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景明:數字化戰疫,從智慧化防控防疫開始

來源丨首席數字官

新冠疫情涉及範圍之寬,感染人數之多,對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危害之大,對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破壞之嚴重,是前所未有的。我們應怎樣做到智慧化防控?3月10日,中國衛生集團有限公司執行董事、總院長王景明作客錦囊專家數字化戰“疫”醫療專場,從自然疫源性疾病的角度,分享了防控防疫的方法。

以下內容為【首席數字官】根據王景明院長的直播內容編寫而成,歡迎閱讀。

由於自然疫源性疾病疫源地、攜菌攜毒動物的不確定性、病毒在傳播過程中經常性變異的特性,疫情爆發流行時,人類不能及時診斷疾病、確認傳染源、沒有有效疫苗保護易感人群,只能採取對症的藥物治療方法,如傳染性非典型肺炎(非典)、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新冠肺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禽流感)等,每次爆發流行時都造成了區域人群恐慌、健康損害和“封城”巨大經濟損失。

提高自然疫源性疾病認識

傳染病是由各種病原體引起的,能在人與人、動物與動物或人與動物之間相互傳播的一類疾病,病原體中大部分是微生物(病毒、細菌),病毒在活體細胞內通過病毒複製方式傳播,細菌大部分在體外在獲得營養液就可以繁殖

中國目前的法定傳染病共39種,大部分傳染病可以通過預防接種獲得免疫能力,或可應用抗生素得到治癒。

自然疫源性疾病是“自然”的,即在自然界中原本存在的。由於該地區具有該病的動物傳染源、傳播媒介及病原體在動物間傳播的自然條件,當人類進入這種地區野外活動、旅遊或進食野味時可能染病,這些地區稱為自然疫源地,這些疾病稱為自然疫源性疾病

鼠疫、森林腦炎、兔熱病、蜱傳回歸熱、鉤端螺旋體病、恙蟲病、腎綜合徵出血熱、乙型腦炎、炭疽、狂犬病、萊姆病、布魯氏菌病、禽流感、傳染性非典型肺炎、新冠病毒肺炎等。

人類的經濟開發、墾荒、砍伐森林、水利建設等,會破壞或改變原有生物群落,使病原體賴以生存的宿主、媒介發生改變,如鼠疫-跳蚤,瘧疾-蚊蟲叮咬等,進而導致自然疫源性疾病的增強或減弱。

人們濫吃野生動物行為,導致濫捕、濫殺野生動物,也是干擾自然疫源地和增加感染機會的原因。

2003年“非典”和2019年“新冠肺炎”,均發生於冬春季節,或由人捕食攜帶“冠狀病毒”的果子狸、蝙蝠、穿山甲或蛇引起。

人類已經進入健康4.0時代

王景明:數字化戰疫,從智慧化防控防疫開始

醫療衛生行業已從個體就診單一醫療事件,向對全生命週期不同階段(嬰兒、少年、青年、壯年、老年)、不同健康狀態(疾病、亞健康、健康),採取不同干預手段(預防接種、診斷治療、養老休閒)轉變;

從醫院單一科室診療行為向院域、區域、廣域健康信息共享協同服務轉變;從醫療衛生服務的供給側改革向需求側、監管側共同參與、信息共享的大健康產業服務體系轉變,標誌著醫療衛生行業進入健康4.0、進入到智慧化革命時代。

王景明:數字化戰疫,從智慧化防控防疫開始

健康4.0從縱向明確了人從生到死不同成長時期的健康、亞健康和疾病服務與管理內容,橫向定義了提供健康服務的各相關部門,進而實現以醫院為主體、個人為主線的全生命週期健康智慧服務。

通過私人醫生、家庭醫生簽約,醫聯體、醫共體建設等建立區域協同醫療體系,建立以人的健康為中心的全民健康智慧服務體系。

世界衛生組織新近提出:“健康不僅是軀體沒有疾病,還要具備心理健康、社會適應良好和道德健康”,從而定義了大健康的內容。

如何實現自然疫源性疾病的智慧化防疫?

信息化建設,通是基礎,用是目的,需要進行流程優化和組織重構,形成信息化與傳染病精細化管理融合,實現對傳染病“早發現、早報告、早隔離、早治療”。

“新冠肺炎”爆發流行的教訓之一,就是對已經有密切接觸史的“帶毒”病人沒有及時發現和隔離。病人及易感人群佩戴口罩是自我隔離和防護的及時有效方法,可以減少和避免通過公共交通工具和宴會聚會途徑隱匿傳播,減少和避免跨區域、跨國界的“家庭、醫院、社團”聚集爆發流行,如武漢某醫院腦部手術醫務人員受新冠肺炎病人感染,而此次援助武漢的醫務人員無一染病,就說明防控的重要性。

正確的應對策略應該是應用公共衛生信息管理系統,整合融合各級各類醫療衛生信息系統,形成覆蓋省市鄉村醫療衛生機構和每個就診的個人健康信息管理系統,每日對直報和自動獲得的公共衛生信息及時進行分析和疫情防治決策;對出現的發熱、咳嗽、頭痛病人爆發流行情況,各級醫療衛生機構必須準確跟蹤和追溯每個疑似染病人,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傳染病防治法》要求,及時隔離觀察治療傳染源、切斷傳播途徑和保護易感人群,形成CDC牽頭的群防群治的防疫戰爭。

王景明:數字化戰疫,從智慧化防控防疫開始

醫院信息化不但要滿足醫院工作人員和醫院病人使用需要,還要滿足醫院工作人員在家庭辦公、滿足醫聯體、醫共體醫務人員及家庭醫生、私人醫生簽約客戶就診及健康服務需要。

醫療衛生行業信息化從醫院內部網擴大到廣域互聯網,才能實現個人與醫療衛生機構在區域和廣域信息共享,才能實現與物聯網對接,才能實現可穿戴健康設備與不同醫療衛生信息系統對接,實現個人生命體徵信息採集、藥品耗材使用信息彙總,實現全民全生命週期健康智慧服務和對傳染病疫情監測與防治服務等。

醫院可以通過雲HIS或虛擬專用網絡方式(VPN)實現醫院信息工作在互聯網開放,可以滿足醫院用戶在任何時間、地點進行醫療健康服務工作、可以通過個人設備(BYOD)進行醫院信息上報等,既減少傳染病暴露機會還可提高工作效率。

以下環節應特別注意:

1.顧客O2O診療模式提高診療效率,減少傳染

顧客通過醫院網頁、觸摸屏、APP、醫院人工窗口進入醫院信息系統,提交健康訂單(也就是電子健康記錄),獲得醫院就診醫生預約安排,減少就診區人員密度和不必要接觸;到醫院後直接到預約診室就診,根據病情安排檢查檢驗、手術、取藥、自動扣費等。整個診療過程,顧客按預約流程有序進行,顧客可以預知每個診療操作,還可以看到每個醫務人員的診療意見,實現過程參與和全程告知。

2.醫務人員優化診療流程,提高工作效率

收到健康訂單信息,激活診療活動,按健康訂單要求,除體檢需要接觸病人外,各種檢查檢驗處置報告都可以實現“無紙、無線、無膠片”傳輸,對有疫區接觸史和疑似症狀者,儘快追溯和排查診斷,減少傳染病傳播機會。

根據診療需要,自動安排手術室、醫療物質材料等,保障醫療活動有序進行,對發熱門診和傳染病疑似病人實施有效消毒隔離、治療、追蹤、追溯。

4.信息互通共享實現傳染病群防群治

醫療衛生改革不是簡單的供給側改革,而是涉及到需求側和監管側共同參與的全民健康智慧服務友好體系建設。人在醫療機構及健康服務體系服務過程,形成以人的健康記錄為核心診療過程記錄,形成以人的健康為中心的核心業務信息流,各相關部門的中央集中式控制變為診療事件現場分佈式智能部署,實現各利益攸關方共同參與和信息共享的的健康服務利益共同體。

健康服務供給側:整個業務活動均在網上進行,形成實時、客觀記錄,分別向顧客本人公開診療記錄、傳染病防治信息,向衛健委公開醫療過程和疫情信息,向醫保局公開合理診療過程及收費,從人員、物資、設備、費用支付等方面實現對傳染病的聯合防控。

健康服務需求側:顧客無障礙全程共享健康服務過程記錄,隨時看到每項檢查檢驗收費情況,隨時與醫務人員進行交流,可以看到醫院及自己居住區周圍疫情動態信息,有效進行自我保護或隔離,如在公開場合自覺佩戴口罩。

每次疫情都會重複出現敵對國家釋放“病毒武器”謠言,當人們瞭解自然醫源性疾病區域性、季節性、週期性變化和受人類活動影響,以及傳染病傳播與年齡、種族、身體狀況無關的特性後,謠言會不攻自破。

如此次新冠肺炎在美國、意大利、日本、伊朗的流行,說明其不是對針某人種的特定病毒;而且在人口自然遷徙和多種族通婚的情況下,幾乎很少有“純種”單一民族國家。

健康服務監管側:健康服務及醫療過程、診療收費以及顧客身份信息和通訊方式,實時對衛健委、醫保局、商業保險公司等相關部門公開,對及時有效診療,追溯或隔離傳染源、切斷傳播途徑和保護易感人群具有重要意義。

中國“新冠肺炎”防治在國際上獲得的階段性勝利,既得益於政府牽頭傳染病群防群治運動,也得益於健康4.0服務理念,使互不隸屬的各相關部門從利益博弈關係,變為信息共享和利益共享的健康服務利益共同體關係,如口罩、防護服制作供應、生活用品供應、配送,疑似病人隔離、追溯、診療等協同抗疫活動。

醫療衛生信息化一定要從醫院的內部的局域網擴大到廣域的互聯網,才能夠實現剛才提到的一些上述要求,才能夠實現個人醫療衛生機構在區域和廣域的信息化的共享,才能實現與互聯網對接。物聯網對接不僅僅是可穿戴的設備,也包括像健康小屋或者其他的採集健康服務信息,都自動地納入到的健康服務記錄時,包括體溫、藥品、抗生素的應用信息,都能夠不斷滿足個人全身的週期需要,也滿足了CDC的信息的採集的需要,實現對全生命週期健康的智慧服務和對全染傳染病的疫情監測和防治服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