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是皇帝,宋徽宗比明英宗差在哪裡?

樓外斜月


從結局看,一個是亡國之君的父親,一個是守成之主。一個只想吃喝玩樂,一個還想做點事。一個有“靖康之恥”,一個有“土木堡之變”,看似半斤八兩,但一個是亡國之恥,一個只是皇帝被俘但國家還在。一個的朝堂腐敗不堪,千瘡百孔;一個還有幾位忠臣和能臣支撐國家正常運轉。


好嗨喲讀歷史


宋徽宗和明英宗相同點是即位時,各自的朝廷都處於中衰到滅亡的時期,同樣面對民族問題,所以還是有可比性,否則將兩個不同朝代的皇帝拿來比較,首先執政時期的環境還是有影響的。

當然最重要的是皇帝自身是否具備帝王素質,覺悟到位沒有,凡是國家亂七八糟,當朝皇帝難辭其咎,其他因素都是其次。

“道君皇帝”宋徽宗較之“少年皇帝”明英宗


㈠ 宋徽宗很明顯屬於覺悟沒到位的皇帝,或許他沒有想到怎麼會去做皇帝。前任宋哲宗是他的哥哥,年紀輕輕便去世,沒有留下繼承人,因此在朝中大臣的商議下,宋徽宗坐上了龍椅。

他不是個想當皇帝的皇子,志不在此,也不懂得怎麼治理國家,喜愛蒐集字畫和古玩,寫得一手好字,“瘦金體”就是他所創。

這樣的覺悟如何當個好皇帝?他即位後,不思治理朝政,盡情追求個人所愛好的事物,而且崇尚道教到極點。為什麼稱他為“道君皇帝”,實屬宋徽宗自封,他編造天神下降的神話,不惜耗費巨資,大興土木興建宮觀。

宋徽宗的人生哲學就是:“太平無事多歡樂”。他的歡樂真還建立在斷送國家的基礎上,所用之人全是迎合他,讓皇帝盡情享樂,而這人轉身就把持朝政了。

比如宰相蔡京,把持朝政多年,權勢熏天,他配合宋徽宗將宋朝本已腐朽的統治集團,推向更黑暗。皇帝專玩,大臣專權,北宋豈有不亡之理?


民族問題

遼、夏、金、是少數民族貴族掌握政權,它們相互之間,以及和北宋之間,有經濟、文化上的交流,也有政治、軍事上的矛盾。

我們看宋徽宗是如何處理的

  1. 遼,是以契丹族為主的政權,北宋初年是宋北方邊境上的威脅,並且曾經兩次大敗宋軍。一零零四年,澶州和議規定遼每年從宋取得銀絹,當時的宋真宗要稱遼的蕭太后為叔母,與遼聖宗以兄弟相稱。

  2. 夏,是以党項族為主的政權,他們是得到唐朝統治者的認可,還接受了賜予的皇室姓氏。所以他們在唐朝姓李,宋朝又姓趙,有誰與宋朝相爭就聯合跟宋對抗,這還成為了一種傳統。

  3. 金,是以女真族為主的政權,長期受到遼的統治壓迫,後來逐漸強大便開始相繼起義,反抗遼的統治。


宋徽宗和大臣看到金對遼的反抗,認為遼已岌岌可危,萌發滅遼的念頭。皇帝怎麼做的呢?宋徽宗派人與金商議共同攻打遼,並說定滅遼後,北宋可得到大片土地,而金可得到原本每年宋朝給遼的銀絹。

金人也就這樣知道宋朝的機密內幕,在滅遼這一年,居然南下攻打宋朝。宋徽宗“引狼入室”卻無對抗的勇氣,時而要打時而求和,毫無主見的軟弱,還罷免主戰派的官員。於是朝廷再無可率兵抵抗之人,宋徽宗卻依然混日子,金兵第二次南下時,攻克東京,北宋亡。


㈡ 明英宗即位時不滿九歲,絕對的“少年皇帝”。所以他喜歡原來在東宮伴讀的宦官王振,並信任且重用,讓王振趁機鑽空子來擴張了自己的勢力,姑且因皇帝年幼可以表示理解。但重用宦官確實給朝廷造成了困惑,王振竊奪權力還陷害異己,總之辜負了明英宗對他的信任。


最大困擾也是民族問題

明英宗正統十四年(公元1449年),北方邊界崛起一支強大的蒙古人部落。號稱瓦刺族,首領叫脫歐,明王朝封為順寧王。等到脫歐的兒子繼承王位,雙方兩邊就不那麼友好了,由於貿易上的爭執,激化了矛盾,戰爭終於爆發了。

瓦刺族部發兵攻打山西大同,明朝軍隊節節敗退,朝廷總部得知本來已經派駙馬都尉井源率兵4萬前去增援。誰知宦官王振想建功來鞏固地位,便竭力鼓動明英宗御駕親征。

這一年,明英宗已經23歲,可依然事事聽王振所言,當即決定要親征,不顧一眾大臣的勸阻。

  • 我以為,說到這裡便是明英宗強過宋徽宗的地方,雖然魯莽可至少有勇氣面敵,並非只想著議和之類的認輸求饒之事。可惜的是明英宗始終相信宦官王振,以至於復位後也想著他,孰不知若不是王振,明英宗怎會讓瓦刺族部擄去,險些送了性命。


果笑


從人生結局來看,北宋宋徽宗趙佶經歷“靖康之恥”被滅國並且被俘,最終死在敵國。而明英宗朱祁鎮也經歷“土木堡之變”被敵國俘虜,所不同的是明英宗並沒有被滅國,大明實力尚在,而且明英宗被敵國釋放,並且在1457年重新上位,再度當皇帝。從結局來看,宋徽宗比明英宗差得多多。

從統治來看,沉迷於繪畫的宋徽宗,重用宦官蔡京,統治極其腐敗,在其統治期間爆發了梁山起義和方臘起義等,最終靖康二年被滅國。而明英宗朱祁鎮初期勵精圖治,後來重用宦官王振,導至土木堡之變被俘,但人家國沒有被滅。經歷“奪門之變”的明英宗初期再度重用支持其上臺的石享等官僚,政治再次腐敗。但是後期誅殺石享等腐敗官僚,起用賢臣李賢等人,再次勵精圖治。再次上位的朱祁鎮釋放了被朱棣囚禁的建庶人,第二,廢除殉葬制度。

縱觀宋徽宗和明英宗的一生,兩人都經歷了被敵國俘虜,所不同的是一個被滅國並且被俘終生,另一個沒有被滅國,並且命好極了,有其弟朱祁玉和于謙的北京保衛戰,擊退瓦刺,使明英宗被釋放,再次當皇帝,而宋徽宗的兒子趙構所建立的南宋,並不支積極支持岳飛抗金接回被俘的兩帝,只好恥辱地過完其下半生,他和英宗的命運差的不是一點半點。




悠悠古今


以我之見,宋徽宗亡國之君,而明英宗不是,他們有相同的經歷,都曾被俘,宋徽宗在靖康年間被金軍俘虜北上東北,明英宗則在土木堡之役被蒙古俘虜,不同之處在於宋徽宗客死他鄉,而明英宗則安全返回了,隨後又重登帝位。

宋徽宗,趙佶,公元1082年~公元1135年,宋朝第八位皇帝,1126年,金兵南下開封與其子宋欽宗被虜北上,客死他鄉

明英宗 ,朱祁鎮,公元1427年~公元1464年,明朝皇帝,前期由誠孝昭皇后與三楊輔政,後寵信宦官王振,發生土木堡之變

下面依次對上述人物進行分析

宋徽宗統治下的北宋已經是個黨爭不斷,農民起義不斷,統治階級早已腐朽不堪,其本人重用蔡京,高球等人主持朝政,搜刮民財,正如元代脫脫所言“宋徽宗諸事兼能,獨不能為君。”

明英宗 本性並不壞,只是過於寵信宦官忠奸不分,導致其在土木堡被俘,也使明朝二十萬精英軍人被殺,之後明朝由進攻走向防守,復位之後,廢除殉葬制度

總結 綜合上述可知,明英宗比宋徽宗強


景粼玖序


【我是浮生若淺,很高興和您一起探討!】

這兩位帝王有過同樣的經歷——都被敵方俘虜過,只不過兩人最終的結局卻是完全不同的。宋徽宗剋死異鄉,明英宗卻在被俘一年後被放了,多年後復辟再次重回皇位。這樣截然不同的結局,究竟二人差別在哪裡?

1、兩人所出的大環境不同。明英宗繼位,傳承了他太爺爺、他爺爺、他爹所創造的“永宣盛世”(永樂盛世與仁宣之治的合稱),明朝正值蒸蒸日上,實力強盛之時;而宋徽宗繼位時,雖然經過他哥宋哲宗強行扭轉了一波局勢,但整體是走下滑路線的,內部矛盾嚴重,起義不斷。

2、瓦剌人雖然俘虜了明英宗,也讓明朝損失了大量精英,但並未傷及明朝根基,因為明代宗登基後,還能組織起漂亮的北京保衛戰,所以明朝的根基力量還是保存的比較好的;再看宋徽宗,他被俘虜時,金人已經是兵臨城下,都城都被攻破了,是傷及了宋朝根基。

3、瓦剌與金實力有差距。金朝當時已經是個頗具規模和勢力的政權,而瓦剌在土木堡之變之前還在嚮明朝朝貢,雖實力有所發展,但與金朝想比遠遠不及。金朝不放送徽欽二宗回去,南宋不會也不敢索要,畢竟之後南宋成為金朝屬國;而瓦剌若是不放歸明英宗,甚至殺了他,則可能招來明朝的強烈反撲。


若淺話史


宋徽宗趙佶與明英宗朱祁鎮雖然是兩個朝代的君主,但是他們有一個共同點,雖然說起來不是太光彩,那就是都被北方的遊牧民族俘虜過,但是不同的是趙佶從此就在金國受盡屈辱的終老,而明英宗則回到了故國,甚至最後又離奇的復辟重新當上了皇帝。


那麼,他們之中到底因為什麼同樣的困境產生這天差地別的區別呢?

首先,雖然兩朝都是以文官政治出名,但是宋朝一直是以士大夫共天下,到徽宗時期文官已經執掌朝中大權一百多年,軍隊毫無戰鬥力可言,而文官又多是貪財怕死之輩,所以縱然有一二名臣如李綱、宗澤之流也得不到重用,徽宗信任的多是奸侫弄權之輩如蔡京、童貫等等。

而明朝後期雖然文官獨大武將不給力,但是勳戚和宦官多少在皇權的支持下能與之交手一番,而且因為宋朝苟且偏安的前車之鑑,明朝沒有人敢提議和等投降主義,也就是說“求和派”在明朝沒有市場,皇帝被俘虜了大不了重新再立一個皇帝,反正不能被瓦剌人威脅。

其次就是皇位的正統性,明朝面對皇帝被俘虜的情況沒有屈從於瓦剌人的勒索,于謙等大臣力排遷都之議,又立監國朱祁鈺為帝,朱祁鈺是朱祁鎮的異母弟,他的皇位是得到了孫太后授權的,雖然孫太后要求朱祁鈺待太子朱見深成年後還政被食言,但是從法統上朱祁鈺繼位是符合程序的。

而南宋的開創者趙構則沒有這方面的優勢,所以他廟號只能叫“高宗”而不能叫“高祖”,如果他在位時迎回徽、欽二帝,則要面對兩位前朝正統皇帝的合法性質疑(巧合的是明英宗第一個年號也叫“正統”),所以終趙構在位一日,他就不會讓徽欽二帝回到宋朝的,偏偏趙構又特別長命,最後硬是熬死了徽、欽二帝,到死也沒讓他們回來。

最後就是各人的人格魅力和當時的綜合情況,宋徽宗雖然是個才子,書畫雙絕,號稱皇帝之中藝術造詣最高者,但是情商未必高,以他的個性在女真人那邊未必能如劉禪般混得好,而且女真人當時雖然建國,但是畢竟還是以野蠻著稱,對於風雅滲入到血液裡的宋徽宗不太感冒。

而明英宗雖然差點將明朝玩亡國了,但是據說為人極有親和力,楞是將也先的弟弟感動得想要投靠大明,最後楞是被也先認為不如將其放回明國添亂,而他的“金刀案”中也顯示了他超高的情商,那些人寧願被構陷至死也不願誣衊朱祁鎮,由此可見朱祁鎮的人格魅力真不錯,所以後來奪門之變時石亨等人會擁戴其“復辟”也不是沒有原因的。


飛凡看歷史


一般來說,廟號的選字並不參照諡法,但是也有褒貶之意。太祖、高祖開國立業,世祖、太宗發揚光大,世宗、高宗等都守成令主的美號,仁宗、宣宗、聖宗、孝宗、成宗、睿宗等皆乃明君賢主,中宗、憲宗都是中興之主。另外,哲宗、興宗等都是有所作為的好皇帝。神宗、英宗功業不足,德宗、寧宗過於懦弱,玄宗、真宗、理宗、道宗等好玄虛,文宗、武宗名褒實貶,穆宗、敬宗功過相當,光宗、熹宗昏庸腐朽,哀宗、思宗只能亡國。

明英宗最讓世人讚譽的一件事就是廢除了殉葬制度,要知道在這之前明皇帝死了,被冊封為貴妃或生過兒子並且兒子被封潘的,可以不殉葬,孃家原有功勳的也可“恩免”。其餘的皆殉葬。殉葬時,先將殉葬的妃嬪帶到一個房間,讓她們吃飯,吃過飯後,將她們引人大堂。大堂之上,放有許多小床,讓這些殉葬的妃嬪分立其上,將頭納入床上的繩釦之中,而後去床,使其吊死,然後送入墓中。朱祁鎮(明英宗,1427年11月29日-1464年2月23日),明朝第六任、第八任皇帝(前後在位22年),明宣宗朱瞻基長子,明代宗朱祁鈺異母兄,明憲宗朱見深之父。 其9歲即位,由誠孝昭皇后與賢臣“三楊”輔政。登基初期,“三楊”處理政務全國欣欣向榮,三楊去世,太后駕崩親政後,明英宗最大的問題就是寵信宦官集團,寵信太監王振,導致宦官專權,發生土木堡之變。後在1457年復位,初期勵精圖治穩定西南疆域,晚年聽信納諫,仁儉愛民,廢除了殉葬制度,所以才有英宗的廟號

至於宋徽宗:元德充美曰徽

然後你也許會有疑問 趙佶這種貨色還能當的起美諡?這是他兒子宋高宗不管不顧給取的,這樣也能證明自己的正統。

趙佶(1082年6月7日-1135年6月4日),號宣和主人,宋朝第八位皇帝,宋神宗第十一子、宋哲宗之弟,先後被封為遂寧王、端王。 1100年,登基為帝。1126年,金國兵臨城下,禪位於太子,次年三月,與欽宗趙桓被虜。1135年,死於五國城。1142年,徽宗棺槨被迎回南宋,葬于都城紹興永祐陵,立廟號為徽宗。

和李後主一樣,宋徽宗同樣是“生於深宮之中,長於婦人之手”。相同的還有,兩個人都是才子皇帝,喜歡詩詞書畫,痴迷藝術但不擅長治國安邦;國家都亡在了自己的手上;最終都成了寄人籬下的亡國奴,都慘死在異國他鄉。“做個詞人真絕代,可憐薄命作君王”。

不同的是,李後主信佛教,而宋徽宗信道教。

趙佶喜歡享受,佛教的苦苦修行,對他沒有誘惑力,他寧願在聲色香味觸法這六塵的世界裡盡情享樂,他寧可信道而不信佛。他最初也曾經想通過節制慾望來成佛,但是,蔡京勸他,那未來太空靈,不如通過縱慾的採陰補陽來得實在,在享盡人間樂事的同時,也可以成仙。

趙佶崇信道教,他把道教放在其他宗教之上,光皇家出錢養活的職業道士就有2萬多人,這些人很體面地出入宮廷,還有個很牛的名字,叫“金門羽客”,還在全國設立“道官”26級。他親自把道教推到“國教”的地位,甚至,自己也接受道士給他的尊號——“教主道君皇帝”。

這個趙佶荒唐到什麼程度?他派人從全國各地精心選擇了一萬多天真少女,作為他採陰補陽的“補品”,蔡京說這些“補品”可以幫他求得長生。趙佶用什麼樣的金屋來藏這些嬌嬌女呢?就藏在從後宮到萬歲山的特殊別苑裡面。

文人皇帝趙佶,一邊欣賞著從全國各地蒐羅來的著名碑帖字畫,一邊看著從全國各地收集到的奇花異石、珍禽怪獸,一邊享用著從各地挑選來的採陰補陽“補品”。他有65個孩子,其中兒子31個,女兒34個。這,恐怕也是他長期採陰補陽的成果吧?

本該“授命於天”、“代天牧民”的趙佶就這麼瞎胡鬧,這種沒有人性的、極度的腐敗豈有不受到報應之理?後來金人把他抓去的同時,也把他的這些個孩子能找到的都抓去了。生了那麼多,最後他得到了什麼?一場空,白忙乎了。

宋徽宗在金兵營中給過去的兩個大臣的信中寫到,“山河,都是為大臣所誤。今日使我父子離散至此,追念痛心,悔恨何及”。他把責任都推到了大臣身上,好像自己沒什麼責任似的。其實,這次金兵南下,就是趙佶自己出主意勾引他們來的。《宋史》中說,如果不是趙佶主動搞小陰謀詭計勾引金人,“金雖強,何釁以伐宋哉?”

宋朝到了趙佶時代,國力日漸衰弱,趙佶詩、詞、書、畫都不錯,可當皇帝不行,不幹正經事。而且任用的盡是一幫拍馬屁的傢伙,比如《水滸傳》裡所寫的太師蔡京,太尉高俅(曾當過蘇東坡的書僮),都實有其人。高俅在《水滸傳》裡是出了名的壞蛋,從小就是個二流子,一點正事不幹,因為“幫了一個生鐵王員外兒子使錢,每日三瓦兩舍,風花雪月,被他父親開封府裡告了一紙文狀,府尹把高俅斷了二十脊杖,送配出界發放,東京城裡人民不許容他在家宿食”。這麼一個小混混,居然當上了重要部門的官員,大宋朝殿帥府的寶座讓他坐了。憑藉什麼?就憑他會踢球,偏偏宋徽宗趙佶也好踢球。

趙佶如此隨意任用官員,豈不讓天下人恥笑?

宋徽宗和那個著名妓女李師師的風流事,全東京城都知道了。有一次,宋徽宗春心蕩漾地來到李師師的臥室,手裡拿著金黃色的新鮮橙子,說是江南進獻的,讓李師師嚐嚐鮮。李師師少不得陪著開心,二人的悄悄話讓躲在床下的周邦彥聽了個不亦樂乎。聽了就聽了吧,文人的毛病就是手癢,有暴露癖,後來竟然把這個尷尬情景寫進《少年遊》詞裡。這《少年遊》的詞是這樣寫的:

並刀如水,吳鹽勝雪,纖指破新橙。錦幄初溫,獸香不斷,相對坐吹笙。

低聲問:向誰行宿?城上已三更,馬滑霜濃,不如休去,直是少人行。

而那個不知深淺的李師師呢,竟然把這首《少年遊》唱給了宋徽宗聽。宋徽宗問誰填的詞,李師師如實說,是周邦彥。

這還了得?自己的隱私被臣子偷聽了。龍威何在?皇帝的面子往哪放?宋徽宗惱羞成怒,回到宮裡就把蔡京叫過來訓斥說,開封府有個監稅官叫周邦彥,聽說他很不稱職,怎麼不見京尹處理呢!蔡京馬上找來京尹,把情況說了。京尹說,周邦彥人不錯的,完成的任務也最好。蔡京說,皇上對他不滿,要處置他,你就照辦吧。最後,給周邦彥安了個“職事廢弛”的罪名,趕出了京城。

上行下效,那個和蔡京爭奪相位的王黼,長得很帥,可就是不幹正事,除了貪汙受賄,就是變態地玩女人。他在臥室內放一張花團錦簇的大床,周圍放著幾十張“衛星”般的小床,他讓家裡養的幾十個姬妾一絲不掛地睡在小床上,然後他挑選受寵的姬妾陪他做愛,一旦寵妾叫床,周圍小床上的裸體姬妾們要一起充當拉拉隊員,吆喝著加油助威,誰叫得聲音大就獎勵誰。

連高官、皇帝都沒有羞恥感了,低級下流,完全不顧及朝廷的體統,在宮廷裡竟然大搞淫亂活動,有的時候,趙佶還參與這樣的集體淫亂,君臣盡歡。有一次宮廷宴會,著名的浪子宰相李邦彥竟然脫光了衣服進行色情表演,趙佶這個皇帝還興高采烈,不巧被皇后撞見,皇后嘆息說:用這樣的人當一國之相,國家還有希望嗎?這話我可不是亂說,也不是什麼“戲說”、野史,這事在《宣和遺事》上記載得清清楚楚。

做皇帝很難,但是明英宗還是想做點事的,但宋徽宗則是實打實的精緻主義者,最好的歸宿其實就是當一個普通的王爺,愛幹嘛幹嘛去,讓他當皇帝委屈了他,也讓中原大地生靈塗炭。

(部分文字屬人民網及網絡資料,侵權請聯繫)


禾風之戀


宋徽宗是宋朝君主,朱祁鎮是明朝皇帝,之所以把他們扯在一起,是因為他們有著類似的經歷吧,那就是都被北方的遊牧民族俘虜過,區別是宋徽宗受盡屈辱,就此客死異鄉,而明英宗卻幸運的回來了,並且奇蹟般的又一次當上了皇帝,可是為什麼會有這麼大的區別呢?

首先,他們所處的環境不同,宋徽宗的時代是北宋末期,那個時候的北宋政權已經腐朽不堪,朝廷內部黨爭不斷,農民起義紛起,所以金人南侵時,根本無力抵抗,結果直接亡了國。反觀,明英宗呢,繼承了他爺爺父親仁宣之治的大好局面,執政初期又有張太后和三楊輔政,政治還是比較清明的,有著一批忠臣能吏,所以即使經歷了土木堡慘敗,有以于謙為首的大臣去力挽狂瀾,也有實力迅速的組織起一支隊伍來進行北京保衛戰。

再來就是金宋的關係與瓦剌和明朝的關係也不同。本來,宋朝和明朝一樣都屬於天朝上邦,是被剛剛興起的邊陲小國尊崇著的著的,可是1125年,金滅遼的時候,宋徽宗偏偏要參與進去,進行所謂的連金滅遼,結果被金國看透北宋已是外強中乾的本質,原來的天朝也不過如此嘛,於是在滅遼以後,直接南下侵宋,一路上勢如破竹,直接打到了東京城下 ,而宋徽宗父子面對強敵入侵,先是舉棋不定,時打時和,等到真正的兵臨城下,又只會一味哀求乞憐,屈辱求和,而繼北宋之後成立的南宋政權又是同樣的軟弱無能,也不能給他們有利的支持,這樣的國家這樣的君主自然得不到金國的絲毫尊重,金國可以肆無忌憚的把他們的尊嚴按在地上摩擦。

而瓦剌與明朝之間的關係是瓦剌本身就是弱的一方,在土木堡之變以前都是向大明朝貢的,雖然土木堡的勝利或許會使瓦剌首領也先有些飄飄然,認為自己已經強大起來,可以向大明提些要求了,可是接下來北京保衛戰的勝利立馬就能讓他清醒過來,而且無論是被俘的朱祁鎮還是他身後的大明政權面對瓦剌時至始至終都是不卑不亢的,這樣的他們自然讓也先不敢小覷,所以朱祁鎮才能雖在敵營卻仍被視若上賓,不被慢待,甚至最後被放回來。


隨豫而安2020


宋徽宗亡國,自己和皇室、大臣受辱,不怨天不委過。明英親被俘,為求生存,甘當明奸,淪落為帶路黨和叫關賊。復辟後大甩鍋,殺于謙樹王振,是最無恥之徒!


安平144796971


土木堡被圍後,明軍潰敗,朱祁走下牛車坐在地上,安靜的等待命運的安排,瓦剌人圍了上來,朱祁鎮平靜的說,爾也先乎,伯顏乎,貼穆爾乎?讓瓦剌士兵不敢上前,急忙派人到後面去請貼穆爾。這種天子氣,比趙佶在金營裡哭哭啼啼的應該要強不少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