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時期私塾先生都教些啥 聽聽九旬老人怎麼說


民國時期私塾先生都教些啥 聽聽九旬老人怎麼說

(正義說事)小時候,讀過魯迅先生的“三味書屋”,記憶猶新,這是我第一次瞭解舊時的私塾教育。近兩年,在北京參與地方誌編纂,對“私塾”頗感興趣。我的老家山東單縣桑河村,在我小的時候,就常聽村裡老人們講民國時期有關私塾的故事。故事過後,給我留下深刻印象的就是私塾裡的先生拿著戒尺,讓犯了錯誤的學生伸出手來,然後用戒尺恨狠狠地抽打幾下,告誡學生要知錯就改。

民國時期私塾的規矩很多,其中一條就是學生不準頂撞先生,否則,就會遭到重罰。我村裡有一位叫順子的老人,今年82歲,順子小時候就上過私塾。據順子講,私塾先生是他的爺爺,他因犯錯誤,常常捱打。爺爺不打他的手,專打他的頭,就是為了讓他長記性。


民國時期私塾先生都教些啥 聽聽九旬老人怎麼說


有一年冬天,順子為了減少戒尺敲打頭部的疼痛,在頭扣上一個大碗,然後,再戴上用厚厚的棉帽,繫上帽帶,就上學去了。因路上貪玩,上學遲到了。爺爺生氣了,讓順子站在學生前面,拿出戒尺敲打頭部,結果,藏在帽子裡的秘密被爺爺發現了。爺爺把順子的帽子摘下來,放到講臺上,順子頭上扣的大碗十分顯眼,很多同學笑了起來,順子沒有在意,也笑了起來。這一笑,激惱了爺爺,於是,爺爺從頭部拿下大碗,扔在了外面。碗,碎了,順子也遭到了體罰。


民國時期私塾先生都教些啥 聽聽九旬老人怎麼說


私塾,在中國歷史上就是最重要的教育“載體”,從孔夫子開始,兩千多年來,中國的大部分讀書人是靠私塾、而不是政府的學校培養出來的。私塾,和現在的學校不同。特別是民國時期的私塾規模小、費用低,課程靈活,學生入學年齡不限。自五六歲至二十歲左右的都有,其中以十二、三歲以下的孩子居多。學生少則一到二人,一般的私塾學生不超過20人,也有少數的私塾學生在超過三十人。

桑河村,在民國時期讀私塾的不多,經過統計,也不過十幾人人。別看這十幾人,這個數字在周圍的村莊算是最多的了。這些讀過私塾的人,人人練的一手好毛筆字,每年到了春節,家家戶戶寫春聯,都少不了他們。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村裡的馬衍學老人,可以說是村子裡書法“泰斗”,全村500多戶人家,幾乎家家戶戶都張貼過他書寫的春聯。現在,我還依然清晰的記得,在他家的大門上,有老人在上個世紀七十年代書寫的“農業學大寨”幾個蒼勁有力的大字。


民國時期私塾先生都教些啥 聽聽九旬老人怎麼說


民國時期,到私塾讀書的讀書的孩子有富人子弟也有貧寒子弟,私塾先生多為落第秀才或老童生,也有是年老告歸的官員,負責在地方推行教化。

根據私塾的設置情況,民國時期把私塾分為義塾、族塾、家塾和自設館。“三味書屋”就是屬於私塾。小時候從語文課本上知道魯迅筆下的“三味書屋”,“三味書屋”就是晚清紹興府城內的著名私塾,魯迅12歲至17歲在此求學。他在作品中,常常提到小時候在三味書屋讀書的情形,“三味書屋”也因此聲名遠播,廣為人知。私塾多為蒙學程度,有的私塾既有像蒲松齡、鄭板橋那樣的文化名人,也有不少粗通文墨的腐儒。

在我國私塾有悠久的歷史,它是舊時的固定教育模式。現在大多數人都認為孔子是第一個有名的私塾大先生,孔子在家鄉山東曲阜開辦私塾,讓當地一些孩童受到了傳統教育,對中國的文化教育起到了巨大貢獻。其實,只要追根溯源,就不難發現,私塾是從更早的塾發展過來的,私塾早在西周時期就有了。據《學記》記載:“古之教者,家有塾、黨有庠、術有序、國有學。”


民國時期私塾先生都教些啥 聽聽九旬老人怎麼說

私塾先生傳授給學生的多是“四書五經”,要求達到會背誦。《往事漫憶》作者桑世合老先生在書中回憶了他的三次上學經歷和私塾老師教學方法。“我村有一個公立小學,是四間堂屋,靠西頭有一間,是老師的辦公室和臥室,三間作為教室。屋西山中間掛著孫中山先生的遺像,遺像兩邊有一副對聯,寫著:革命尚末成功,同志尚需努力。遺像下面是一篇遺囑。1934年我七歲的時候,父親叫我去上學,村西頭那時和我差不多的年齡的小孩都沒有上學,我不願意去,母親就叫我堂姐(與我同歲)陪我一起去,我才勉強去了,堂姐只陪了我一天,從那以後我自己去了。我們那個時候上的小學後來改稱為抗日小學……1937年盧溝橋事變,日本鬼子侵略中國,中日戰爭爆發,我四年制小學沒有畢業,老師就不教了,我就輟學在家。到了1940年,我村又辦了一處私塾學校,老師是本村的馬止庫先生,教的是‘四書五經’,上了一年半,又因杆子會解散了。1942年初陳蠻莊村有有人籌辦私塾學校,並吃住在學校,教師是白寨的白思溫先生。我又入了學,上到公曆11月14日,日本鬼子拉網掃蕩,修碉堡,並在村南修了碉堡,從此我又不能上學了。在這兩年多的私塾裡,我讀完了四書(論語、中庸、大學、孟子)、五經(詩、書、易、禮記、春秋)。私塾教學不分班級,教學生熟背誦,能合上書本會背誦,老師就往下教,也不開講,只教唸書歌。教幾段能背會,往下再教,一本書全背會,就換另一本。”

隨著時代的變遷,後來,很多地方在私塾的基礎上改製為小學。新中國成立後,百廢待興,國家開始廢除私塾制,推行鞏固與發展人民教育事業。1952年9月至1954年,教育部指示包括私塾在內的全國私立中小學,全部由政府接辦,改為公立。到了50年代後期,私塾全部取消,實行義務教育制度。桑河小學就是在解放後建立的,是村子唯一“最高學府”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