。照見這個詞所表達的就是我們進入了智慧的境界,它其實不是通過知識。不是通過概念判斷推理。

我們什麼時候有所照見,在藝術的接受活動中。比如聽一部音樂,這個境界不是被你理解的,是照見。本質直觀,是不借助思維概念,而直接領會到事物的真相,這叫本質直觀。一時在西方哲學界引起很大的轟動。人類心靈的這種能力佛老早講了,照見也可以說觀照。有的人能觀照藝術作品,有的人能感覺或者分析藝術作品,不一樣的。一幅畫在面前,會看的人是能觀照的才能欣賞,他觀照這幅作品,發現他氣韻生動,化境頓生。才知道這是幅真正的繪畫作品,不是工藝品。

五蘊皆空不是理論分析的結果。所以這個觀很重要。

有些修行有經驗的,他總給自己留出一點時間做觀想。

有因必有果,消罪業後三種度才能做到。

什麼叫空相?空是無相的,這個杯子不是空的吧,所以它有相,所以空相不是空之相,是二個字,它分開來說,合起來叫空相。

諸法空相,空相不是空之相,空相是二個字分開來說,合起來叫空相。

復旦大學哲學王子王德峰講《心經》(三)


我們要注意漢語的單詞,除了一部分單詞,它是二個字拆開來就毫無意義了,合起來才有意義,比如葡萄例外,漢語中大量的詞就是二個字分開來一層意義,然後再合起來說。比如說道理,不能直接合起來理解,先要分開來理解,再合起來理解。道是天道,理是指那個事物存在的根據,合起來什麼意思呢,每一個事物存在的根據來自於它符合天道,合起來叫道理。

什麼叫功德?見性是功,平等是德,合起來叫功德。應該這麼解釋。所以“道理”不好譯成英語。

慧能在《壇經》裡面對許多詞都這麼分開來說的,比如說無念,無是無二相,念是念真如之相。合起來叫無念。所以我們對漢語,對詞的理解,要恢復到它本來的構詞原則。

一般漢字的詞都是二個字先分開來說,再合起來的。這是它們本來的構詞原則。

所以空相,空是指空性,空性無相。這樣對佛教講的空才有合適的認識,萬事萬物組成了世界,這萬事萬物彼此有差別,

那只是相,你把相無了,你才知道空是世界的本體。空不是沒東西,但不是有那個相。所以,才能說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就是現象,整個世界萬事萬物的相,構成一個現象界。它來自哪裡,它出自空,就是色不異空。

金子本身無相,要麼以金項鍊的方式存在,項鍊是它的相,金

復旦大學哲學王子王德峰講《心經》(三)

子本身無相,無法單獨拿出來,總要以金項鍊的方式之類存在,既不是項鍊也是戒指,就無法存在。可以說金子本身就是空。

色就是境物,也就是現象,外部事物,人如何發現外部事物,受想行識。

種種的金器都不能保持自己的,諸行無常,是生滅法,色即是空,但空不是沒東西。空即是色。

亦復如此,是減詞的筆法。

空性不生不滅,不增不減。不來不去。具體的事物是相,生生滅滅。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空性不是了無一物,不是沒有東西,它有東西,但這東西不是相,我們的心跟空性融合,而不是跟相整合。

空性是本性,相是它的用。這叫體和用。

以空為體的智慧叫般若智,是領會虛無的智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