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王》:只有中国人才能看懂的电影

陈凯歌面对着封建和落后的环境,充满着无奈但又必须心存信念,在镜头无言的反思同时,又赋予了“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民族新希望。——摘要


《孩子王》:只有中国人才能看懂的电影

中国电影不容易。二十世纪,电影刚刚出现在中国,历史的潮流就把电影放置到启蒙的潮流中,在随后的数几十年间,中国电影又经历了救亡,斗争,变迁,造成了文艺创作对现实主义精神的失落和便宜,而待到了八十年代文艺的伟大壮举便是对现实主义精神的回归,这也注定了八十年代文艺内在的复杂性,丰富性,也注定了中国电影会成为世界影坛最壮丽的风景。

《孩子王》:只有中国人才能看懂的电影

1983年,电影《一个和八个》出现标着以陈凯歌,张艺谋,田壮壮,黄建新,李少红等北京电影学院78级大学为主要的导演群体登上历史舞台,在中国电影史上,他们被称之为“中国第五代导演”。他们一登上历史舞台,便创造了新的神话:他们对电影思想内涵和电影美学的彻底革命,带来了一大批惊世骇俗的电影作品,如果不是他们,我们的电影或许还停留在“后二战”时期。

《孩子王》:只有中国人才能看懂的电影

中国第五代导演们对历史文化的反思和寻根的热潮,催生了中国第五代导演们思想与创作形式的改变。他们从集体的思潮中放置到了民族与个体的身上,重构了中国现代知识分子之魂的现代启蒙精神,用特有的镜头去传递了这一精神。他们把中国电影在艺术,思想,技术,类型上都推向了新的高度。而陈凯歌也恰恰是这场热潮中的先锋引路人。

《孩子王》:只有中国人才能看懂的电影

寻根

上世纪80年代,陈凯歌执导了著名的《黄体地》《大阅兵》之后继续执导了《孩子王》。这部电影在当年与张艺谋所执导的《红高粱》齐名,成者王败者寇,历史也永远只会记得捧下金熊奖的《红高粱》,而《黄土地》如今却少被世人提起和讨论。当然这并非是《孩子王》不出色,相反他在思想上是最为出色的电影,但电影节奏的深沉与苦闷,让整部电影显得无比的凝重和压抑,只有真正读懂诗词的结构,读懂中国历史才能看懂它,换句话说:是只有中国人才能看懂的电影。

《孩子王》:只有中国人才能看懂的电影

1980年代中期,随着“中国第五代导演们”反思潮的不断深入,人们从道德层面,呼吁人性复归也逐渐进入到了民族传统文化反思,期待以挖掘文化传统中更深的东西,去解决民族焦虑以及其他现实问题。而所谓的“寻根”,也就是从传统文化中找到理想的精神,作为对世俗生活超越的凭借。而陈凯歌也恰恰找到了阿城“寻根”所著的《孩子王》并赋予了它更为深厚内涵的延续。

《孩子王》:只有中国人才能看懂的电影

孩子王

早在陈凯歌所执导《黄土地》的时候就已经呈现出来他对于历史的深沉态度,在那片“黄土地”上生活着的人们即使落后与愚昧无知的,但也是饱含着民族明天未来希望的,镜头的美学更是将“絮乱的诗性”推到了高潮,到了《孩子王》,陈凯歌的诗人与哲性的气息更为显著了。

在《孩子王》中,陈凯歌把“憨憨的”老杆重塑成了一个哲人,老杆举着灯,看着在裂开的镜子里面的自己,他上课时,他就转头看窗外的窗户,看着从天明到天暗,然后一个人举着油灯继续在教室里面发呆。夕阳的时,学生们在外面嬉戏玩耍,老杆就坐在一棵树下面发呆,他在思考,沉思,探索。

《孩子王》:只有中国人才能看懂的电影

教书是电影中最为主要的线索。在老师老师到分场之后,他内心是激动与忐忑的,平静的生活终于有了变化,但又担心自己没经验教不好学生,在得知教的是初三的学生,则更为的不安了。在老杆的眼中,教育是项神圣而又重大的事业,但后来证明他的担忧完全是多虑。

这群初三的学生,不会写作文,不会写字,都是小学生水平。老杆绝对先教他们写字,先摆脱文字盲,等认识字了,再摆脱文化盲。他希望这些孩子们能够认识字,在未来能独立自主学习。学生中,有个聪明人王福,他在那抄字典,抄完字典之后,作文水平的确是提高了不少,但老杆也在不断问自己“书真的可以这样去教吗?”

《孩子王》:只有中国人才能看懂的电影

字典

字典是电影中最为重要的文化象征物。在传统意义上,文化是用文字来延续的,对字典的态度实际上就是对文化的态度。老杆每次上课都会带字典压阵,也正是因为字典的“珍贵”,这才有了日后的打赌。字典是文化的代表。所以它是有着无穷尽的力量的,连王福的父亲也深知做学问的人是有力气的,但文化又不仅仅是知识,还包括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准则,但由于长期的潜移默化,它已经逐渐成为了一种约束力和思维方式。

影片的最后老杆要离开的时候对王福说:“王福,今后什么都不要抄,字典也不要抄。”而王福的回答是:“初三毕了业,我就劳动,抄好了,就带回去,以后还有更大的字典,我还要抄”。王福从抄学过的字到抄字典,似乎是一种循环,而老杆的“反叛”也宣告着失败。

《孩子王》:只有中国人才能看懂的电影

教堂

在影片开头,陈凯歌用了一个长达1分多钟的空镜头来展示这座遗失世而独立的学校,颜色的交替与时间的流逝下,苍茫大山中的那座学校像是一座不可神圣侵犯的教堂,文化的象征具有了宗教的色彩,从宗教的意义上说那是人们的希望。

老杆来到这座“神圣的教堂”面前,却发现并非是想象的那般模样,他试图改变这里的一切,正如他来时踏过一条又一条婉转而又充满荆棘的山路。老杆曾试图对贫瘠的教育用以一种大胆的方式进行革新,对文化发起无声的挑战,但最后老杆还是无奈的走了,这些旧的东西总是重复的出现,一切都毫无变化,老杆反抗的失败,但老杆在最终离开的时候,却还是留下了一段希望的寄寓。

《孩子王》:只有中国人才能看懂的电影

烧山

在影片的最后,陈凯歌依把“山”给烧掉了,镜头之下是漫山的被烧焦的树干。这其实也是陈凯歌对阿城原著中《树王》的借鉴。在《树王》中,那些年轻人要砍掉那些过去的,没用的树,要种上这些有用的树;在《孩子王》中,那些孩子们就像那些被烧焦的树木一样,早已经变得面目全非。烧山,意味着把束缚着人们的条条框框给删掉,把“火”烧烧烧掉。陈凯歌面对着封建和落后的环境,充满着无奈但又必须心存信念,在镜头无言的反思同时,又赋予了“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民族新希望

《孩子王》:只有中国人才能看懂的电影

在陈凯歌选择改编阿城的《孩子王》时曾言:

我觉得《孩子王》是阿城小说中的上品,集中体现了阿城对文化精神和自身的人生态度。从表层上来看,《孩子王》只是一个简单的故事,讲的是教育的事情,但如果我们把教育看作一种文化,就可以产生许多联想,从这一特定的视角,可以使电影导入中国文化的某种形态的判断,我觉得是有很意思的。——陈凯歌谈《孩子王》

文字赋予了内容更深具有的内涵,而影像赋予了内涵无限的空间想象。从“电影的文学性”上来看,陈凯歌毫无疑问赋予了《孩子王》新的生命力,也为文学创作提供了新的思路。

《孩子王》:只有中国人才能看懂的电影

忠于自己

陈凯歌所在《孩子王》中营造了一个深度思考与理解的“外文本”世界,“电影文学性”也使得电影更加的质朴与自然,这种写作的方式是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也是中国传统中所尊崇的简与美。它是具有文化深寓的严肃电影,它的存在不断提醒着我们需要对文化引起的重视。

《孩子王》:只有中国人才能看懂的电影

在整个第五代导演的创作之中,陈凯歌所执导的《孩子王》也完成了对现实更具深度的思考,将文化这种意识形态的,抽象的东西到影片中具体给阐释出来。而在此后的90年至今,中国电影的“国际化”与“商业化”也成为了电影市场的主流,而陈凯歌的这份“忠于自己”也变得更加的难能可贵,他所执导的电影作品也值得反复品位。

《孩子王》:只有中国人才能看懂的电影

参考文献

[1] 陈凯歌.我拍《孩子王》[J].南方文坛,1997(1):40.

[2] 陈凯歌.我的青春回忆录[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75

[3] 陈凯歌.思考人生,审自我.电影艺术参考资料,1987.8.

[4] 万思扬 米尔 .压抑的年代与反叛的精神——再谈电影《孩子王》的文化意涵.中国电影评论

[5 ]陈晴 .1980年代的现实主义——以《一个和八个》等文学改编电影为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