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談不言“李營丘” 說盡“山水”是枉然

宋初有所謂“三家山水”,這三家是山東營丘人李成、陝西長安人關仝和陝西華原人范寬。從畫面碑側有款題:“王曉人物,李成樹石。”可以看出,《讀碑窠石圖》是李成與人物畫家王曉的合作,畫家在寒林平野中描寫了幾株歷盡滄桑的老樹和一座古碑。此圖置境幽悽,氣象蕭瑟,古樹枝椏奇勁參差,背景空無一物,杳冥深遠,寓無限悲涼於其中。另外,此畫畫樹石時先勾後染,清淡明潤,饒有韻致。從這件作品中不難看出,李成藝術的“氣象蕭疏,煙林清曠”無不與他企圖展示其敏感而豐富的內心世界緊密相關。

李成(919-967),五代宋初畫家。字鹹熙。原籍長安(今陝西西安),先世系唐宗室,祖父於五代時避亂遷家營丘(今山東青州),故又稱李營丘。擅畫山水,師承荊浩、關仝,後師造化,自成一家。多畫郊野平遠曠闊之景。平遠寒林,畫法簡練,氣象蕭疏,好用淡墨,有“惜墨如金”之稱;畫山石如捲動的雲,後人稱為“捲雲皴”;畫寒林創“蟹爪”法。對北宋的山水畫的發展有重大影響,北宋時期被譽為“古今第一”。存世作品有《讀碑窠石圖》《寒林平野圖》《晴巒蕭寺圖》《茂林遠岫圖》等。

開談不言“李營丘” 說盡“山水”是枉然

李成 《讀碑窠石圖》 絹本水墨 縱126.3釐米 橫104.9釐米 日本大阪市立美術館藏

開談不言“李營丘” 說盡“山水”是枉然

開談不言“李營丘” 說盡“山水”是枉然

開談不言“李營丘” 說盡“山水”是枉然

開談不言“李營丘” 說盡“山水”是枉然

開談不言“李營丘” 說盡“山水”是枉然

開談不言“李營丘” 說盡“山水”是枉然

開談不言“李營丘” 說盡“山水”是枉然

開談不言“李營丘” 說盡“山水”是枉然

開談不言“李營丘” 說盡“山水”是枉然

開談不言“李營丘” 說盡“山水”是枉然

開談不言“李營丘” 說盡“山水”是枉然

開談不言“李營丘” 說盡“山水”是枉然

開談不言“李營丘” 說盡“山水”是枉然

《讀碑窠石圖》局部圖

李成即使不說“偉大的”,至少也是“傑出的”山水畫畫家。可惜終生“鬱郁不得志”,在他鄉異地“醉死於客舍”。他其實主要生活在唐末五代後期,公元960年宋朝建立後不久就病故了,但因其對北宋畫壇的巨大影響,習慣上將其列為北宋畫家。李成品性磊落,絕不趨炎附勢。無論是皇親國戚,還是達官貴人,前來求畫,一概置之不理。當時凡是作山水畫,或者談論山水畫的人,必定把李成列為“古今第一”。

籍貫濰坊的唐朝皇族嫡系子孫

可能由於李成的級別不夠,舊《五代史》、新《五代史》、《宋史》上,都沒有他的傳記。幸虧他還有個夠級別的兒子,使後人能在《宋史》的《李覺傳》中,可以理清李成家族的來歷和他的生平事蹟。

李成家族,是唐朝李世民皇族的嫡系子孫。往上數,李成的祖父李鼎,曾任國子祭酒,相當於教育部長兼太學校長。還擔任過蘇州刺史,相當於市長兼軍分區司令。唐末天下大亂,北方有五代、南方有十國,李鼎“避亂,徙家青州益都”,也就是現在的濰坊市青州。

李成的父親李瑜,曾任青州推官,分管公檢法工作,表現也不錯。

李成的兒子李覺,進士出身,曾任建州通判(副市長,建州在今福建省)、泗州知州(市長,泗州在今江蘇省)、國子博士、水部員外郎(副司長)等。

有人斷定李成是“淄博市臨淄區人”,依據的僅僅是《宣和畫譜》中的話:“其先唐之宗室,五季艱難之際,流寓於四方,避地北海,遂為營丘人。”李成究竟是哪裡人?《宋史》明確記載,李成祖籍長安(今陝西西安),祖父李鼎“唐末避亂,徙家青州益都”。

“先”即祖先(李成祖父李鼎)。“五季”指唐末五代時期。“北海”指青州北海郡。唐朝的北海郡,駐地在今濰坊市青州,下轄益都、臨淄、壽光、臨朐、北海等10餘縣。李鼎“徙家青州益都”,是搬到了當時既是北海郡駐地、又是益都縣駐地的今濰坊市青州,而非當時北海郡下轄的“淄博市臨淄區”。

至於《宣和畫譜》說李成“遂為營丘人”,簡單地說是因為:姜太公在營丘(今濰坊市昌樂縣營丘)建立齊國後,傳到第五代,將國都搬遷到了現在的臨淄區。古人有“地名隨人走”的習慣,因此臨淄有時也被稱為“營丘”。

因為姜太公建立齊國的“營丘”名聲太大,先後被稱為“營丘”的昌樂、臨淄又長期屬於青州,所以歷代文人雅士經常以“營丘”代指青州。《宣和畫譜》說李成“遂為營丘人”,畫史上稱李成“李營丘”,就是這種習慣性的尊稱,就像把在北海(濰坊)做過官的李邕(江蘇揚州人)、孔融(山東曲阜人),尊稱為“李北海”、“孔北海”一樣。

一生鬱郁不得志

李成是有能力的,本來也有機會在仕途上施展一番。後周樞密使(相當於國防部長,跟宰相地位相等)王樸,是他的朋友,準備將他推薦給後周朝廷,但報告還沒遞上去,王樸就去世了。轉過年來,後周被宋王朝取代,一朝天子一朝臣,李成沒戲了,因此“鬱郁不得志”,遂縱情於詩酒。

宋太祖乾德(963-968)年間,衛融以司農卿的身份,擔任陳州知州,派人來請李成前去。李成很高興,“挈族而往”,領著全家老少從青州,前往陳州(今河南周口市淮陽縣)。

不知衛融一時沒來得及安排,還是安排得不合適,患有嚴重酒精依賴症的李成,“日以酣飲為事”,終日喝得酩酊大醉,最終“醉死於客舍”,大概是在賓館房間裡,心肌梗塞去世了,年僅49歲。

品性磊落不趨炎附勢

很多史料都記載,李成品性磊落,絕不趨炎附勢。《聖朝名畫評》和《宣和畫譜》,都記載:

當時有個權貴孫四皓,也是很有名氣的書法家,很想收藏李成的畫,就派人送信給李成,說最近幾天抽時間過來吧,我想見你。

李成閱信後非常不爽,“我李成乃是一介書生,雖然酷愛藝術、喜歡作畫,但那只是我自己的興趣愛好。他孫四皓這種作為,是讓我投靠那些附庸風雅、根本不懂藝術的皇親國戚,整天憋在深宅大院裡給他們作畫,就像那些平庸的畫匠一樣陪著達官貴人玩。啊呸,瞧不起誰啊!”

孫四皓被拒絕後,千方百計,暗中以重金賄賂李成的同鄉、朋友,以及在京的一些官員,讓他們一定要弄到李成的畫。沒過多久,果然弄得幾幅。

後來李成到京城考中進士的時候,孫四皓又“卑辭、厚禮,復招之”,寫了一封很謙虛的信,帶著厚禮去見李成,請他千萬給個面子。

李成推辭不掉,不得已到了孫四皓家。一進門,卻驚訝地發現自己的畫就掛在客廳中,不禁“作色振衣而去”,勃然大怒,一甩袖子走了。

“其後,王公貴戚,皆馳書、致幣,懇請者不絕於道”,前來求畫的人絡繹不絕。無論是皇親國戚,還是達官貴人,李成“漫不省也”,一概置之不理。但是與市民百姓,李成卻是另一番樣子。《東京夢華錄》記載,當時京城相國寺東邊,“巷口宋家生藥鋪,鋪中兩壁,皆李成所畫山水”。

159幅作品收錄進《宣和畫譜》

杜甫說李白“文章憎命達”,文才出眾的人總是薄命遭忌、命途多舛,可謂“悵望千秋一灑淚”。因為“才命不偶”,李成生不逢時,命運與才華作祟,雖然也考上了進士,但仕途不順,官場上難於發展,只好“放意於詩、酒之間,又寓興於畫”,賦詩、飲酒、作畫,自娛自樂打發時光。

《宋史》評價李成:“畫山水尤工,人多傳秘其跡。”能被稱為“工於”已經很難得,而李成是“尤工”,尤其擅長山水畫,他被宮廷收藏並收錄進《宣和畫譜》的就有159幅。

《宣和畫譜》評價李成:“所畫山林、藪澤、平遠、險易、縈帶、曲折、飛流、危棧、斷橋、絕澗、水石、風雨、晦明、煙雲、雪霧之狀,一皆吐其胸中而寫之筆下。如孟郊之鳴於詩,張顛之狂於草,無適而非此也……”

李成所畫的所有題材,都是袖手於前、疾書於後,發自肺腑而不是無病呻吟,就像唐朝孟郊的詩、張旭的狂草書法。

當時凡是作山水畫,或者談論山水畫的人,必定把李成列為“古今第一”。甚至那些最喜歡說三道四、吹毛求疵的人,也都無不對他表示賓服,不敢直呼其名,而尊稱為“李營丘”。這正是:開談不言“李營丘”,說盡“山水”是枉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