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金時期醫療器械的發現與研究

「邊疆時空」鄧樹平 | 遼金時期醫療器械的發現與研究

鄧樹平


燕山大學東北亞古絲路文明研究中心主任,主要從事考古與東北古代民族史研究。參與國家社科基金重大委託項目《東北古代方國屬國史》等項目的研究;出版學術專著《橐離歷史與文化研究》,合著《夫餘史》;發表學術論文20多篇。

「邊疆時空」鄧樹平 | 遼金時期醫療器械的發現與研究


摘 要:2009年5月,黑龍江流域博物館在徵集文物期間,於泰來縣塔子城鎮塔子城村徵集到一批文物標本,其中有幾件確認是遼金時期的醫用手術器械。這是以往遼金史界同類研究中極其罕見的實物標本,現將這批實物標本和我們的初步研究內容同時公佈。

關鍵詞:遼金文物;醫療器械;黑龍江流域;東北考古

2009年5月,黑龍江流域博物館在徵集文物期間,於泰來縣塔子城鎮塔子城村徵集到一批文物標本,是該村一戶農民在2006年春翻起壟時於耕土中偶然發現的,包括一整套的各式鐵鏃以及鐵鏵、車轄和少量的“皇宋通寶、聖宋元寶、政和通寶、元豐通寶”錢幣,還有青銅鍋殘片等文物標本。另據該村村民講,在塔子城周邊的村落中經常見有各類文物標本出土。同年7月,在整理這批文物標本過程中又發現,有幾件裝在一個殘破的鐵盒子內形制奇特的鐵器文物標本,引起了筆者的注意,從其形狀揣測很可能是醫療器械。回顧以往,遼金史學界雖然有人做過醫學方面的研究,但真正的醫療器械實物標本卻不見報道。這幾件文物標本經有關醫學方面人士和黑龍江省文博專家的鑑定,確認是遼金時期醫用手術器械。這是以往遼金史界同類研究中極其罕見的實物標本。現將這批實物標本和我們的初步研究內容同時公佈,希望得到學界同仁們的重視和教正。

實物描述

這四件醫療器械分別為“刮刀、鑷子、手術刀、啟子”,均為鐵質,鍛造,後經過拋磨加工而成。下面按順序予以介紹。

(1)刮刀,通體長12.5釐米,鐵質,採用生鐵鍛造。該標本保存完整,刃部尖端頂背拐角上揚,刃部呈側鋒凹陷狀、鋒利,刃端長4.3釐米,長方形頂背(刃的上部)長4.7釐米。該標本的刃根部位向後至柄端呈下伸的“V”字形。從“V”字形向後由片狀後延至柄部呈單片方形。柄端末尾部有突出環節,向後呈方形。該標本現通體附著一層很厚的斑鏽。

(2)鑷子,通體長9.0釐米,鐵質,鍛造,通體呈片狀。由兩個寬約0.5釐米的鐵片在尾部經過錘鍛後粘合在一起,而後由向前逐漸展開前伸至尖端內收的兩個薄片組成一個有機整體。在該標本的尾端有兩個環箍,便於前後推拉,同時也是為了便於夾取物件固定之用。詳細觀察該標本時發現,這件標本僅較現代鐵質鑷子多了尾端的兩道環箍,其餘與現代同類器物略同,均是夾取物件的專用工具。

3)手術刀,通體長11.2釐米,鐵質,鍛造。該標本刃部鋒利,中鋒直注。刀刃的後部頂端採用方鐵鍛造,向後延至柄端成麻花狀,尾端呈圓形至頂端漸收呈饅頭狀。整體觀察與現代醫用手術刀相仿,只是醫學發展到了現代,手術刀早已發展成為複合型兩位一體的專用工具了。而我們本次描述的手術刀,是一件完整一體的鐵製工具。該標本刃部長3.7釐米,柄部長7.7釐米,厚(寬)0.5釐米。刃部呈中鋒弧形至前端呈尖刃。刃部鋒利,通體有很厚的斑鏽。

(4)啟子,通體長13釐米,鐵質,鍛造。該標本為一個前後連貫的有機整體,前端有兩個前伸的雙齒。雙齒的尖頭呈正方形。齒的根部由二合一向後變成一圓形柄。腰部扁平,腰部後端有一凸出根節向後變成方形。前伸的兩個雙齒間距寬約0.6釐米,雙齒通長5.3釐米。該標本通體附著一層很厚的斑鏽。

「邊疆時空」鄧樹平 | 遼金時期醫療器械的發現與研究


文獻記載中遼金元時期的醫療機構和醫療設施

遼金時期,在醫療方面較以往歷朝歷代都有了很大的進步,在全面繼承唐宋時期醫學成就的同時,由於地域和民族特徵等多方因素,又融入了鮮明的自身特點。遼宋時期,對北宋連年戰爭,軍隊和普通民眾均有較大的傷亡,這就為醫療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遼宋、金宋戰爭中,雙方均有較大的士兵和民眾傷亡。就當時遼金統治區域內的醫療水平而言,是遠遠落後於中原地區的。故在遼宋、金宋戰爭,遼金當局除了大量掠奪中原財物畜產和民口之外,曾對其佔領地區的醫療人員、官府的醫官、醫方和藥品表現出非常的關注。

另據史料記載,除戰爭中導致大量士兵和民眾傷亡外,從金熙宗起到金朝末年,北方地區疫病不時流行,加之當時醫療和診治水平的落後,因傷感染致死經常出現。加之疫病爆發,最終導致“相互傳染,多至死亡,有不能保其家者”。到海陵王正隆年間,金軍數度南侵伐宋,攻守雙方傷亡甚重。這就導致雙方不得不投入大量醫護人員參與雙方的攻守征伐。大批醫護人員除攜帶必要的藥劑之外,簡單的處理創口和必要的手術器具更是不可或缺的常備工具。另從當時金朝設置的藥政管理機構上也可以窺見,在當時的金宋雙方除了官方醫療機構之外,民間也有不少行醫的人員,他們主要服務於廣大鄉村的下戶和底層人群。有學者經研究後認為,“從當時成名的醫學家來看,他們多出身於民間,有著臨床經驗也促進了金代醫學的發展”。據史料記載,在金代曾設有專門的藥政機構,有“尚藥局、太醫院、御藥院。尚書禮部下有惠民司,負責湯藥、醫藥等事宜”。另外,在醫學論著方面有成無已的《傷寒論》、楊用道的《附廣肘方後》、張元素的《珍珠囊》及金末元初竇漢卿的《標幽賦》和《流注通元指要賦》等。其中楊用道《附廣肘方後》就曾有過內外醫方和臨床藥方的記載。《附廣肘方後》卷八記有治療內、外、婦、幼、兒、眼各科病的方藥。這當中不能排除治療外傷濃、戒、疔、瘡時所用刮刀和手術刀刮割爛肉,以去膿瘡。隨著金朝對宋的侵伐,士兵民眾傷亡仍需醫療診治,如士兵身受箭、矢、刀戟、槍、矛之傷感染化膿,仍需用如“刮刀、手術刀、啟子、鑷子”之類的醫療器械輔助治療。如用刮刀和手術刀切割腐肉、用啟子起出殘存箭矢,皮外刀矛槍戟之傷感染化膿,仍需作出必要的及時處理。

關於這方面的詳細記載,《元史》中有“趙匣剌亦陵三創,矢鏃中左肩不得出,欽察惜其驍勇,取死囚二人,封其肩,視骨節深淺,知可出,即為鑿其創,拔鏃出之。”其中的“取死囚二人,封其肩”,實際上是指當時沒有麻藥,用二人將趙匣剌亦陵雙肩按住。而“鑿其創”,就是對其實施了外科手術,實際上是指採用切割方法,將所受箭矢之傷處的皮肉割開,而後將殘剩的箭矢拔出。

結 論

黑龍江流域博物館收藏的這套醫療器械標本,是遼金時期及稍後一段時間外科手術所必備的工具,通過有關文物方面權威專家的鑑定,將這組醫療器械推薦為國家一級文物。又鑑於與其伴生出土的宋代貨幣(主要是北宋時期)和典型的遼金時期鐵鏃和農具,也就為這套醫療器械的年代鑑定提供了可供參考的佐證,故斷定這套文物標本為遼金時期的醫療器械實物。

黑龍江流域博物館館藏這套醫療器械標本,雖不能說是年代最早的外科醫療手術器械,但至少可以說明在遼金、兩宋時期下延至元代,外科醫療手術和醫療器械的種類已趨於複雜化和多樣化、規範化,外科醫療手術已發展到相當成熟的歷史階段。

那麼,究竟是什麼時間在遼金的統治區域之內,才擁有相對完備的醫療診治機構和醫療器械的呢?眾所周知,以中醫為代表的我國外科醫療和診治技術由來已久,最晚從春秋戰國時起始,就已逐漸出現了相當成熟的診治水平和外科手術了,但這主要侷限於當時的中原內地。至於當初遼金統治區域內的醫療診治水平是遠遠落後於同時期的中原內地的,大多數民眾在生病後往往只能求助於“巫醫”(薩滿)和“廟宇神靈”。據史料記載,金初,女真地區“其疾尚無醫藥,尚巫祝,病者,巫者殺豬以禳之,或車載疾人,至深山大谷以避之”。另有史料記載,金熙宗時期,太子濟安病重苦於無良醫診治,熙宗無奈親自“幸佛寺焚香,流涕哀禱”。從這兩則史料中我們至少可以看出,直到金初,金朝統治區內醫療診治水平還是頗為落後的,乃至於皇太子有病,皇帝在萬般無奈的情況之下幸臨寺廟拜求神靈佛祖庇佑。

但是,由於同中原地區的接觸和交往,尤其是在遼金大舉伐宋之後,遼金的統治區域內才逐漸出現和擁有了醫療機構和醫療器械。即如前文所述,在遼金統治當局大舉對宋作戰中,逐漸的學習、吸收和積累了一些外科診治經驗;再加上征戰途中擄掠的大批宋朝醫護人員,都極大地促進和推動了遼統治區域內的醫療事業的發展。其後,在滅遼和宋的過程中,遼地和中原內地的醫護人員和醫療器械以及相應的醫療機構,才逐漸地充實到和出現於“金源內地”。

總而言之,黑龍江流域博物館現藏的這幾件遼金時期的醫療器械,填補了黑龍江流域和東北地區在此方面的空白。我們的初步研究,也僅就該類器械做一般性的描述,現在予以公佈,目的是引起各有關方面的高度重視,能夠對其開展深入而廣泛的學術研究。

【注】文章原載於《社會科學戰線》2013年第4期。


聲 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