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古代詩詞的目地和意義何在?

金牛1128


實話實說,我認為學習古詩詞,不能有太多目的,目的性太強,就不會持久。

因為,讀詩詞不可能帶來立竿見影的經濟效益和社會地位的變化,也不可能讓你馬上就顯得文質彬彬、高貴典雅步入上層。

學習古詩詞,更多的要靠興趣,在學習的過程中接受它的薰陶,這樣還可能有一些意想不到的收穫。

而這些意想不到的收穫就是讀古詩的意義

第一個意義:能夠傳承中華文明,延續中國文化。

文化的傳承需要每一個人,是一個人人有責的事情。從《詩經》開始,到唐詩宋詞,再到每一個時期的古詩詞,每一首都是那個時代有影響力的詩人和思想家在抒發和記錄他們的精神世界和物質世界,我們除了可以瞭解那個時代的歷史,還可以瞭解那個時代人們的思想。

我們是一個詩的國度,不學詩,是不可能更好的延續和傳承中國文化的,就更說發揚光大,推陳出新。

第二個意義:能夠修身養性,陶冶情操。

古詩詞本身就很美麗,有時一首詩可以讓我們很多天都無法釋懷,陶醉其中無法自拔。在古詩詞中,我們可以真真實實體會到一大批古代知識分子豐富的感情世界,他們在面臨痛苦、快樂,得意、失意的時候,他們的思想是如何轉變的,是任何一步一步使自己變得強大的。比如,在李白的詩歌裡,我們就可以看到他在得意、失意時自我調節的思想過程:

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

這些古詩詞,能夠給我們許許多多生活智慧和生存哲學,讀者能夠從中提升自己的修養和情操,讓我們看問題看世界更加客觀,人生自古誰都這樣,我們遇到點困難挫折也是正常不過的。

第三個意義:能夠在精神上尋找歸宿,找到詩和遠方。

文化的認同是我們每一個人內心的一種需求,所謂“葉落歸根”,真正說的還不是死了要回歸故土的意思,更多是在思想上的皈依。在外奮鬥的人們,每時每刻,都在思念著我們心中的故鄉,而這個故鄉,有時不是生我養我的地方,甚至也不在現實生活中,它們可能存在在歷史中,在詩詞裡。所以,詩和遠方並列,一起迴歸鄉愁。

第四個意義:讀書還可以提升我們的語言魅力。

所謂“腹有詩書氣自華”,就是詩書可以提升我們的氣質,相由心生,還可以修煉“文質彬彬”的外在形象。讀古詩詞還可以讓我們的語言表述更加有水平。比如看到瀑布,我們當然可以簡簡單單的說:好漂亮的水啊。其實,我們還可以說“飛落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

我們都喜歡聽董卿說話,不只是因為她的音色好聽,更重要的因為她的語言很有文化感染力,聽著就是一種美的享受。

人不是因為美麗而可愛,而是因為可愛而美麗,而人的可愛一定是有滿腹詩書作為底蘊的。

所以,我想說的是,讀古詩詞最好不要有目的,當您真正接觸了,您就會忍不住愛上它的。那時候,目的就是意義,意義就變成目的了。


武哥說文


詩言志,歌詠言,聲依永,律和聲。詩心就是一個人的志向。

蘇軾說過 :“古今之成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為有堅韌不拔之志。”

無志者,天才可歸於庸碌;有志者,壟畝亦可飛鴻鵠。

可見一個人的胸襟和志向是何等的重要。

中華傳統詩詞以優美文雅、形象生動的字詞表達自己的喜怒哀樂,是一種真性情的流露,真摯的情感像汩汩流淌的清泉一樣,滋潤我們的心田。

而一個人的真性情是在歷經世事滄桑、千錘百煉後才砥礪而成。

沒有十年寒窗苦綢繆,哪來一朝成名天下知。

所以我們在詩中更加能體會到的是那些聖賢的詩人自強不息的精神,愛國愛民的情懷,在我們成長的道路上,帶給我們不竭的動力,讓我們有了戰勝各種困難的勇氣。

君子以文會友,以友輔仁。人生自有詩意,詩意美在四季。喜歡中國古代詩詞的朋友們,讓我們一起努力學習吧!


周姬昌


孔子曰:“不學詩,無以言?不學禮,無以立?”

意思是說不學詩,就不懂得怎麼說話;不懂得禮,就不能夠立身。

可見古詩詞在我們日常生活中有多麼重要。

作為中華文明的傳承者,除了會讀會用白話文外,更應該懂一些古詩文來壯大自己,充實自己,全面提高自身素質,陶冶情操,增強自信心。

古詩詞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它不僅內涵豐富、包羅萬象、意境深邃,具有很高的審美價值和很強的藝術感染力,而且語言凝鍊、短小精悍、詞句優美、韻體和諧、易於誦記,名篇佳句燦如星海,美不勝收。

千百年來,這些優秀的古代詩詞合著中華民族的脈搏,時時刻刻撞擊著國人的靈魂,滋養著國人的性情。

所以通過學習古代詩詞,可以獲得古詩文經典的基本薰陶和修養,接受中國傳統美德潛出移化的影響和教育,感受傳統文化的搏大精深,體味傳統文化的人文內涵,傳揚中華民族精神,提高愛國熱情,激發學習和工作鬥志,為振興中華而學點古詩詞吧!


安林001


對中國成年人來說,古詩詞文言文等這些古文比“立體幾何”更有可能有用。事實上“有用”的知識大多是在工作現場學的,我們在學校裡學習各種知識主要不是為了有用,而是為了鍛鍊大腦、養成品格、選拔人才和傳承文化。古文有難度有哲理有美感而且是中國的,完全能起到這些作用。

中國文言文比西方拉丁文的用處大多了。

拉丁文是一種已經死亡了很久的語言,但是美國的一些私立中小學至今仍然在教授。表面上的理由是學習拉丁文能讓人加深理解英文,背後的理由是能起到一個階層符號的作用。有餘力學習一個看似沒用、實則代表精緻精神生活的東西,這很高級。

古人說,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但我知道,對大多數人來說,對古文都是又愛又怕。

所愛的,自然是它承載著歷史的厚重與中文的美感;所怕的,是古籍經典浩如煙海,真是不知要從哪兒讀起。

何況,大多數人讀文言文也實在是很費勁的。所以,很多人的古文家底兒,就止步於高中語文學過的那些篇目了。

作為中國人,這實在是一件太可惜的事。

今天我們來試著解決這一個棘手的問題:為什麼我們今天還要讀古詩詞?

你可能會說,這還不簡單?因為古典詩詞很美啊,對,可是你發現沒有?古典詩詞的美我們越來越難欣賞。至少有兩個原因。

首先,是音韻的變化。很多古詩的讀音和我們今天的普通話已經有很大的不同。比如說,蘇東坡那首著名的《念奴嬌,赤壁懷古》,“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亂石穿空,驚濤拍岸,捲起千堆雪。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傑。”你聽,句子是很美,但是幾乎沒有押韻。我們念起來,跟散文差不多。為啥?因為這首詞用的是入聲字做韻腳的,今天的普通話沒有入聲字,已經讀不出來韻律了。

還記得上大學的時候,我們隔壁班中文系的北方同學,因為北方方言沒有入聲字,所以要痛苦地背誦入聲字表。我們這些南方同學看見了就笑話他們。因為南方方言中,幾乎完整地保存了入聲字的讀音,很多用入聲字押韻古詩詞,用我們家鄉話念起來,詩意就出來了。而北方同學就沒有這個福分。

音韻變化,不僅是押韻的問題。對詩意本身也有影響。比如,王維的那首著名的《觀獵》裡的兩句詩“風勁角弓鳴,將軍獵渭城”。用普通話念下來,你會覺得,哦,就那麼回事。

但在粵語發音中,十個字,四個字是g打頭的舌根音,七個字是ng韻母,這叫舌根濁鼻音。在廣東話中你是不是感受到了那種強勁的風聲和打獵時候拉弓放箭的聲音?但是,一旦回到普通話,這個意境就沒有了哦。

還有一點變化,也讓我們今天欣賞詩詞的能力也在下降。就是古代詩人寫作時候的很多情境,今天已經沒有了。比如,送別詩,這是古詩當中的一大類。圍繞送別這個情境,中國人發展出了一個非常複雜的符號系統。比如,古詩中一提到楊柳的“柳”,通常都和送別有關,因為柳的發音和留下來的“留”近似嘛。

《金陵酒肆留別》 李白

風吹柳花滿店香,吳姬壓酒喚客嘗。

金陵子弟來相送,欲行不行各盡觴。

《淮上與友人別》 鄭谷

揚子江頭楊柳春,楊花愁殺渡江人。

數聲風笛離亭晚,君向瀟湘我向秦。

說了這麼多,回到今天一看,別說柳樹了,就是送別這個場景也快沒有了。19世紀的歐洲文學裡還經常有火車站“月臺送別”的場景,這叫月臺文學,也是因為那是生離死別的地方,情感張力特別大。但是今天呢,坐高鐵連站臺票都不賣了,因為沒有必要了嘛。你上了火車,兩個人還是想念,咱們接著微信裡聊啊。

對於我們這一代人來說,人不再分成眼前的人和離別的人,而是分成通訊錄裡有的人和不認識的人。除了異地戀的戀人和空巢老人,離別這種情感,幾乎都從當代人的辭典裡刪掉了。

由此你一想,這還了得?古詩當中的一大部分,不僅送別詩,連懷遠詩,就是想念遠方的人的詩也沒有情感基礎了啊。什麼“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還有杜甫著名的《月夜》“今夜鄜州月,閨中只獨看。遙憐小兒女,未解憶長安。香霧雲鬟溼,清輝玉臂寒。何時倚虛幌,雙照淚痕幹。”欣賞這些詩歌的情感基礎會不會被抽空呢?

不會的。為啥?因為文學的作用,本身就不是讓我們瞭解那些熟悉的東西,而是讓我們體驗那些不熟悉的東西,這詩詞才能豐富我們的體驗,擴展我們的生命啊。所以這些場景即使消失了,但是它們對應的生命體驗不會消失啊。

什麼叫生命體驗不會消失?我們來舉個例子。著名的送別詩:

《送元二使安西》 王維

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

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這種送別,尤其送別還要擺酒的場景今天是沒有了。但是你讀這首詩,真的是隻有送別嗎?

我在網上看到一位彭運生老師寫的文章,就讀出了言外之意。你看,整首詩關鍵在這個“更”字,勸君更進一杯酒。這分明是這場送別酒,已經喝到最後階段了。其它勸酒的詞,已經說沒了,這才拿出了最後一個理由,你再喝上一杯吧,因為西出陽關無故人啊。

那奇怪了,既然有這個“更”字,前面幾杯酒的勸酒詞是啥呢?用什麼理由勸元二喝的呢?其實就是這首詩的前兩句嘛。

我們還原一下這個詩意:來,我先敬你第一杯,為啥?因為“渭城朝雨浥輕塵”啊,早上剛剛下過雨,空氣多清新啊。來,我再敬你第二杯,為啥?因為“客舍青青柳色新”嘛。此情此景,將來多值得懷念啊。就這麼一直喝到無話可說,不得不分別了,這才奉上最後一杯酒,“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啊。

你體會一下,這種話語的節奏感,前兩句勸酒詞,藏在了寫景的句子裡。然後,更進一杯酒,那種分別的無奈,那種不忍說出口,但是最後又不得不說出口的話,西出陽關無故人,最後還是脫口而出了。整首詩這樣排布,力道才足嘛。

我們今天即使沒有送別這種情景,送別也不擺酒了。但是這種教科書級別的對語言節奏感的把握,你不覺得嗎?人性不變,我們對這種高妙節奏感的感受力就不會下降啊。這就是這首詩我們今天還要讀的原因。

再舉一個例子。也是著名的詩:

《江雪》 柳宗元

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

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

這首詩,根本就不是寫景詩,為啥?因為萬徑人蹤滅了,這個場景是沒有觀察者的。只有“孤舟蓑笠翁”,這是所謂的“造境之詩”,是詩人憑空造出來的一個情境,絕不是寫實的寫景。

所以說啊,如果非要說,場景熟悉,我們才能欣賞得了這首詩。那《江雪》這首詩,古人也欣賞不了啊。因為壓根就沒有人能親眼見過這個情境啊。

那自古至今,那麼多人覺得這首詩好,他們從這首詩裡得到啥呢?我覺得彭運生老師說得好,是一種獨享權,獨自享受美好東西的權力。

千山鳥飛絕,把天上的事物隔絕開來;萬徑人蹤滅,把人間的事物隔絕開來;孤舟,把此地的同類隔絕開來;蓑笠,人在蓑笠之中,這是把外界環境也乾脆隔絕開來。這還不夠,還要加上一場雪,還要有一場寒,把可能的紛擾也隔絕開來。所有這些詞,都是為了隔絕外物的,把這些詞都拿走了,還剩什麼?就剩兩個字了,“獨釣”。對一個老翁,不著急,專注於此刻的目標。

我自己幹活幹到所謂有心流的時候,也就是渾然忘我,完全沉浸在此刻創造的愉悅的時候,最容易蹦到腦子裡的詩就是這首《江雪》。

欣賞這首詩不需要江,也不需要雪,只要我在隔絕外物,獨享美好的時刻,這首詩就是為我寫的。

人性不變,我們心靈中那些柔軟的,容易被觸動的地方就不會變。在十幾個字,幾十個字的篇幅裡,就可以體味吟賞古往今來人類最美好的情感,這是我們中華文化中的人,獨享的福分。


穿插游擊隊


民間奇譚:總有自己的觀點。精於地產,愛好文學,喜歡電影,歡迎關注。

我國古話:學以致用。學習到的東西,是要在實際生活、工作中進行應用的。如果所學無用,那麼這樣的學習也沒有太多價值與意義。具體到學習古代詩詞,問其目的和意義何在?其本質就是學習這些內容,在日常中有哪些應用。本人作為一名古詩詞愛好者,就個人經驗感受,探討如下。

瞭解古代文化,增加內涵

古詩詞是我國傳統文化中濃墨重彩的一部分,是中國古代文學精簡傳神特徵的優秀代表,適當的學習能讓人更充分欣賞到中國古代文化的精華,提升自己內在的文藝素養。比如:“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簡單的十個字將大漠風情描寫的繪聲繪色,彷彿一幅畫面。如果從現代散文中去領略,恐怕也得長篇大論,感受效果也不見得比這句詩歌更好。又比如唐.韓翃的《寒食》:“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御柳斜。日暮漢宮傳蠟燭,輕煙散入五侯家。”此詩不僅詩意盎然,而且較為詳細的描寫了古代寒食節時皇宮“賜火”習俗活動(皇帝賜火百官,表示恩隆)。同時,因為該詩描述大漢天子散火給達官貴人,而作者略有失意之姿(皇帝沒給他分火),隨著該詩的廣為流傳,作者韓翃被唐朝皇帝欽點為官,意思是你自以為懷才不遇,我就給你個機會。這詩背後隱含的文化意味,都是我們學習的地方。

而且拋去其獨有的文學特徵,在裡面還能學到豐富的歷史、人文、民俗、政治等等各領域的知識;這些知識本身就是傳統文化的一種彌補或佐證。例如項羽的《垓下歌》,從很微觀角度敘述了自己兵敗的心情和周邊的環境,可以結合史書描寫,讓我們更立體的想象項羽中了十面埋伏、驚心動魄時刻的情景。再讀一讀劉邦的《大風歌》,兩相應照,豈不是更有感觸?

所以,將古詩詞作為一種內容記載去學習、欣賞,增加文史知識,提升文化素養。

學習古代文學,提升文筆

古詩詞畢竟是傳統且重要的文學體裁,對於愛好文學,喜歡創作的朋友而言,更是必不可少的需要了解的領域。一方面學習遣詞造句,古詩詞文字上的的凝練傳神可以說獨步天下,是任何體裁的文學作品都比擬不了的,精研之後絕對會增加自己的運筆能力;而且其中有許多成語、典故,活學活用,能為文筆增彩不少。這是古詩詞最基本特徵,在此就不舉例了。 其次,古詩詞中有豐富的、大量的修辭手法,能通過極少的文字產生極好的效果,修辭手法的運用必不可少,詩詞精煉易記,熟爛於心之後各種手法也進行了高度強化,放到現在的寫作場景,筆下自然運用。比如“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當中使用的“通感”修辭手法,在現代文中應用的相對較少,若靈活運用更見奇效。我朋友曾做一個詞“歌聲如畫”,就是通感手法,新鮮活潑。“春風又綠江南岸”“紅杏枝頭鬧”等等,均是此種代表。第三,古詩詞中的邏輯運用和洞察力。“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說的就是好的文章本來就蘊含在日常之間,需要有深刻的洞察力去發現,用妙手去成就。而古詩詞是文學創作中邏輯運用和洞察力的典範。杜甫《絕句》“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將時間與空間、動與靜、門與窗巧妙的結合在一起,通過深刻觀察和邏輯運用,醞釀出宏達、自然的景象和高深的哲學意境。這些,在現代文學作品中很難如此集中的體現。

因此,學習古詩詞在文字、修辭、邏輯和洞察力方面,都能給文學愛好者、文學創作者帶來極大的啟發。

嘗試詩歌寫作,藉以遣懷

古詩詞本身就是一種文學體裁,並且多數以抒發情感為主。因此,在現代也可以當做一種抒情遣懷的方式,而且形式簡單卻韻味深遠。如果我們為了抒發一些情感,洋洋千言去寫一篇文章,不僅費心費力,而且還有些矯情。本身一點感觸,何必長篇大論?來寫一首詩,形式高雅,過程高能,還方便流通;可以說是最好的形式之一。因此,本人偶有小心思,也常常賦詩以對。

《晨夕》

小園花開早,臨行復遲遲。

一日不見君,再見君已老。

這是本人花園裡仙人柱開花時所寫的小詩。仙人柱一年一開花,花期僅僅一天,早上看上去非常美豔,晚上花兒就謝了。這種愛花惜花的小感觸,用一首小詩來表達,極富情調。所以,偶爾寫首詩,表達表達心情,調劑調劑生活,活動活動手筆,豈不美哉?

故,學習古詩詞有較豐富的價值和意義,在日常生活中也會有潛移默化的作用;當然,前提是你喜歡中國傳統文化與文學。


民間奇譚


回答之前,不妨先看看關於同一場景大白話和詩各描述成啥樣子:

黃昏時刻的沙漠

你:好壯觀,好美麗,沙子怎麼那麼多

詩: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

當你一個人獨處外地,夜深人靜的時候

你:想家了

詩: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到溼地公園去遊玩,看到看到河流花鳥天空

你:快看那白鳥,看那晚霞,太好看了

詩: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

看出區別了嗎?

所以,說到學習詩詞歌賦的目的和意義呢,每個人有每個人的看法。但是,不在乎出於喜歡、工作需要、提升內涵以及湊熱鬧四點。

但是,學習詩的語言,不僅能讓你更深入惡理解語言的魅力,還能讓你逼格提升一大截,特別是在現在社會。

白話文有白話文的好處,但永遠不會具備詩詞歌賦所帶來的給人無限遐想的魅力。

當然平時生活中的對話,絕對是白話,即使是古人,也不會都是說古詩的。

這是我的答案。


大額頭者


中華文化上下五千年的歷史,能夠經久不衰,代代相傳下來,不只是言傳身教,很多是靠的書籍的詩詞歌賦,這裡包含了親情,愛情,友情,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蘊含了無數古人的智慧。

“略地攻城志已酬,陳辭欲伴赤松遊,時人苦把功名戀,只怕功名不到頭”這首詩可以提醒你,當你無限放大你的慾望去追求功名時,不妨停下來,換個角度去看這個世界,以淡然處之,可能會得到更多。

“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當詩人一年後故地重遊,只剩下了在風中綻放的梅花,但斯人已逝。要珍惜生命中出現的所有人,無論你恨的人還是愛的人,他們不會陪你一輩子,卻能教會你很多道理。

“萬里歸來年愈少,微笑,笑時猶帶嶺梅香,試問嶺南應不好,卻道,此心安處是吾鄉。”我們一生中會走過無數的地方,有的人走走停停,最後停在一處,安家落戶。有的人行色匆匆,一生沒落下心安 。我們尋一人,擇一城,只要心安,那便是故鄉,那便是你愛的地方。

古詩詞教會了我太多太多,我想,不管我以後在哪裡,幹什麼,我都不會放下對古詩詞熱愛的心。詩詞讓我奮進前行,讓我心懷坦蕩!


寧視天空


我們不斷地要求學習古代詩詞,和學習古代詩詞的目的和意義在哪裡呢?我將從下面幾個方面來表達一下我自己的觀點。

弘揚傳統文化

首先,我們不斷的學習詩詞,不斷的積累,是一個不斷弘揚我們傳統文化,學習傳統文化的過程。看來我們瞭解了我們歷史上很多優秀的文化,而且從這些古詩詞中也可以找到一些歷史上人的經歷,或者是官職等各種各樣的信息。而學習古詩集是將這種古詩的美傳遞下來,也是將這些信息傳遞下來。它對於增強我們國家的文化軟實力有很大的作用。


提升我們自己

所謂腹有詩書氣自華,學習古詩也是讓我們積累知識的過程,提高我們文學素養的過程,看我們瞭解了古代許多文人墨客的歷史,他們的抱負胸襟,讓我們瞭解歷史上各種各樣的事件,他會讓我們的大腦更加的充實,讓我們進步。讓我們變得與眾不同。

感受詩歌美

我們之所以不斷的學習古詩,除了會提升自己對民族和社會有用處之外,還是因為詩歌有他的美所在。詩歌短小精煉,將很多話才能表達的意思,用幾個字就表達的明明白白。每個字都十分的重要,這種美是其他民族所展現不來的。我們學習詩歌也是為了感受這種古代的美。


是我自己對於你這個問題的理解,如果對你有用的話,幫忙點個贊吧


沐天大大


我認為古代詩詞是先人留下的文化瑰寶。

詩詞讀起來很有畫面感,“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李白的這句詩耳熟能詳,讀起來彷彿瀑布就在眼前。跟著詩詞,我們也能一覽祖國的大好河山。

詩詞裡有大量對各種風土民情得描寫,“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杜牧的這句詩很容易就讓我們聯想到古人是如何過清明節的。跟著詩詞,我們很容易穿越回去,看看古時的人們是如何生活的。

詩詞裡還有大量有志之士留下的風骨與氣節,“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的這句詩被多少人傳唱,我們民族的性格就藏在這些詩裡。跟著詩詞,我們不容易迷路。

學習詩詞,是我們對文化的傳承,透過詩詞,我們能看見自己,看見古人,看見更廣闊的天地。





太白說說


看到題主這個問題,我很想用近期寫的一篇散文來回答一下。


讀書之樂樂何如


陶淵明《榮木》有云:“四十無聞,斯不足畏。脂我名車,策我名驥。千里雖遙,孰敢不至”。寫這首詩的時候,陶淵明正值四十歲,是他感念老之將至而作。我今年也跨入了四十歲的門檻,也常常“夜闌人不靜,歷歷風塵過”。


自小生於遼寧,長在鐵嶺,二十歲南去大連求學。四年理工訓練,始終未曾磨損對文學上的喜愛。後入職場沉浮,先從老牌國企到新銳民營,再到改制軍工,再到政府機關而又商場百貨,當真是五行輾轉,八作縱橫,雖未汲汲於富貴,也常慼慼於貧賤。但是始終陪伴我的還是唐詩宋詞,是餘傑、奧威爾、王小波、昆德拉,馬爾克斯、村上春樹……是這些從未謀面的師友良朋,在一次次的生活波折,人生變化之際,給了我戰勝困難的力量。


狂歌痛飲時吟唱李白,稼軒的雄奇篇章,山水流連處默誦淵明,王維的田園美文,而那些寫小說的朋友則給了我一個又一個詩意的,魔幻的世界。彷彿活了幾個輪迴似的,冷眼看這世界,微笑。


機緣巧合之下,現今來到銀岡書院謀得一職,年有四季,時刻賞玩:


銀岡春歸之際讓人慨嘆“嫩黃花照眼,綠柳絲拂衣。桃李開無言,灼華下成蹊。代有英才出,報與郝公知。”;種花銀園心喜於“東風吹雨細如塵,紅錦地衣香四聞。曲徑幽院添春色,忙煞銀園看花人。”銀杏金黃後醉心於“幽巷古柳書聲琅,碧池翠葉菡萏香。青瓦藍天秋思長。”的幽靜澄澈。深秋風急葉落則是“古院風初起,池塘葉正飛。所嗟人非魚,壕梁寂寂歸。”的喟嘆悲涼。冬季玉塵飛舞,素裹銀岡時“亭臺樓閣白世界,玉樹瓊蘿雪乾坤。篤志詩書思絕域,忘情經論利纖塵。”的白茫茫一片好乾淨。除雪時“揮帚瓊屑起,舞鍁玉山堆。汗出精神長,談笑陋室歸。”的雪中情趣。


可以說“一朝到得源頭地,豈肯操舟復出遊。”讀書修志,詩酒華年,一壑自專,萬事皆灰。何其快哉!陋室晨讀,於詩詞中漫遊,邂逅美麗,很多微妙優美的情愫,便蝴蝶般凝注於筆端。“到處皆詩景,隨時有物華”。空山靈雨,明月清泉,小橋流水人家……風景中所湧起的一些幽微感覺,神秘而又靈動,彷彿一閃即逝而又永留心中。清美秀麗或雄渾壯闊,陽春白雪或市井煙火,一語道不盡意境空靈,回味無窮。所謂一支健筆,三寸柔腸,沉醉古籍,流連書香,樂而忘返,一夢千年。


遙想郝雪海當年:“與諸君子修程居正之學,橫渠砭愚之功,長歌午夜,敲句曉天:”濟世才華,稀世絕筆,為同時代文士所折服,為後世留下了寶貴的文化財富。三百年而後,銀岡後學緣會銀岡,敢不潛心向學,樂讀書而繼先賢之志。正如翁森詩云:“山光照檻水繞廊,舞雩歸詠春風香。好鳥枝頭亦朋友,落花水面皆文章。蹉跎莫遣韶光老,人生唯有讀書好。讀書之樂樂何如,綠滿窗前草不除。”


樂哉讀書,讀書樂哉。


讀書是一件快樂的事情,古詩詞又是傳統文化中璀璨的明珠。學習古詩詞既是對傳統文化的傳承,也是提升個人修養,審美的極佳方法。


不知散文君還喜歡否,不知幾句小詩君還喜歡否,不知我的回答君還喜歡否?我歌唱過,就當你聽到了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