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孩子溺愛怎麼改正,《顏氏家訓》告訴我們方法

我們先來說兩個顏氏家訓裡面的兩個小故事:南北朝梁朝名將王僧辯的母親魏氏,品行嚴謹方正,非常重視下一代的教育。對王僧辯的品行非常嚴格,甚至王僧辯40多歲時,在湓城任統帥,手下統領有三千之眾,只要是言行有什麼不檢點的地方,魏老夫人便大聲訓誡,甚至棍棒相加。在魏老夫人的教育之下,王僧辯成為南北朝時期的名將,功成名就官拜上大夫。《顏氏家訓》:王大司馬母魏夫人,性甚嚴正;王在湓城時,為三千人將,年逾四十,少不如意,猶捶撻之,故能成其勳業。

對孩子溺愛怎麼改正,《顏氏家訓》告訴我們方法

另外一個故事也是南北朝時候的事:南朝梁元帝的時候,有一位學士(這裡沒有提到名字),是一位聰明富有才氣的人,從小被父親寵愛(這種人一般都會討大人喜歡),他如果有好的事情,哪怕是一句漂亮話,他爹就馬上向別人炫耀一下,恨不得連過路人都知道,整天掛在嘴上;他要是有什麼事做錯了,他的父親就百般遮掩粉飾,只在心裡希望他悄悄改掉。看到這裡是不是覺得,這個父親跟我們身邊的很多人是不是一樣呢!最後這個人怎麼樣了?這個學士成年以後,兇暴傲慢的習氣一天賽過一天,終究因為說話不檢點,被周逖殺掉,死後腸子被抽出,血被拿去塗抹戰鼓。

對孩子溺愛怎麼改正,《顏氏家訓》告訴我們方法

《顏氏家訓》: 梁元帝時,有一學士,聰敏有才,為父所寵,失於教義:一言之是,遍於行路,終年譽之;一行之非,掩藏文飾,冀其自改。年登婚宦,暴慢日滋,竟以言語不擇,為周逖抽腸釁鼓雲。

這兩個小故事雖短,但給了我們在教育子女方面一個很深的思考。為什麼會這樣呢?《顏氏家訓》告訴我們:父母對於子女的愛是無私的,一般人不教育子女,並不是想讓子女去犯罪,只是不願看到子女受責罵而臉色痛苦的樣子,不忍心子女被荊條抽打皮肉受苦罷了。這可以用治病來打比方,當子女生了病,父母哪裡能不用湯藥針艾去救治他們呢?再想想那些勤於督促訓導子女的父母,他們難道願意虐侍自己的親骨肉嗎?這實在是不得已啊。 《顏氏家訓》:凡人不能教子女者,亦非欲陷其罪惡;但重於呵怒,傷其顏色,不忍楚撻慘其肌膚耳。當以疾病為諭,安得不用湯藥針艾救之哉?又宜思勤督訓者,可願苛虐於骨肉乎?誠不得已也!

對孩子溺愛怎麼改正,《顏氏家訓》告訴我們方法

做父母的,愛自己的孩子沒有錯,但如果不能正確引導,往往會走向反面。 許多父母親對孩子過於溺愛,捨不得對孩子說一點重話,不忍心表現出一絲的嚴厲,只要孩子一撒嬌,什麼過錯都可以饒恕。她們雖然也知道溺愛子女不對,卻無能為力,無法狠下心來面對孩子。 是為婦人之仁。 為什麼會這樣?還是智慧不夠。 話又說回來,天下又有幾個母親能像魏老夫人那樣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