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的境界,处处是慈悲与觉悟

一玹氏 2016-03-27

红楼梦的境界,处处是慈悲与觉悟


一部古往今来绝无仅有的“文化小说”

红楼一世界,世界一红楼

令你觉得汉语汉字真是无与伦比一千个读者,有一千种红楼,一本红楼,引无数英雄竟折腰

本文可结合《红楼梦是鲜活佛经》阅读

最近读到蒋勋先生对红楼梦的见解,他说, 我是把《红楼梦》当“佛经”来读的,因为处处都是慈悲,也处处都是觉悟。用慈悲、宽容’因果来解读红楼,能够从每一个生命个体最卑微处见真知,很喜欢。


红楼梦的境界,处处是慈悲与觉悟

许多人会问《红楼梦》十二钗,你最喜欢谁?最不喜欢谁?林语堂说:最喜欢探春,最不喜欢妙玉。每个人心中或许都有“最喜欢”和“最不喜欢”。反复看了二三十次《红楼梦》我不敢回答看来这么简单的问题了。人生看来很简单,却很难说“喜欢”或“不喜欢”。探春是贾政的女儿、宝玉的妹妹,她的母亲是赵姨娘,一个丫头出身的妾。因为卑微的出身,赵姨娘似乎总是愤愤不平,嫉妒他人,总觉得自己受了天大的委屈,也把这委屈转化成报复他人的恶毒语言或行为,连自己亲生的女儿——探春,也不例外。探春聪明、大器,极力想摆脱母亲卑贱的出身牵连,她努力为自己的生命开创出不同于母亲的格局。她处事公正不徇私,曾经在短时间代理王熙凤管理家务,有条不紊,兴利除弊,展现了她精明干练的管理才能。林语堂深受欧洲启蒙运动影响,重视个人存在的自由意志,重视个人突破环境限制的解放能力。林语堂一定喜欢探春,探春是他尊崇的生命典型。但是妙玉呢?妙玉是一个没落的官宦人家的女儿,因为家道败落,不得不出家为尼,她寄养在贾家的寺庙中,看来是修行,却当然心中积压着不可说的郁浊的苦闷。妙玉孤傲,看不起俗世的人,对乡下来的刘姥姥嗤之以鼻,她有严重的洁癖,孤芳自赏。这样的性格,即使在今日,恐怕也很难有朋友,在世俗社会,总是招人嫌怨。但是,《红楼梦》很委婉也使人们感受到妙玉洁癖背后隐藏的热情,她极爱宝玉,但她的爱是不可能说出口的。她的孤芳自赏变成一种怕受伤的保护,像最柔软的蛤蜊,往往需要最坚硬的外壳来防卫。妙玉的不近人情,正是一种防卫的硬壳。我们能够“不喜欢”妙玉吗?我们能够嘲笑妙玉吗?《红楼梦》,没有“嘲笑”,只有“悲悯”;没有“不喜欢”,只有“包容”。《红楼梦》引领我们去看各种不同形式的生命,高贵的、卑贱的、残酷的、富有的、贫穷的、美的、丑的。《红楼梦》通过一个一个不同形式的生命,使我们知道他们为什么“上进”,为什么“洁癖”,为什么“爱”,为什么“恨”。生命是一种“因果”,看到“因”和“果”的循环轮替,也就有了真正的“慈悲”。“慈悲”其实是真正的“智慧”。《红楼梦》使读者在不同的年龄领悟“慈悲”的意义。“慈悲”并不是天生的,“慈悲”是看过生命不同受苦的形式之后真正生长出来的同情与原谅。《红楼梦》读久了,会发现自己也在《红楼梦》中,有时候是黛玉,喜欢孤独,有时候是薛宝钗,在意现实的成功,有时候是史湘云,直率天真,不计较细节。十二金钗,或许并不是十二个角色,她们像是我们自己的十二种不同生命阶段的心境。宝玉关心每一个人,关心每一种生命不同的处境,他对任何生命形式,都没有“不喜欢”,都没有恨,包括地位卑微的丫头、仆人,在他的心目中,都是应该被尊重的对象,都是可以被欣赏的美。他在繁华的人间,看到芸芸众生,似乎每一个人,每一个生命,都像自然中的一朵花,他没有比较,只有欣赏,只有欢喜与赞叹。宝玉,其实是《红楼梦》中的菩萨。宝玉爱每一个人,他的爱都没有执着与占有。《金刚经》说:“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正是宝玉的本性。《红楼梦》的阅读,因此是一种学习“宽容”的过程。少年时读《红楼梦》,喜欢黛玉,喜欢她的高傲,喜欢她的绝对,喜欢她的孤独与感伤;也会喜欢史湘云或探春,喜欢她们的聪慧才情,喜欢她们的大方气度,喜欢她们积极而乐观的生命态度。


《红楼梦》一读再读,慢慢地,看到的人物,可能不再是宝钗,不再是王熙凤,不再是风光亮丽的主角,而是作者用极悲悯的笔法写出的贾瑞,或薛蟠。他们陷溺在情欲中无法自拔,他们找不到生命上进的动机,他们或堕落,或沉沦,但作者却只是叙述,却没有轻蔑或批判。世界文学名著中很少有一本书,像《红楼梦》,可以包容每一个书中即使最卑微的角色。我当然也会在自己身上看到贾瑞,看到薛蟠,看到自己堕落或沉沦的另外一面。一本书,可以让你不断看到“自己”,这本书才是一本可以阅读一生的书。《红楼梦》多读几次,回到现实人生,看到身边的亲人朋友,原来也都在《红楼梦》中,每个人背负着自己的宿命,走向自己的命运,或许我们会有一种真正的同情,也不再会随便说:喜欢什么人,或不喜欢什么人。


《红楼梦》是一本真正的佛经(蒋勋) 第四十一回 贾宝玉品茶栊翠庵 刘老妪醉卧怡红院 我跟很多朋友提过,《红楼梦》是一本真正的佛经,阅读《红楼梦》的过程,其实就是修行的过程。像今天要讲的第四十一回,作者把几个如此不同的人物放在一起:一个是来自乡下,不识字,有点粗粗笨笨的刘姥姥;一个是十四岁,在贵族家庭长大,养尊处优的贾宝玉;还有一个是出身世家,因为家道没落而养成孤僻个性的妙玉。透过三个人在一起产生的人性之间的互动跟关系,使我们有了一种反省与领悟。 我们读小说有时候会问:读它对我有什么好处?我喜欢哪一个人?谁可以做我的范本?这样的角度可能都不是《红楼梦》要提供的。


《红楼梦》真正能提供的,是让我们看到刘姥姥、宝玉、妙玉各自背负着的生命里要完成的东西。 妙玉在这个小说里出现的次数并不多,她是十二金钗之一,一个出家的女孩子。我们知道她有洁癖,爱干净到不得了的程度,大家都不敢靠近她。她又是一个高傲得不得了的女孩子,连林黛玉都被她批评,我们觉得林黛玉在《红楼梦》里面已经是一个近乎完美的人物,她却觉得林黛玉对喝茶和音乐的品位还不够。可是今天我们看到,妙玉这么一个品位很高、洁癖非常的女孩子,要受一个苦,这个苦就是刘姥姥要来她的栊翠庵喝茶。 我想平时妙玉是根本不会让刘姥姥这种人去她庙里的,可今天是贾母带了刘姥姥来,妙玉不能拒绝。妙玉等于是贾家供养的出家人,给她一个庙,让她在这里修行。


《红楼梦》最发人深省的就是:一个人最坚持的部分,大概就是最受苦的部分,修行也不过就是如此。妙玉这么爱干净,偏偏来了一个脏兮兮的老太太,她要怎么办?当然我们也会反省:修行的意义到底是什么?我觉得第四十一回作者完全在写佛经,你会发现修行是你觉得不可亵渎的东西忽然被亵渎了,而那个亵渎恐怕是修行的开始。我进入中年以后,一直在想这个问题。如果我爱美,当我看到那个美被蹂躏跟糟蹋,我还坚持、还相信,它才对我有意义。如果我那么容易放弃,我就知道我的修行其实还不够。 后来尼姑把刘姥姥用过的成化窑的杯子拿进来,妙玉就吩咐把它丢掉,大家知道成化窑是多么珍贵的东西,可是因为这个乡下老太太用了她的杯子,妙玉觉得恶心,就不想再要了。我相信真正的洁癖并不是干不干净的问题,而是心灵上不能容纳东西了。 妙玉这一场戏,常常被提及,林语堂在好多场合讲到《红楼梦》,说他最不喜欢的人就是妙玉,他觉得妙玉实在太过分了。可是我看到这一段,不觉得我会不喜欢妙玉,因为我要借这段去反省,是不是我心里也有一个妙玉?我要提醒自己,当我爱一个美的东西时,一定不要忽略,没有任何美或是高贵的东西比人更重要!所以我觉得作者是在讲“宽容”。 林语堂何等聪明,可他还是有分别心,他认为妙玉对刘姥姥的态度不好。可是我觉得作者在这里要写的是妙玉的苦,妙玉最后走进一个大悲剧,被匪徒强暴,就是说我们背负的东西,也是最放不开的部分,到最后让你领悟的刚好就是这些东西。


刻意的安排 《红楼梦》第四十一回主要讲了两件事:一件是贾母带刘姥姥去栊翠庵喝茶;另一件是刘姥姥因为喝醉了酒,误入宝玉的房间。大家感觉一下,如果宝玉真的是曹雪芹,他是故意让刘姥姥到他的房间去撒野的,他大概还很高兴刘姥姥来这里撒了一回野。我过去一直以为,“修行”就是当我心里不静,我就一个人跑到山上的庙里住一个月,其实那个修行现在回想起来很简单。艰难的修行是看到你最爱的东西被侮辱、被糟蹋,看到很多让你心痛的部分后,你还可以重新去“整理”。宝玉那么爱美,房间里全是精致绣花的幕幔和各种奇香异草,普通人一步都不敢踏进去,可竟然来了一个刘姥姥在里面又吐又拉,弄得一屋子臭气。我相信这就是作者想表达的“修行”。 宝玉对生命品格的要求,必须经过一个被践踏的过程,他才知道生命是什么。我们年轻时很难懂这个,所以第一次看到那个成化窑的小杯子,会觉得好可惜。那时候还是珍惜杯子,慢慢才懂得作者的深意。所以我想这一段其实写得非常巧妙。


第四十一回也是《红楼梦》一个重要的转折。为什么要让刘姥姥进怡红院宝玉的房间?为什么要让刘姥姥进到妙玉修行的栊翠庵?我觉得这都是刻意的安排。 你会发现,如果刘姥姥没有来到这两个地方,我们对它真正的美和缺陷就不会了解,因为美好和缺陷都应该被注意。栊翠庵是所有人走过都不敢进去的所在。五十回里有一段,天降大雪,栊翠庵墙头开出最美的红梅花,可没人敢进去跟妙玉要一枝梅花,因为妙玉讲话很难听,如果你稍微讲错话就被她讽刺,一辈子都不舒服,所以没有人敢去招惹她。可是我们知道妙玉喜欢宝玉,宝玉去求红梅花,妙玉就送了他一大枝。 从这里面我们可以看到,妙玉在人生当中有着非常明显的选择——她喜欢的跟她不喜欢的,她的分别相是最大的,而她刚好又是一个最应该修分别相的出家人。《金刚经》中说:“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我相信妙玉一天可能读很多次,可是刘姥姥用过的一个杯子她都不要,这个分别相何其严重。 所以作者是不是在写佛经,我想大家马上就懂了。真正的修行并不在语言上,而在行动中。我们读经文其实很容易,从十几岁开始读《金刚经》,那些字都会背了,可是常常在提醒自己能做到多少?“无寿者相”是说所谓的早夭跟长寿并没有什么差别。


我相信,真正在阅读上有一个很大的、被充满的感觉,而那个充满的感觉是一个好的哲学或者好的文学跟随着你的一生一直在做反省,在做不同程度的领悟。 “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 我们下面来读文字的部分:“话说刘姥姥两只手比着说道:‘花儿落了结个大倭瓜。’众人听了哄堂大笑起来,于是吃过门杯。”“门杯”是行酒令的时候,每人面前摆一杯酒,输了就要喝掉。我觉得刘姥姥聪明极了,就是民间常说的“傻人有傻福”的那种。憨憨的,可其实憨里有一种福气,憨里也有一种通达。所以在这样一个大场面里,她很清楚自己扮演的角色,从贾母到佣人都在她有趣的逗笑中开心得不得了,因为他们忽然觉得好像来了一个跟他们完全不同调性的生命。这个开心也让我们感觉到贾家虽身处山珍海味的富贵,其实有一种苦闷。


《东京物语》的结局我记得好清楚,母亲临终的时候,儿子不在身边,这变成了他一生最大的遗憾。 《红楼梦》跟这一类重要的电影或文学一样,其实在讲生命本身。叙述的事件虽然好看、好玩,却都是一个幻影。《金刚经》说:“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梦幻、泡影、露、电,这六样东西都是视觉的、外在的、闪光间一刹那的,并不是真实的。有时候你会觉得《红楼梦》好棒,里面有这么精致的茄鲞这道菜,可《红楼梦》真正的伟大并不在这里。就是那个茄鲞做得再好,它真的就是梦幻泡影。而曹雪芹了不起的是他可以把梦幻、泡影、露、电,经营到让你把假的当真。


《红楼梦》每一页翻开都有一个“贾”字,他一直告诉你,其实都是假的,可是我们一直以假为真,没办法领悟。 所以《红楼梦》应该用这样的方法去读,就是里面的菜也好吃、茶也好喝,可都是梦幻泡影。不要忘记作者是家族败落后写这本小说的,他真正要讲的是,再着迷的东西,有一天都要放手。所以四十一回真的非常重要,因为一定要在这些地方上演这样的戏,其实是一个开示。 王熙凤戏弄刘姥姥 刘姥姥吃过门杯,又逗笑道:“实告说罢,我的手脚子粗笨,又喝醉了酒,仔细失手打了这瓷杯。”你看,刘姥姥说她的手脚很笨。 我看到这一段就在反省,我这一生中有没有跟别人说过“我很笨”,或者“我很多事情都做不好”。你会发现刘姥姥在讲这些话的时候,非常自在。


可《红楼梦》中薛宝钗也好,林黛玉也好,任何一个人在别人面前展现一点点的笨,她们都可能一个月不舒服。林黛玉的苦、薛宝钗的苦,就在于她们一生都没有机会说自己笨,因为她们受的教育、她们的品位、她们所有对美的这些爱好,其实都没有一个让她们放下来的机会。可是忽然碰到了刘姥姥,这些人都会笑刘姥姥,觉得她像个大蠢牛一样。所以我觉得刘姥姥也许是来这里开示的,就像济公出现的时候,没有人知道他是修行的人。《红楼梦》里最喜欢讲癞头和尚、跛足道人那种看起来很不完整的生命,反而可能是在修行。它同时又是一种对比,就是这些富贵人家用的器具,这些规矩谨严的部分,会不会反而是生命的累赘。


所以《红楼梦》最精彩的一点,就是写到哪个人,作者就变成那个人,以那个人的眼睛看这个世界。 刘姥姥忙说:“拿了那小的来就是了,怎么这么些个?”凤姐笑道:“这个杯没有喝一个的理。”凤姐要整她了,就说不能只喝一杯,一定要“挨次吃一遍才使得”。刘姥姥吓得说:“这可不敢。好姑奶奶,竟饶了我罢。” 贾母、薛姨妈、王夫人这时候说话了:“不可多吃了,只吃这头一杯罢。”毕竟刘姥姥是上了年纪的人。刘姥姥说:“阿弥陀佛!我还使小杯吃罢。把这大杯收着,我带了家去,慢慢吃罢。”注意刘姥姥的聪明,所以她走的时候带了好几车的东西回家。我觉得刘姥姥的聪明里也有本性的反应,因为她真的好奇,也想多要一点,这个过程里她会有一种快乐。可是对于贾府来讲,东西太多了,没有一点点拥有的快乐,有时候给出去反而是快乐。所以我们看到人生的快乐与不快乐,大概很难以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标准去看。有的人得到是快乐,有的人给出去是快乐,并没有绝对的部分。所以生命的领悟应该是知道自己现在是要“得”,还是要“舍”?光这两个字大概就可以想很多年。 孟子说,“充实之谓美”,这个“充实”其实不容易理解,有时候它是指你拥有越来越多的东西。比如吃饱了,也叫充实。可是大家知道有时候吃到噎,是非常难过的,你真的恨不得掏出来。古罗马的贵族,吃饱饭以后,就有专门的人帮他掏喉咙。然后他可以把所有的东西吐出来,感觉好舒服,这也是一种“充实”。因为这时候他需要充实的不是食物,而是空气。所以我觉得“充实”有一部分是指物质,有一部分是指心灵,心灵上的充实甚至更难。


大家看《红楼梦》,最着迷的常常是这个部分;可是我很希望你们能慢慢体会我前面讲到的梦幻泡影的部分。就是所有这些东西对作者来讲,真的像个梦一样,那个味觉在口腔里还在,好像很真实,可是又像假的。我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这种经验,就是你的某些记忆、你跟一个与你最亲密的人身体接触的感觉,有一天它会不见。那个感觉就是《红楼梦》要讲的,它要告诉你非常真实的东西,可是它已经成为过往,找不回来了。这部小说真正迷人的地方是在这里。所以你看到那个茄鲞怎么好吃,然后很多人去做,这只是看到《红楼梦》的一半。还有一个要领悟的就是它再好吃,其实也找不回来了,那个美跟遗憾之间的关系,在第四十一回全部体现了。 惊心动魄的对比 凤姐把茄鲞的做法讲完,刘姥姥听了,“摇头吐舌”。你可以看到乡下人听到富贵人家做菜的方法后的那个表情。然后说:“我的佛祖!倒得十几只鸡儿来配他,怪道好吃!”一面说笑,一面慢慢喝完了酒,然后开始“细玩”那个杯子。凤姐就笑着说:“还不足兴,再吃一杯罢。”刘姥姥赶忙说:“了不得了,那就醉死了。我因为爱这样儿,亏他怎么作来着。”就是这杯子怎么能雕得这么漂亮。鸳鸯说:“酒也吃完了,这到底是什么木的?”想要考考刘姥姥。刘姥姥说:“怨不得姑娘不认得的。你们在金门绣户的,如何认得木头!”意思是你们在富贵人家长大,门是黄金的,上面挂的帘子都是锦绣,怎么会认得木头? 注意下面这段话,作者如果无心作对比,不会这么写:“我们成日家和树林子作街坊,困了枕着他睡,乏了靠着他坐,荒年间饿了还吃他。”大家都听说过荒年剥树皮来吃,但刘姥姥在这样欢乐的场合讲出这样一段话,会让人有一种惊心动魄的感觉。作者为什么讲完茄鲞后,忽然说到荒年的时候吃木头?他是让我们看到生命的两面。大家不要忘记刘姥姥为什么可以进大观园,因为他们有一个祖先曾跟王家结过亲。他们也曾经富贵过,可到了刘姥姥不过三代,她竟然落难到这个样子。 她说:“所以好歹真假,我是认得的。让我认一认他。”我觉得这句话有一种奇异的感觉,刘姥姥说,我要认一认这木头。一面说,一面仔细端详了半天。然后说:“你们这样人家断没有贱东西,那容易得的木头,你们也不收着了。我掂着这杯体沉,断乎不是杉木的……”你看,刘姥姥是靠掂重量来判断这木头到底是什么的。木头有的轻,有的重,像沉香木,就是在水里会沉下去的。她第一个判断说不是杉木的,因为杉木很轻。 台湾有很多杉木,比如柳杉,我家里最早装潢用的就是柳杉,因为很希望用台湾的木头,可是一年以后全部被白蚁蛀了。后来别人告诉我,因为它太松,松所以就轻,大概是因为热带它长得快。楠木、榉木这一类木头就比较重和实。我后来换了柚木,柚木是比较紧的一种木头,它也就比较重。


宝玉在《红楼梦》里被众人疼爱,是因为他常常关心到每一个人。“王夫人便就手内吃了两口”,她没有接这个酒杯,而是就着宝玉的手喝了两口,你可以想象一下那个亲子之间的画面。“一时暖酒来了,宝玉仍归旧坐。” 王夫人接下来提着暖酒壶走下席来,要给贾母斟酒。“众人皆出了席,薛姨妈也立起来。贾母忙命李纨、凤姐二人接过壶来:‘让你姑妈坐下,大家才方便。’王夫人听如此说,方将壶递与凤姐,自己归座。”这里是在讲礼数,因为贾母在座,所以王夫人要先给她斟酒;而王夫人一站起来,旁边人都要站起来,因为王夫人相对他们是长辈。 “贾母笑道:‘大家吃上两杯,今日着实有趣。’说着拿杯让薛姨妈。”这个“让”有敬酒的意思。又对湘云、宝钗说:“你两个多吃一杯。你林妹妹虽不会吃,也别饶他。”你看,贾母这一天多开心,很重要的原因是刘姥姥在这里,有一个同龄的老人家,而且既有趣,又会逗笑,所以她自己就先干了。湘云、宝钗、黛玉也都把酒干了,连黛玉平常不太喝酒的,也都喝了。 贾母当解说员的快乐 “当下刘姥姥听见这般音乐,且又有了酒,越发喜的手舞足蹈起来。”这下就更好玩了,你平时让一个老太太跳舞可能也不容易,因为有一点喝醉了,很兴奋,所以她就手舞足蹈起来。大概也只有乡下人,没有那么多礼教的约束,喝了酒以后,就彻底放开了。宝玉走下席来,笑着跟黛玉说:“你瞧瞧刘姥姥的样子。”黛玉笑着说:“当日舜乐一奏,百兽率舞,如今才一牛耳。”史书上记载,尧舜时代因为是太平盛世,所以一演奏音乐,所有的动物都跟着起舞。这里黛玉有点在嘲笑刘姥姥,是说现在不过是一头牛在跳舞而已。把众人都逗笑了。 “须臾乐止,薛姨妈出席笑道:‘大家的酒想也都有了,且出去散散再坐罢。’”贾母也正想散散步,于是大家就离了席,随着贾母一起游玩。贾母“遂携了刘姥姥至山前树下盘桓了半晌,又说与他这是什么树,这是什么花,这是什么石。刘姥姥一一的领会”。 这也许是《红楼梦》里很少有人注意的片段,我读《红楼梦》久了以后,常常会停在这些地方。这两人本是一生都不可能对话的:一个是四代富贵的贵夫人,一个是乡下做苦工的老太太。你会琢磨作者为什么要写这一段,这个平日养尊处优、被所有人奉承的贾母,会跟一个乡下老太太说这是什么石头,那是什么树,这是什么花,都变成大观园的解说员了。可我却觉得这里面有一种快乐。记不记得刘姥姥第一次见贾母的时候,贾母问她多大年纪,身体好不好,刘姥姥说还好。然后贾母就叹了一口气说:你比我大那么多,身体还这么健朗,每天还下田。刘姥姥说:这是因为你命好,可以不用下田劳动。


在西方美术史中,达·芬奇一直在画一幅画,就是《岩窟圣母》,画的是圣母的儿子耶稣和施洗约翰。在卢浮宫就存有两幅,大英博物馆也有。我们知道耶稣后来被钉在十字架上,施洗约翰因为莎乐美被砍头,各自有各自的命运。而在达·芬奇的这幅画中,耶稣还是一个婴儿,施洗约翰也只是一个小孩,两人天真烂漫地彼此对视、微笑。我想达·芬奇的寓意可能是:人在那样的状态下,不知道后面有什么东西在等他,这其实有一点东方哲学的意味。所以巧姐和板儿的这段看起来有点像小孩子在玩,可是你会感觉到其中隐喻着某些东西。


假如你碰到一个知音,真正懂那个音乐,懂那个茶,你会有一种快乐。可我同时想讲的是,修行到最后,就是要碰到这个东西:当你最珍惜的东西被糟蹋、践踏的时候,你要怎么去修行。 妙玉的讲究与宝玉的世法平等 。黛玉被认为是《红楼梦》里品位最高的女孩子,结果却被妙玉讽刺了。《红楼梦》里用“玉”这个字做名字的只有四个人:宝玉、黛玉、妙玉,还有一个蒋玉菡。所以一般人都认为,“玉”这个名字在《红楼梦》里有特别的意义。这里我们看到,三个“玉”遇到了一起,妙玉讽刺完宝玉,现在又要讽刺黛玉了。 黛玉问:“这水也是旧年的雨水么?”妙玉冷笑道:“你这么个人,竟是大俗人,连水也尝不出来。”大概从来没有人说黛玉是俗人,可妙玉竟然说她是个大俗人,连水都尝不出来。所以你可以看到在某一种品位上,人是可以这么孤僻的,就觉得别人怎么都听不懂这么好的音乐,看不懂这么好的文学。 妙玉说:“这是五年前我在玄墓蟠香寺住着,收的梅花上的雪。”“玄墓山”在苏州,现在还在,山上原本种了很多梅花,如今也许已经被破坏得蛮厉害了,因为很多人读了《红楼梦》,都往那边跑,都想收梅花上的雪。大概梅花开放的时候,落在上面的雪,会带有梅花花蕊的香味。她说“共得了那鬼脸青的花瓷瓮一瓮,总舍不得吃,埋在地下。今天夏天才开了,我只吃过一回,这是第二回”。“鬼脸青”是一种深蓝色釉彩的瓷器,过去的人认为,人死的时候,脸会发青、发蓝,所以把那种蓝釉叫鬼脸青。 我们不要忘了妙玉是一个家道衰败、落难的小姐,竟然带着一瓮雪水到处走。因为她到贾家的时间并不长,大观园盖好不过一年多,盖好之后她才住进来。五年来她就带着这瓮雪水跑来跑去,平时就埋在树根底下,因为怕水会变质。所以我不知道大家会不会觉得,品位是那么迷人,可品位又是这么苦。她幸好还有一个黛玉可以骂,因为她跟黛玉讲了之后,黛玉大概就能觉出这个水真的很好;可是刘姥姥你骂她一百次,她还是品不出这个水跟其他水有什么不同。 “你怎么尝不出来?隔年蠲的雨水火爆气不尽,如何吃得?”


《红楼梦》一直要讲的东西:好像是假的,却是真的;好像是真的,又是假的。刘姥姥笑着说:“姑娘们把我丢下了,要我碰头到这里来。”见那个女孩子不答应,刘姥姥就走上前,要拉她的手,结果“咕咚”一声撞到了板壁上。其实那是画在板壁上的一个女孩子,画得太逼真,刘姥姥误以为是真人了。 有很多学美术史的人研究过,结论是这是西洋画家绘制的凹凸面。因为这种画加了光影,使用了三度空间的透视法,所以画出来的人像是立体的,跟国画不同。 “细瞧瞧,原来是一幅画儿。刘姥姥自忖道:‘原来画儿有这样活凸出来的。’一面想,一面看,一面用手去摸,却是一色平的,点头叹了两声。一转身,方得了一个小门,门上挂着葱绿撒花软帘。”刘姥姥掀了葱绿底色上有小碎花的帘子走进去,抬头一看,“只见四面墙壁玲珑剔透,琴剑瓶炉皆贴在墙上”。这个时候我们就知道了这是宝玉的房间,因为他的房间架子上有琴、剑、瓶、炉这些摆设。“锦笼纱罩,金彩珠光”,把刘姥姥眼睛都晃花了,没有办法看清细节,“连地下踏的砖,皆是碧绿凿花,竟越发把眼花了”。


一直想写一篇散文,题目就叫《脏》。在这一回中,妙玉觉得那个杯子脏,后来觉得地脏,要去洗地;以及刘姥姥觉得没有弄“脏”宝玉的床。那到底什么是“脏”?所以我们可以把《红楼梦》中这些部分当成那个时代最重要的哲学来看。 这一回中,刘姥姥穿针引线,带出了这个富贵家族各自要修行的重点。如果不是刘姥姥来,我们大概看不出他们各自需要修行什么。很有趣,有时候我读完《红楼梦》,会想把书合起来,到好久没有去的黄昏夜市去买菜,然后跟卖菜的人聊着聊着,就开始知道要怎样修行了,因为太久没有接触这些人,太久没有听到他们口中的语言。我一直觉得《红楼梦》给我的影响,其实不再是书本身,而在于它让我可以回到生活这么大的一个世界里去,让我向众生学习修行。所以如果用另一个视角来看,刘姥姥也许是菩萨,因为菩萨常常化身到人间去,大家都认不出来。我们知道民间有一个鱼篮观音,就在菜场卖鱼,大家都不知道她是来度化人间的观音。我觉得第四十一回也是在讲这个东西,就是妙玉、刘姥姥,到底谁在度化谁?到底怎么去修行?这些问题其实在这一回表现得非常非常完整。

☞欢迎作者、学者、侠者加入未来七十二弦恢弘合奏,自行留言

☞好故事好文章,欢迎分享润泽群体无量功德,投稿自行留言

本号七十二弦原创:虚空文化、上古真相、国学百家、吃穿住行、天籁之音,慈航永度,十二侠副册编辑推送。☞

红楼梦的境界,处处是慈悲与觉悟

一玹氏:心虚空如忙茫宇宙,随俗随果同梦同戏;绝学当为苍生共享,十界天书众生当闻,开创活禅、弦学留于百年之后,活禅原创广摄诸学,随心而录随缘而发STRING'S →

苍天茫茫生者忙忙;一弦者,孤弦独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