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偷书贼》:死神带不走,灵魂深处对生命意义的不舍追求

《偷书贼》这部电影改编自澳洲文学界获奖最多,著作最丰的作家Markus Zusak 的同名畅销小说《偷书贼》。该小说曾翻译成30多种语言,登上《纽约时报》畅销榜230周。由《唐顿庄园》的导演美国布莱恩·派西维尔执导的二战电影,《少年派》的制作团队完成,2013年上映。获得第40届土星奖最佳年轻演员,第86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原创配乐,第71届美国金球奖提名。

电影以死神的视角切入,将故事娓娓道来,没有冰冷,理智冷静而又幽默。描述了二战前夕,9岁的小女孩莉赛尔和弟弟被迫送往慕尼黑远郊寄养家庭。6岁的弟弟不幸死在了路上。在雪地的葬礼后,莉赛尔意外捡到她的第一本书《掘墓人手册》。这个孤苦的孩子,父亲被纳粹抓走,母亲随后也失踪了。

在养父的引导下,她学会了阅读。尽管生活艰苦,但在镇长夫人默许下,接触到书房大量图书,她忍不住开始偷偷读书。莉赛尔,这个被死神称为“偷书贼”的可怜女孩,在战乱的德国努力地向阳生存着,并不可思议地帮助了周围同样承受苦难的人。

在我看来,这部电影以一个普通的小女孩偷偷读书成长的故事,从众多的二战题材血腥而残酷的文学作品中脱颖而出,备受读者喜爱,这得益于它的主题和创作手法。影片通过严峻的现实下用默默的温情和小人物的善良,带出对人类的希望和爱以及对冰冷现实的无声抵抗。

导演将人性的美好浓缩在电影细节里,将战争年代的德国的一个看似平凡,大字不识小女孩,保持理智,向阳而生的故事。没有恐怖血腥,通过德国战况步步吃紧,

不经意间将主人公的成长演绎得动人心弦,引发对生命存在意义的思考。

很多人从小女孩对书的渴望,对人性善良的向往,父女间深厚的情感来解读这部电影。今天,我从主题呈现方式出发,结合电影叙事手法、符号表达以及色彩基调的运用来谈谈这部电影是如何传递情感,升华对生命存在意义思考的主题。在本文第四部分,我会结合自己观影,来讲下本片对我们的现实意义和启示。

《偷书贼》:死神带不走,灵魂深处对生命意义的不舍追求

《偷书贼》海报

01、叙事分析:采用死神的全知视角和主人公的内视角,双重视角螺旋式交织推进,温情贯穿始终

影片根据时间顺序由两条视角线贯穿,螺旋式相互缠绕,交织推进着剧情发展。死神站在整个故事的全知视角,从客观的口吻讲述着对战争中的悲欢离合的感思,这一点在战争影片中难能可贵。影片的基调在平淡中着墨,沿着主人公的内视角展开,温情见证小女孩的成长足迹。

① 死神的全知视角,片中关键节点插入其自言自语, 独特叙事,引发观众对人性的矛盾的思考

影片的开头,死神的画外音穿过天空,在柔软、洁白、连绵不绝的云层中响起,镜头移动速度加快,渐渐幻化为一股在冰雪世界中独自运行的火车白色的浓烟,并追上火车。死神的视角切入,喃喃细语“没有人可以避免死亡”,铺垫着接下来主人公的不太好的境地,吊起了大家的好奇心。

在德国和英国开战,举国上下一片混乱,无数德国青年兴致冲冲的走向战场。战争的血腥和残酷,对于死神而言,充满无可奈何和深感矛盾。死神感叹:见过太多年轻人,自以为冲向敌人,实际上冲向了死亡。这独白,成为电影中的转折。

而当天堂街面临轰炸,一夜之间,死神带走了几乎所有的人的生命,包括了灵魂比小孩子还要轻的养父;言语虽然凶巴巴,但心中有带着慈爱的养母。死神的突然降临,让人不禁自问,生与死到底隔得有多远,或许就是那一瞬间的交错,明天和意外不知道哪个先到来。

唯一幸存者,善良的莉赛尔被军人找到并抱着走出战火席卷过的黑焦废墟。这一幕场景让故事陷入极端分化之中:

  • 一面是战场上残酷杀戮
  • 一面是人性善良的力量

眼前的这一切困惑着死神:

我总能见识到人类最好和最坏的一面。看到他们的丑恶,也看到美好,同一件事,怎么会丑恶与美好并存?

在我看来,战争是去人性的过程,在血腥和残酷背后,依然抵挡不住普通一员着对人性善良和纯真的追求与向往。连见惯了生离死别,带走无数人生命的死神也不禁思考着这一令人疑惑,从而引导观众对人性善与恶的思索。

《偷书贼》:死神带不走,灵魂深处对生命意义的不舍追求

死神视角:战火带走一切后的废墟

主人公的内视角,温情一举一动,喜怒哀乐,牢牢牵动观众的心,演绎生命与死亡的变奏曲

电影采简单的线性叙述方式,以主人公的内视角,用生活化的镜头温情展现主人公与养父母、邻居玩伴的相处的温馨。

当莉赛尔来到天堂街的养父母家,获得久违的养父的疼爱,刀子嘴豆腐心的养母的照顾,活泼可爱的邻家男孩玩伴,观众为她的良好安顿松了口气。

接着马克斯来到他家,犹太人的身份让大家的心提到嗓子眼。战争的阴霾笼罩着整个天堂街,在影片中质朴的镜头下,纳粹分子的搜家,马克斯躲在纳粹旗帜后面躲过一劫。

这里突然而至的危险,代表着当时德国国内的压抑和紧张局势。接着影片节奏变换,圣诞夜,莉赛尔一家开心嬉戏打闹。莉赛尔接过马克斯送的圣诞礼物,温情溢满整个屏幕。

大轰炸开始,防空警报拉响,一下子将观众带入紧张焦虑,压抑的战时环境中。伴随着轻快的小提琴中,莉赛尔为大家讲述关于黑暗和光明的故事,尽管防空洞外盟军的飞机轰炸着他们生活的大地,但故事安慰了每颗惶惶不安的心。

总的来说,主人公的一举一动,喜怒哀乐,就像钢琴上弹奏的变奏曲,将观众带回遥远而模糊的战争年代。写实的拍摄手法,加上配乐的无缝衔接,将战争中现实的残酷和主人公的善良理智形成鲜明的对比,这是生与死的乐章。

《偷书贼》:死神带不走,灵魂深处对生命意义的不舍追求

02、情节推动:丰富书籍符号反复出现,把观众带入大量现实的思考,侧面展示生命意义在于选择

题目虽然叫偷书贼,纵观整部影片,描述为主人公四处求知若渴,寻找书籍更为确切。通过丰富的书籍符号的在片中的镶嵌,我们可以注意到,主人公每一次都是主动接触书籍,主动追求对知识的渴望。

  • 第一次“捡”书:《掘墓人手册》

白雪皑皑的丘陵中,小姑娘埋葬弟弟后,无意间在雪地中拾到掘墓人掉的《掘墓人手册》。在这里,“书”代表着主人公冥冥中的牵引,尽管这时候,她还不认得一个字。为下文养父的教书习字埋下伏笔。

在冰雪寒冷孤寂中触碰到书籍,尽管书籍名字带着几分晦气和死亡的气息,但这也是她对弟弟和家庭关爱的唯一纽带,所以抱在怀中,来到新家。

  • 第二次“藏”书:《隐形人》

纳粹焚烧书籍的熊熊燃烧后的火堆中,莉赛尔不顾一切捡回还冒着黑烟,火苗尚未熄灭的书籍《隐形人》,紧紧藏在衣服里。在藏书的过程中,这一幕被车里的镇长夫人发现,也为夫人邀请莉赛尔到自己家书房看书打下铺垫。在火红的极端主义思潮中,保持了理智和冷静,在“去人性化”的时代中逐渐捡起残存的人性和尊严。

《偷书贼》:死神带不走,灵魂深处对生命意义的不舍追求

《掘墓人手册》

  • 第三次“看”书:《梦的传人》

在镇长书房,莉赛尔小心翼翼,屏住呼吸,压抑着内心的狂喜,拿下《梦的传人》。对于莉赛尔而言,真正意义上主动接触到经典书籍,沉浸在知识海洋,是多么令人着迷和欣喜的事儿,竟像梦一样不是那么真实。这个房间是理性、安宁和尊严的象征,在一片狂乱的战争氛围中,如同暴风眼般安静。有别于战乱纷飞的现实世界。从此,莉赛尔打开了人生新世界的一扇大门。

  • 第四次“窃”书:镇长书房的书

莉赛尔的读书引路人马克思生病了,莉赛尔冒险偷偷翻墙,进入镇长家书房,带走书籍。黑暗的地窖中,她缓缓朗读着书中的字符,直到昏迷的马克斯苏醒过来。马克斯送他一本报纸包裹着的空白笔记本,希望莉赛尔用来写作。马克斯离开后的一个夜晚,在昏暗的灯光下,莉赛尔郑重打开笔记本,在扉页写下属于自己的字符。

从大字不识到开始写作,莉赛尔成长着,跨越了从输入到输出的鸿沟,她渐渐有能力将自己的想法,静静地通过笔尖流淌到纸上。这个看似不起眼的书籍符号,也将伴随着莉赛尔渡过波澜起伏一生。

多次书籍符号在影片中的反复出现,反衬出主人公所处不尽如人意的环境,莉赛尔勇敢地一次次,做出自己的选择,向阳生长,一步步阐释着生命的意义。

《偷书贼》:死神带不走,灵魂深处对生命意义的不舍追求

空白笔记写下神圣一笔

03、主题渲染:镜头冷暖色彩基调的运用前后对比,进一步烘托主题,对生命存在意义的无止境的探求,足以抵抗冬日的寒冷

影片故事背景发生在在二战时间的纳粹德国,有别于其他展示恢弘战争场面的的战争片,在这部影片中,导演把注意力集中在天堂街,通过冷暖色调对立要素的对比,采用远近镜头不同的拍摄方法,突出主题,情感渲染更加到位。色彩基调的变化,暗示影片的走向,也承载着小女孩情感的转变。

① 长镜头下冰雪世界中的葬礼,冷色调展现主人公凄凉身世

影片的开头,映入眼帘的是天空一团团柔软、洁白、连绵不绝的云层,接着镜头切下,满眼的是一片冰天雪地的世界。在导演的镜头中,也是死神的视角,所有的一切色彩都是极为暗沉,非黑即白。冰冷的环境,压抑车厢里昏昏欲睡的人们,将主人公的出场奠定悲凉的基色。

接着电影讲述小女孩的弟弟在途中不幸去世。父亲和母亲的相继离去,在弟弟葬礼上,导演几乎抹去了所有艳丽的暖色,由冰冷的白色和黑色掌管着整个镜头色彩基调,讲述着着主人公的孤苦伶仃的身世。

在导演的长镜头远景里,整个世界都是皑皑白雪,和深黑色的树林,孤单的小女孩,捡起的黑色封皮带着死亡气息的书,也是和亲人唯一的链接,让人看了有种从心底抑制不住的凉意涌向全身。

通过镜头,在冷色单调压抑的色彩基调中,将主人公的身世背景交代完成,为进入养父母家开始认字的行为做下铺垫,与后续通过读书获得新生形成鲜明对比。

《偷书贼》:死神带不走,灵魂深处对生命意义的不舍追求

莉赛尔弟弟葬礼

细腻柔和的镜头下,运用带有希望的暖色调,与前期的暗沉压抑形成鲜明对比

当电影讲述到主人公被允许进入到镇长夫人书房时,镜头在柔柔的午后逆光中显得十分细腻,温暖。通过梦境般美妙场景,对开启小女孩的人生之旅进行了生动描述:

  • 浅绿色镂空的玻璃窗户的镜头特写,绿色代表希望和重生,蓬勃向上的生命力。一种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
  • 在柔和的散射光,给书房内的陈列的一排排书籍,浅黄色的台灯,打上了温馨美好的光圈,铺设令人向往的希望的氛围。

小女孩屏住呼吸,虔诚的用手触碰着书架上成列的,泛着华丽高贵的色泽大部头、镇长夫人慈爱的目光,涌动在女孩的心中,与内心的向往坚定相互交织,成为对追求信仰的出发点。

当邻居小男孩奋不顾身的跳进冰冷的河中,捞起莉赛尔的空白日记本时候,温暖的阳光是那么的绚烂,茂密的河边树木也拥有了翠绿的颜色。整个世界仿佛都变亮了。小女孩与小男孩一起在郁郁葱葱的森林湖畔高喊着希特勒独裁者的骂语,等一系列唯美镜头的展现,却又美轮美奂,让人感悟着亲情与爱情的温暖。

通过镜头将主人公思想转折的重点节点完成标识,在柔光中加入绿色的,隐隐展现出爱与希望的真谛,为她下一步用读书唤醒昏迷马克斯,鼓起勇气偷书,后续行为的合理化做好铺垫。

正因为影片在朴实的实拍手法,冷暖色调前后对比切换,形象讲述了主人公莉赛尔在战乱中成长的经历,让人更加深刻相信即便在最艰难的战火纷争的绝境里,人类也可以选择保持高贵与坚毅,不向孤独和恐惧屈服。

《偷书贼》:死神带不走,灵魂深处对生命意义的不舍追求

成长起来的莉赛尔

04、从《偷书贼》主人公最终由孤寂茫然走向理智成熟的故事,谈谈我对生命存在意义的几点思考

人,没有办法选择所处的环境,但并不代表灵魂屈服于所处的恶劣环境。文字唤醒了莉赛尔蓬勃向上的精神力量,她从不曾对命运有过一丝一毫的抱怨,无论是在顺境还是逆境中,对生活降临到她身上的一切,都安之若素地接受,向阳而生。

第一,肉体或许会一时受困,精神却永远可以乘着书页自由飞向任何地方

在影片中,莉赛尔的父母和弟弟相继离开了她,孤身一人来到养父母家。因为目不识丁,在学校受到同学的捉弄和嘲笑。朋友马克斯引导她,想象眼睛会说话,用自己语言描述天气,人和黄土的区别在于文字,“Words are life”。

在战乱与困苦中,莉赛尔像一株野花一样顽强地寻找着阳光雨露,并且用阅读吸取书本中人类智慧的力量,寻找到光明和内心的宁静,安慰着着周围受苦的人们。

让一个在战火纷飞的防空洞中可以快活拉着手风琴、安静的讲着故事的民族,面对死亡如此不慌不忙,从容镇定,这也是精神的自由赋予的力量吧。

在社会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是现实版的莉赛尔,忠于自我,坚持自我尤为可贵,同样需要用书籍的力量,激励我们搭乘书页,自由的飞向远方,获得幸福人生。

《偷书贼》:死神带不走,灵魂深处对生命意义的不舍追求

阅读,驱散恐惧

第二,生命存在的意义即认真的生活,保持一颗热爱的心

电影最后的结局看似悲剧,我更愿理解为这是一个圆满的故事。尽管空袭最后摧毁了整个天堂街,小街上的人都死去了,唯有莉赛尔存活了下来,并度过了自已之后漫长幸福的人生。

或许你会觉得所有挚爱的人们都死去了,这不令人绝望吗?在莉赛尔90岁时候,死神接她灵魂时候独白:莉赛尔是为数不多的让他思考生命意义的灵魂之一,这是他见证最伟大的奇迹。

正是因为经历了无助和绝望的战争时代,莉赛尔更深刻理解了生命的意义。她对生活的热爱与希望,延续着所有爱她人的梦想。任何时候只有还有希望,认真地生活,人生就不会就此结束。

罗曼罗兰说过:

真正的英雄,是认清生活的真相以后,依然热爱生活。

在我看来,生活对待每一个人都是一样的,只要你用心地生活,自然能够从中发现乐趣。这个世界的美妙之处,并不仅仅在于那些旖旎的风景,也不在于大起大落的人生,而在于,是否拥有一颗热爱的心。

虽然一路风雨兼程,但是有了精神的力量,心不疲惫,灵魂自然坚韧。选择不了困境,可以选择乐观向上看待困境,蓬勃地生活。

写在最后

电影《偷书贼》,通过双视角,客观的镜头语言展现了导演对人性与死亡的反思,以看似不是大团圆的结局来结束了影片,既让人感到遗憾,又引人深思。表现出对生命脆弱和渺小,凸显电影主题,也使得观众情感产生共鸣。

生命存在的意义是什么?在我看来,生命存在本没有意义,活出生命的意义。把握好每一个当下,在风雨中不自暴自弃,不随波逐流,享受生活带来的一点一滴的幸福。这或许就是影片带给我们的思考和启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