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期間不能出門,也能看“山水”,品風雅


中國山水畫較之西方風景畫,起碼早了1000餘年。它所呈現的圖義,實際上是一部中國思想史。早在7000多年以前,先古的覺醒便以圖案方式紀錄下來。新石器的河姆渡文化,已用線刻表達著觀念性文化的內涵,定居的農耕文明起源,不僅讓人認知了工具美,亦讓人於器之上認知了形上美。藝術不但是一種征服自然的想象,還是一種征服自然想象的象徵。先古與自然一開始便用藝術的方式對活,邏輯的發現與藝術的鑑賞推演著人們的雙眼,讓一個天人合一的中國圖式由混沌而至清晰。


中國繪畫從古以來逐漸形成山水、花鳥、人物三種表現形式,有自己獨特的要求和審美追求。


近年書畫市場經過了“億元時代”後進入了飽和期,讓所有行內人叫苦不迭,但是山水畫的勢頭在這非常時期卻是隻增不減!


疫情期間不能出門,也能看“山水”,品風雅

劉斯奮《山水》

中國的山水畫裡,是“高士”們對於自我同樣有著精神追求和修煉。


就像“宗教畫”傳達著對“神”與“神性”的理解與熱愛一樣,歷代的山水畫也有著精神修煉的含意?


疫情期間不能出門,也能看“山水”,品風雅

張彥《山高水長》

古人在追求一種全新的精神體驗。這種體驗能夠使他們通過對內在世界的瞭解,而達到超越——超越物質世界、超越自我、和超越“神”。


使人們的精神迴歸到生命本身的自滿自足。在古代的士人之間樹立起了“雅”“俗”的標準,他們給這類“迴歸”之人的名稱是“真人”或者“高士”。


疫情期間不能出門,也能看“山水”,品風雅

莫各伯《凌霄開曉霧》

從晚唐到宋、元、明、清,王朝時代的“士人”以對“心性”的理解為基礎,發揮了儒道釋三家各自的理論,併發明出具體的精神修煉的方法。這些方法都是當時的“顯學”,併成為一種“時尚”。


疫情期間不能出門,也能看“山水”,品風雅

謝爭傑《無塵》

山水畫是“心性”這門學問裡的一個分支。“心性”的精神修煉法在當時被稱為“道”,它指導著人們去認識自己的內心。而山水畫是被視為“畫道”。


疫情期間不能出門,也能看“山水”,品風雅

莊曉俊《同塵》

“心性”的精神修煉是山水畫產生的原因,也是它在中國這片土地上生長、綿延了一千三百多年的內在動力。古人畫的並不是肉眼看到的山水。則是通過對山水的描繪,來表達自己心中的修煉境界。


疫情期間不能出門,也能看“山水”,品風雅

王立華《朝暉》

這套精神修煉法的標準與追求就是山水畫的標準了。這套精神修煉法的追求,也是山水畫的追求。


在山水畫、書道、琴道、茶道、古典詩詞等中國的藝術品裡,他們強調“靜淡遠”的氣息。這些藝術品傳達的不再是門技術,而是精神修煉的水平。


對人類精神實相的描述,是畫山水畫的真正原因。


疫情期間不能出門,也能看“山水”,品風雅

方楚喬《清溪疊嶂》

溯本還源就會發現,令歷代士大夫們如痴如醉的,並不是一張張山水的畫面,而是那畫外的對“心性”的理解與追求。


疫情期間不能出門,也能看“山水”,品風雅

王立華《清流》

古代山水畫的“意境”是人類精神之自滿自足的代表。畫面上“沖和”的氣息,正是那精神之本來的氣息。行雲流水般的走筆和落墨,代表著“心念”的無住與生滅。


那麼,山水畫的山,水,人、房屋背後的寓意是什麼呢?


“山”寓意著“心體”的如如不動。“水”寓意著“念頭”之流淌與起伏。“樹”暗示著“山”與“水”的生生不息的關係。“人”則指的是那尋找精神之“本來面目”的修道之人。“雲霧”代表著這層關聯在求道人的心中或明或暗的顯現。


疫情期間不能出門,也能看“山水”,品風雅

蘇起龍《風正一帆》

“房屋”的出現表示修行人在求道的途中出現的境界及達到的果位,以及那最終極的回“家(心齋)”。“道路”則是那所求之“道”的同意同音。遠處山中的“瀑布”召喚和標誌著“識本還源”。“橋”的意味是由“此岸”到達“彼岸”。“船”的一層含義是“渡”,另一層含義則是“逍遙”:修行人又重返人間。“廟宇”則代表著那認識人類精神之本來的方法。


疫情期間不能出門,也能看“山水”,品風雅

王立華《暖陽》

意蘊美是一種內在美,是一種內在的精神表現,是人的心境、胸次空靈、虛靜、真誠心靈的主觀抒發,中國山水畫在形式和意蘊上,更多流露出畫家自己的主觀感受,是物質萬象的精神外延,即神思漫遊。


山水畫裡的清新、秀美、寧靜,恰恰是為人的精神層面創造的綠洲。畫面上的清清的流水、青綠的著色,無不給人帶來極大的精神享受。和現實的真實相對照似乎是理想的,不是現實的,但是這種理想正是現實的真正需要,而不是現實的再現,是現實折射出的理想境界。


中國畫就是讓人靜下來的藝術,它不表現戰爭,不表現血腥,不表現暴躁,也極少表現焦慮。它追求至靜至遠,調和天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