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科學日報|頂級期刊揭示阿爾茨海默症中人與小鼠的異同

1,Nature | 全腦大規模電生理記錄揭示大腦編碼行動及選擇的工作原則


腦科學日報|頂級期刊揭示阿爾茨海默症中人與小鼠的異同

可區分視覺、選擇和行為的任務


近日,來自英國倫敦大學學院的Kenneth Harris課題組在Nature雜誌在線發表了題為Distributed coding of choice, action and engagement across the mouse brain 的研究論文,通過使用神經像素電極(Neuropixel probe)對小鼠大腦42個腦區、近3萬個神經元在進行視覺辨別任務時進行了電生理記錄,發現這些神經元在編碼視覺、選擇及行動信息時的不同作用,從而揭示了這些神經元群體在整個小鼠全腦範圍內編碼行為相關信息時的工作原則。

閱讀鏈接:

根據發表在期刊PLOS Biology上的一項研究,神經肽催產素可以阻止酒精依賴大鼠的飲酒。該研究由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的Tunstall,Koob和Vendruscolo博士領導。作者指出,以催產素系統為目標,可能為治療酒精使用障礙提供新的藥物干預。

閱讀鏈接:

3,Nat Comm | 韓曉軍團隊開發利用磁場編碼人造細胞組織


腦科學日報|頂級期刊揭示阿爾茨海默症中人與小鼠的異同


1月13日,哈爾濱工業大學韓曉軍課題組在Nature Communications上發表題為“Programmed magnetic manipulation of vesicles into spatially coded prototissue architectures arrays”的文章。該研究利用磁場將磷脂囊泡或細胞在多孔不鏽鋼板上組裝形成多種複雜的類組織結構。發現:作為整體,在高滲或低滲條件下,囊泡聚集形成的類組織結構表現出單個囊泡無法實現的穩定性;在類組織結構中的囊泡或細胞間,可實現類似多細胞生命體的信號交流。

閱讀鏈接:

4,Nat Med | 周瑩玥等揭示阿爾茨海默症中人與小鼠的異同

1月13日,聖路易斯華盛頓大學Marco Colonna教授團隊在Nature Medicine雜誌上發表文章Human and mouse single-nucleus transcriptomics reveal TREM2-dependent and -independent cellular responses in Alzheimer’s disease ,研究首次揭示了大腦中少突膠質細胞在小鼠AD中的基因表達變化,以及由於小鼠模型病理發生侷限性引起的小鼠模型和阿爾茲海默症病人大腦的細胞轉錄譜的巨大差異。這一結果為今後利用小鼠模型研發藥物靶點提出了啟示。

閱讀鏈接:

5,藍光還能改善睡眠?科學家發現,照射藍光能讓輕微腦損傷患者睡得更好


腦科學日報|頂級期刊揭示阿爾茨海默症中人與小鼠的異同

光療條件和實驗設計


夜裡晚睡,白天疲憊;中午不睡,下午崩潰。在這個“壓力山大”的時代,我們實在是做不到想睡就能睡。然而,睡不好不僅僅會影響我們的工作、學習狀態,更會影響大腦從損傷中恢復的進度。

最近,一項發表在國際期刊《Neurobiology of Disease》上的新研究報告發現,或許有一種方式能夠解決這些問題。來自亞利桑那大學的研究人員提出,輕度顱腦損傷患者在清晨接受藍光照射後,能夠獲得更好的睡眠,並且白天嗜睡的情況減少,當晚的睡眠時間提前,大腦從損傷中恢復的速度加快。

閱讀鏈接:

6,Science:震驚!質疑舊觀點——肥胖、心臟病和糖尿病可能會傳染!

通常,人們認為非傳染性疾病(noncommunicable diseases, NCDs)是一種不能在人與人之間直接傳染的的疾病,它主要由遺傳、生活方式和環境因素共同造成,如心臟病,癌症等,佔全世界死亡人數的70%。近日,CIFAR人類和微生物研究小組的科學家們在《Science》雜誌上發表了新觀點,對這一長期存在的信念表示質疑,證明許多NCDs可能通過我們體內的微生物在人與人之間傳播。

肥胖是許多NCDs的主要危險因素,研究者首先發現各種NCDs患者都有相似的微生物群落,然後,通過糞便微生物移植(fecal microbiota transplant, FMT),即將遺傳易感或飲食誘導的肥胖動物的糞便微生物轉移到無菌、瘦動物體內,結果發現都會導致後者體重顯著增加,這表明腸道微生物是病因的一部分。同時,FMT印證了炎性腸病、2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都可能通過微生物傳染。此外,研究發現,與單獨居住的雙胞胎相比,同住一所房子的配偶擁有更多相似的微生物群落,這進一步證明了微生物群的傳染性。

閱讀鏈接:

7,社會快感缺失個體在社會條件下期待更少的愉快情緒

來自中國科學院心理健康重點實驗室神經心理學與應用認知神經科學實驗室陳楚僑研究組的一項實證研究發現,默認模式網絡的內側顳葉亞系統功能連接的異常不僅在精神分裂症患者中有所表現,同樣在精神分裂症高危人群——社會快感缺失人群中也有所表現。然而,此項研究未區分事件是否具有社會性,因此該功能連接的異常是否僅存在於社會性事件中有待進一步探討。

為了進一步探討此研究問題,陳楚僑研究組及其國際合作者合作開展了一項研究,旨在探討社會成分在情緒預期中扮演的角色。該研究共納入40名社會快感缺失高分人群與46名健康對照人群,所有被試均完成了社會性情緒預期行為任務。研究發現了社會快感缺失人群比健康對照人群在社會條件下預期更少的愉快情緒,且該缺損與異常的大腦功能連接有關。

閱讀鏈接:

8,住宅綠化度與抑鬱症患病率的研究

隨著城市化程度的提高以及個人與自然環境接觸的減少,可以導致包括抑鬱症在內的精神疾病患病率的增加。已經有研究表明,住宅綠化,作為城市建設的一個基本組成部分,可以減少精神疾病方面的公共衛生負擔。

在本篇文章中,用0.5m分辨率的NDVI(歸一化植被指數)來評估被試住宅區的綠化程度,並使用來自UK Biobank 94879名成年被試的大規模、多樣化的數據集,使用多層次的分層分析和邏輯迴歸的方法來研究住宅綠色暴露與抑鬱症(MDD)的患病率之間的關係。

閱讀鏈接:

前文閱讀

1,

2,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