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周瑜在《三國演義》和《三國志》中會如此的截然相反呢?

很多人都看過三國演義卻沒看過三國志,看過三國演義的人會認為周瑜足智多謀,氣量狹小,但是在真實的歷史上卻不是這樣的,在三國志上就有說明,周瑜氣量懷闊,並非所謂的小人。

為什麼周瑜在《三國演義》和《三國志》中會如此的截然相反呢?

《三國志》這本書和《三國演義》還是有很大明智上的區別,《三國志》是一部紀傳體國別史,比較接近歷史的這麼一本書,《三國演義》就不同了,它是一本總承過往野史、戲曲、地方世代說法、說部話本等故事相結合一本書。大家千萬別搞混了。

為什麼周瑜在《三國演義》和《三國志》中會如此的截然相反呢?

為什麼周瑜在《三國演義》和《三國志》中會如此的截然相反呢?

為什麼周瑜在《三國演義》和《三國志》中會如此的截然相反呢?

至於說為什麼周瑜的形象會在《三國演義》和《三國志》中如此的截然相反呢?,原因也很簡單。除了兩本書的不同外,在三國志中的轉折點也出現了不同的問題,在東晉時期,當時的東晉統治者為了維護統治地位,開始在正統論上做文章,他們巧妙的選擇了同樣割據一方的蜀漢來進行作為正統,就把周瑜認定為“小人”。

為什麼周瑜在《三國演義》和《三國志》中會如此的截然相反呢?

特別是在在帝制時代,誰是“正統"是天下頭等大事。所以我們看,在此後數百年,蜀魏正統之爭紛紛揚揚,蜀漢逐漸在人們心目成成為正統的地位。先是在唐朝,杜甫在詩中對蜀漢的諸葛亮極為推崇,到了杜牧,已經在詩中開始對周瑜開始調侃了:“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

為什麼周瑜在《三國演義》和《三國志》中會如此的截然相反呢?

後來到了宋代,在外族入侵的壓力之下,“正統說”顯得更加重要,朱熹的理學逐漸成為主流思想,帝蜀寇魏、尊劉貶曹抑孫漸成定局。之後經歷元朝亂世,到了小說家羅貫中筆下,一代男神周瑜,終於成了一個氣量狹小,忌賢妒能的小人。

為什麼周瑜在《三國演義》和《三國志》中會如此的截然相反呢?

從這個方向看來,周瑜卻時是在我們心中有了大大的改觀,但是也不能否認的是周瑜在帶兵打仗和他的軍事能力已經相睥睨諸葛亮的境界了,這個我們可以通過在《三國演義》中看到這個情景。現代常用“瑜亮情結”或“一時瑜亮”來形容兩位傑出人物互相較量的情形。

為什麼周瑜在《三國演義》和《三國志》中會如此的截然相反呢?

周瑜一生征戰,有強烈的進取精神和橫行天下的報負。他心胸開闊,以德服人,跟後世小說家虛構的那位截然不同。

為什麼周瑜在《三國演義》和《三國志》中會如此的截然相反呢?

諸葛亮在為周瑜哭喪時說的“從此天下,知音何方?”一句,也被後人視為英雄人物惺惺相惜的經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