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大學生升遷辛酸史:《科長是怎樣煉成的》第1章,布衣神童

我本布衣。  

三尺微命,  

一介書生。  

苟全性命於亂世,  

不求聞達於諸侯…… 

農村大學生升遷辛酸史:《科長是怎樣煉成的》第1章,布衣神童

上個世紀八十年代,我出生在祖國西南邊陲的一個小山村——官莊。據說三百年來村裡無一人走出去當官,祖輩官本位思想根深蒂固,因此才有了官莊這個名字。

這裡地處邊遠、交通閉塞,地廣人疏,民風古樸。我的父母就是其中的一員,祖祖輩輩都把鐮刀和鋤頭當作傳家寶,爺爺是個官迷,我落地那年,他給我起名"官影",並在全村張揚:我的小孫子出生那刻,天降祥瑞,將來定能當上大官。  

出生在普通的農民家庭。當時正值連年自然災害,又時逢我國與前蘇聯交惡,可謂天災人禍,生不逢時。  

我的父母都是本本分分的農民。父親對木工略知一二,是村裡出名的木匠;母親小學3年級畢業,是不折不扣的文盲,可在我的心中她是天底下最淳樸、最善良的人。  

我還有一個弟弟,小我10歲,鄰居差點誤認為是我的小侄子。六口之家六六大順,家庭成員一個不多,一個不少,可謂人生親情完滿無缺。  

童年的記憶遙遠、溫馨、依稀而模糊。除了銘刻於心的父母之愛、手足之情、玩伴之誼外,最讓我得意的便是,考試第一名,從小到大,第一名像是附身符一般,與我形影不離,七大姑八大姨嘮叨:官影是個神童,長大後會是個有名堂的人。至今仍舊曆歷在目,耿耿於心……  

我的父親,把握著我們全家生活的大方向,雖然拮据,但是我們每天都能吃飽;母親縫製布鞋和毛衣,全家基本能穿暖;恩愛的兩公婆,解決了溫飽難題,我和弟弟有了幸福的學習生活,同學羨慕不已。

農村大學生升遷辛酸史:《科長是怎樣煉成的》第1章,布衣神童

聰明,是少年時鄰居大叔大媽誇獎我的主要詞彙,但我並不覺得。從屢背屢忘的"詩經"開始,我更加覺得長輩們的誇獎完全是出於禮節。於是,註定我此生只有和別人拼勤奮了。  

勤奮而並不聰明的我,懵懵懂懂地開始了求學生涯:  

1993年,上小學——一所全縣三流的小學。只知道玩耍的開心,不知道學習的努力。上學時最高興的一件事兒,是同學送給了我一個豔羨已久、又求之不得的玻璃珠。我對這位哥們兒的慷慨真是感激涕零,千恩萬謝,念念不忘,一直珍藏到了小學畢業。  

2001年,上初中——當時全縣倒數第一名的初中。英語成績60多分,一直處於全班前列,這讓我刻骨銘心,這就是城鄉教育資源的不平衡。

農村大學生升遷辛酸史:《科長是怎樣煉成的》第1章,布衣神童

第二年,我加入了共青團,激情澎湃,熱血沸騰,亦不忘潛心暢遊於知識的海洋之下。在同學們的嘲笑聲中,我默默地發奮,發奮……  

2003年,上高中——全校排名第一,我專攻理科,"學會數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父母的囑託時刻激勵著我。默默的發奮終於結出了善果,在無數次殘酷的選拔考試中,我悄然地進步著。從普通班到尖子班,從全學年考試成績排行百名開外,到排名穩定於前十名左右。考大學——這一光輝而神聖的人生目標,指引著我向前、向前……  

2006年,上大學——全省重點大學,昆明理工大學。功夫果然不負有心人,經過高考初試、複試,終以全校第二的高考成績金榜題名,此生頭一次親自體會了一回勤能補拙的古訓。  我的父母為此自豪了好久,常被親戚和左鄰右舍奉為教子有方,我也為能夠給父母和家族帶來自豪而自豪了一整年。我的人生從此翻開了新的一頁! 

農村大學生升遷辛酸史:《科長是怎樣煉成的》第1章,布衣神童

金榜題名,前程初定,我長長地舒了一口氣,如釋重負,一身輕鬆。記得,中學時代最後那個美好的假期,我過得有如老鼠般的快活。  

但歡樂的時光總是太短,大學報到的日期到了。  

八月,正是秋雨綿綿的季節。陰沉的天空,遮不住燦爛的心情,背起行囊,告別父母,我獨自一人踏上了赴學之路。這是我第一次遠離父母和家鄉,想想遙遠的路途,未知的未來,心裡感到一陣陣的緊張,恐懼而又亢奮。  

火車在夜色中疾駛。我的家鄉離昆明市有四百里之遙,坐火車也要十幾個小時。一路的緊張和亢奮令我毫無睏意,看著車上操著南腔北調、走馬燈般不斷走動的乘客,我不時下意識地瞄一眼行李架上的行李,捂緊身上的揹包……   

凌晨時分,火車進站。雨,還在不停地下著,站前廣場上各個高校歡迎大學新生的橫幅在風雨中搖搖蕩蕩,讓人眼花繚亂。   

出了站口,我遠遠地看到"昆明理工大學歡迎新同學"的標語披掛在一臺大客車的風擋玻璃上,接站的學長們在雨中撐著校旗。領頭的是個學生幹部模樣的人,同學們都叫他張部長,後來知道他是校學生會的文藝部長。在大學裡,如此新老接替是歷年來不成文的規矩。

報到、入學、登記、填表,我被分配到學生一宿舍。在學長們的引導下,冒雨走了好遠,幾乎穿過了整個校園,感到路程至少有兩公里多。  

到了宿舍一看,我心裡登時涼了半截。原來,學長們離開的時候東西亂七八糟、牆壁花花綠綠、地面垃圾橫生,一股康師傅牛肉麵的味道撲鼻而來……  

"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此刻,我已別無選擇,只有用高考時倒背如流的名言警句激勵、鞭策自己了。  

我所學的專業是材料科學與工程,一年後因成績前列轉到了水利水電工程,之所以選擇水利水電工程,是因為當時在我的腦海裡三峽大壩太壯觀;水利水電工程是當時全校錄取分數最高的專業之一,全班四十五個同學中,男生41人,分別來自黑龍江、遼寧、貴州、河南、陝西、湖北等十一個省市。女生4人,一個是河南的,一個是陝西的,一個是海南的,還有一個是雲南的,資源可謂奇缺。  

入學後,我靜靜地觀察來自五湖四海的同學;而此時此刻,他們也在悄悄地觀察我。幾次考試下來,發現他們幾乎個個都是學習的高手,我漸漸感到自己在中學時代學習上擁有的優勢已經不再,官影依然是布衣,已不再是神童。  

不安分的我,總有一種出人頭地的衝動。在專業學習上縱向爭鋒難度太大,功夫在詩外,我必須尋求橫向發展,才能在另一個跑道上超越別人,看來,才華只有"橫溢"了。於是,我另闢蹊徑,利用業餘時間,悄悄地開始在金融和書法上潛心修練,終於等到了施展的機會,在全校書法大賽上得了三等獎,名次稍差,所幸打破了零的記錄,拿著獎狀和200塊錢的獎金,我臉頰上浸潤了許久。  

寢室——食堂——宿舍,大學生活日復一日地在三點一線上奔忙。我也難免有幾日的荒唐,列舉其一。  

身為工科學生,卻不務正業地酷愛文學,圖書館是我課餘的文學聖殿和避風塘。工科院校的圖書館以理工科專業書籍為主,文學類圖書本來就數量不多,而且品種不全,很快,在我夜以繼日的博覽群書之下,讓我有興致的圖書書目日漸稀少,床頭上幾無心儀之書可讀了。尤其是一些精華版本的極品,更是絕無僅有,只好求助於諸如師範大學這類文科院校的同學。  

大三的時候,我開始迷戀上了中國歷史史實類圖書。從上古到近現代,不論正傳野史,也不論正面人物還是反面人物,皆一覽無遺。圖書館中此類圖書的書名我都瞭然於胸,幾乎可以倒背如流。這其中,最讓我如痴如醉、神魂顛倒的是歷史書中的曹操。這是我有生以來第一次崇拜偶像。五千年來的第一梟雄,那指點江山的傳奇人生,讓我這個農村孩子仰之彌高,崇拜得五體投地,一時難以自拔。大三那年我滿懷信心的成為了一名黨員,從那刻起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意識伴隨著我,直到很遠很遠的將來。

農村大學生升遷辛酸史:《科長是怎樣煉成的》第1章,布衣神童

十年修得同船渡,百年修得共枕眠。大學同學同窗四年,同吃同住,相濡以沫也是幾十年的緣份了。我性格內向,交友謹慎,四年的大學生涯不求廣交四海,但求得一知己!  

耶律工程,我的上鋪,人品才華絕對一流,二十年的時間證明,確是我一生的知己和知音。

我們同是班級黨支部成員,經常共同組織一些活動,思維默契,私交甚篤。耶律工程沉靜寡言,但出言必踐,細心而大度,堅毅而隨和,善於處理班級乃至年級的急難之事,在同學中極具影響力。他愛好非常廣泛,體育特長,是學校的長跑高手,文學造詣也十分了得,同寢室的同學看到他常常一個人早早地上床,手捧一本艱澀的文學鉅著,在昏黃的床頭燈下研讀到深夜,一晚上都聽不到他出聲。  

耶律工程與我同好,有時也弄些生僻字詞與我切磋一二。大二下半年,一個深秋的夜晚,室外風雨交加,室內燈影重重。在床上刻苦鑽研的耶律工程突然翻過身來問我:"陽春白雪一詞為何意?"  

我常駐學校的圖書館,書讀縱橫,涉獵古今,略知詩詞曲賦,曾經看到過這個詞,於是脫口而出:原指戰國時代楚國的一種較高級的歌曲。比喻高深的不通俗的文學藝術。  

耶律工程看了我良久,從他篤定的眼神之中,我堅信,此時此刻他已決定視我為知音了。  

"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是當下而心安"。正是從那個風雨之夜,我們開始了長達半個世紀、高山流水般的友情。

(待續)

農村大學生升遷辛酸史:《科長是怎樣煉成的》第1章,布衣神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