蜱、鼠、蝇、蚊是如何传播非洲猪瘟的?复养猪场必看

蜱、鼠、蝇、蚊是如何传播非洲猪瘟的?复养猪场必看

猪场生物安全措施中必须重视有害生物媒介防控

翁亚彪1 林瑞庆1 刘根龙2

1,华南农业大学兽医学院;2,江苏功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非洲猪瘟(AfricanSwine Fever, ASF)是由非洲猪瘟病毒(African Swine Fever Virus, ASFV)引起的一种临床上以高热,皮肤充血,淋巴结、脾脏、肾脏等内脏器官出血,病程短,病死率高达100%等为主要特征的非人兽共患的烈性传染性疾病。ASFV可感染家猪、野猪和软蜱,是唯一一种以节肢动物为生物媒介的DNA病毒,由于该病毒对养猪行业危害甚大,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将其列为必须报告的动物疫病,我国将其列为一类动物疫病。自2018年8月我国首次在沈阳发现非洲猪瘟(ASF)疫情以来,该病迅速蔓延,截止2019年4月19日农业农村部对海南省万宁市和儋州市疫情的发布,该病已先后在我国内地31省(区)市都发生疫情,因此,进一步研究其主要传播方式及传播媒介,对于防控非洲猪瘟刻不容缓。在当前非洲猪瘟疫情肆虐的形势下,养猪场除了做好消毒、隔离以及相关工作之外,还应该重视“蜱、鼠、蝇、蚊”等有害生物媒介的防制。

1 猪场有害生物参与非洲猪瘟传播的机理

1.1 软蜱的生物学传播

根据近年流行病学调查及实验室感染研究结果,证明能作为ASF媒介的蜱为软蜱科中的钝缘蜱属(Ornithodors)。软蜱是大型巢居式吸血寄生虫,寄生于多种宿主动物身上,通常在洞穴或有保护的宿主动物栖息地中出现。软蜱吸血时间很短,多持续数十分钟,其吸血行为仅发生在晚上动物休息时,饱血后即可从宿主身上脱落 。钝缘蜱对干燥和高温环境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具有在宿主身上多次吸血,多次产卵和超强的耐饥饿等特点,使其一般存活时间可长达5~10年,在适宜条件下其存活时间可长达15年。一旦钝缘蜱感染ASFV,很容易使该地区形成自然疫源地。

国外发生非洲猪瘟的大部分地区都已发现作为生物学媒介的软蜱分布,国内学者根据软蜱的生物学特性和收集的软蜱世界范围内的分布资料,采用Climex软件地点比较模型分析得出,软蜱在我国云南、贵州、四川北部、重庆、陕西南部、湖南、湖北、江西东北部、安徽、河南、浙江、江苏、山东、河北南部等地适生性很高。软蜱传播ASFV的方式主要有两种,即生物学传播和机械性传播,其中生物学传播分为经期传播、经卵传播和交配传播,

ASFV可在钝缘蜱体内复制并存在几个月到几年,感染蜱再叮咬猪时就会传播该病毒。钝缘蜱是ASF病毒在疫源地传播、长期保存甚至发生变异的关键因素,也是ASF在很多地区和国家久控不绝的重要原因。2019年11月3日在南京举行的中国兽医协会非洲猪瘟防控高峰论坛里,西班牙养猪协会会长Miguel Angle Higuera表示,根据西班牙的经验,没有作为生物媒介软蜱存在的猪场发生非洲猪瘟疫情,复养只需45天,而有软蜱存在的猪场,则需间隔6年才能复养。

1.2 其他有害生物的机械性传播

1.2.1 鼠类对非洲猪瘟的传播

在猪养殖基地中,常见虫害如鼠、蝇等其他虫害,也是ASFV的潜在机械性传播媒介,需要给予足够的重视。老鼠繁殖力强,一年可繁殖几代,每次产仔10只左右,适应性强,分布广,种类多,善于攀爬、游泳和打洞。经常出没于猪舍内外下水道、生活区饭堂、杂物堆、垃圾堆等处。老鼠直接盗食粮食、饲料,啃咬养猪场设施设备等造成猪场损失,同时在日常活动中常常携带多种微生物和寄生虫,可传播多种动物疾病。在ASFV传播方面,感染动物的排泄物、分泌物被认为具有传染性,参与疾病的传播,经证实,至少30天内可通过受污染的饲料产品间接传播ASFV,此外,口服污染液体比摄入污染固体饲料更容易导致感染,因此,

老鼠在猪场的活跃活动,让其可成为ASFV的重要机械性传播媒介。

1.2.2蝇类对非洲猪瘟的传播

Olesen等研究表明,猪可以在摄入含有病毒血液的蝇(厩螫蝇,双翅目蝇科)之后感染ASFV。此外,ASFV可以通过这些蝇的叮咬机械地进行传播且在口服这些喂养的吸血蝇之后也可发生感染。因此,将ASFV引入高度生物安全农场的一种可能途径为通过蝇传播。在中国广袤的南北地区上,广泛分布着数量巨大不同种类的蝇,很多种除直接吸食人畜血液外,还可传播其他病毒、细菌、寄生虫病等。苍蝇繁殖力惊人,食性非常复杂,饱食之后,间隔很短时间(几分钟),即可排粪,因而它在孽生物质上边吃边吐边拉,造成畜禽场里饲料、饮水器具常被污染。苍蝇善于飞翔,通常情况下主要在栖息地附近觅食,但受气象因素(特别是风向、风速)食物、孳生物质的气味以及种群密度等因素的影响,可以从一地迁移到另一地。此外,交通工具如汽车、火车、轮船、飞机等携带,成为家蝇被动迁移的重要途径。很多农场ASF病例病毒来源未知,苍蝇等可能作为机械传播载体存在。应充分地认知蝇类在中国的分布、习性、传播病毒的作用等,加强防控,为预防与消灭ASF提供有力的依据和措施。

1.2.3蚊类对非洲猪瘟的传播

蚊子可以携带多达几百万个细菌和病毒,是许多猪病的重要传播媒介,比如高致病性猪蓝耳病、附红细胞体病和猪乙型脑炎等,也可机械携带ASFV。它在吸血叮咬过程中,会使猪躁动不安,猪只得不到充分休息,影响猪的生长发育。严重的会导致过敏、红肿等症状,造成猪只抵抗力下降,容易生病,同时传播各种病原。

2 猪场有害生物的防控

猪场有害生物防制的过程中,主要的关键点为:

一是了解熟悉有害生物的生活习性,掌握他们的藏匿地点;

二是对环境进行清理整改,“破坏”有害生物的生存环境;

三是合理选择化学药物,选择对人畜无害、无药残的药品;四是合理制定用药方案,并做好用药后的效果评估。

2.1猪场如何灭蜱?

做好生物安全防控,做好杀灭蜱虫及猪场其他虫害工作,是非洲猪瘟防控的一项重任。猪场可采取如下措施:建筑材料不能产生遮蔽处,可用水泥等材料涂抹猪圈地的地面,定期清理猪圈、整改环境;设置物理性屏障,可通过篱笆或墙隔离阻止蜱的侵入;防控鼠及可能携带蜱的动物;定期消毒杀蜱。化学防治方面,可采用“绿篱技术”防制,“绿篱技术”是根据蜱虫的生活习性,采用低容量喷雾器将长效杀虫药喷洒在猪舍外的绿植草地,其作用持久,可以有效控制蜱虫的发生和传播;对于生猪生活区域进行滞留喷洒。对于养猪场,生猪批发市场和屠宰场使用的有效灭蜱药物,广东省畜牧兽医局组织有关专家制定了《防控非洲猪瘟消毒杀蜱流程与用药指引》,指出目前可用于养猪场,生猪批发市场和屠宰场等对蜱有效的药物为40%辛硫磷浇泼溶液、氰戊菊酯溶液等。可在场内外和舍内外环境、缝隙,巢窝和洞穴等处定期用药。

2.2猪场如何防制鼠患?

首先要对猪场地形和设施进行勘察,对鼠害主要可能出现的区域进行重点现场勘察,检查是否存在老鼠活动痕迹、粪便、鼠道、咬痕、鼠洞等。接着标记鼠洞、鼠道和主要取食点,分析饲料仓和生活区的鼠害活动。其次是做好猪场环境卫生管理,饲料、物品等摆放整齐,清理外部杂草,减少老鼠的生存场所,门窗合缝,门口可以增加挡板,挡板高度不低于60厘米。圈舍墙壁和地板的孔洞、缝隙用水泥加玻璃碎片一起混合填堵,防止老鼠进入。最后,大规模管理鼠害一般采用物理方法配合化学方法防制。物理方法包括放置老鼠夹、鼠笼、粘鼠板等。化学方法主要是投放毒饵,一般选用卫豹稻谷毒饵(0.005%氟鼠灵)、粒剂毒饵等。

用化学方法防制时首先需要根据现场勘察了解到的信息,确认鼠洞位置和老鼠常走的路线,确认毒饵的投放位置(详见图1),根据相关信息制定灭鼠方案。然后根据制定的灭鼠方案,按照1、8、16、24天的灭鼠程序进行分期投饵,第一次全面投饵,尽量一次覆盖全场。投药后注意观察老鼠的活动情况,确定第二次投饵时间(一般是在第一次投药的8天后),对充分取食的区域进行补饵,没有取食的毒饵适当进行移动,投放到更加理想的位置,并且及时注意新洞和新的痕迹,以便全面控制老鼠。在第16天进行第三次投药,方法与第二次相似。第24天,总结灭鼠效果,追加部分毒饵站进行长期维护。投放毒饵的过程中要确保人畜安全,如猪舍、生活区、饲料仓等需要加毒饵盒。值得注意的是,灭鼠的最终目的,不是看灭了多少鼠,而是灭了多大比例,还剩多少。

蜱、鼠、蝇、蚊是如何传播非洲猪瘟的?复养猪场必看

图1 灭鼠毒饵投放位置范例

2.3猪场如何有效灭蝇?

猪场灭蝇,重在综合治理,合理用药。首先要定期清理、整改养殖环境,要注意对粪便、粪水沟、积水沟和垃圾点的清理。其次就是合理用药。应用成虫、幼虫一起杀灭的立体防控的化学药物方法,针对成虫可采用空间喷雾方式,即用超低容量喷雾器喷雾,成虫杀虫剂有触杀剂如诗满净(辛硫磷)、体虫净(氰戊菊酯)等广谱杀虫剂,可杀蝇、蚊、蜱等多种虫害;此外还有诱杀剂营章克(甲基吡啶磷),除蚊蝇等,对蟑螂等害虫也有很好的杀灭效果。针对成虫和蛆,可采用滞留喷洒方式(也称为表面喷洒),对猪舍内外蝇类经常停留的物体表面用畜牧缘水乳剂(5%吡丙醚·倍硫磷)进行滞留喷洒,这种喷洒方式作用时间长,灭蝇效果较好,在流行季节可在饲料里添加苍蝇灭幼剂如虫蝇净,对蝇幼虫进行有效杀灭和防控。

2.4猪场如何灭蚊?

“防蚊先治水”,对猪场场内的废弃水渠、排水沟、废旧轮胎等容易产生积水的地方进行清理,对于可以填埋的场所用沙土填埋好,消除蚊虫孳生地。对于不能填埋的场所,可以投放畜牧缘颗粒剂(5%吡丙醚·倍硫磷)杀灭幼虫,杀灭成蚊的方法可以参照灭蝇方法进行。

来源:《猪业》专题策划【防非增产行动】系列文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