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韓非子》亡徵·第十五 23

原文:不為人主之孝,而慕瓜夫之孝,不顧社稷之利,而聽主母之令,女子用國,刑餘用事者,可亡也。

譯文:不遵行君主的孝道,而仰慕一般人的孝道,不顧國家利益,而聽從母后命令,女人當國,宦官掌權的,可能滅亡。

這一徵講的其實是一個戰略方向的問題,舉個例子簡單說明一下:中國自古講究孝道,孝順就是好的,所以也被當今人嘲諷為愚孝,意思就是無條件的孝順父母,例如很有名的二十四孝圖所講的故事一般,很多故事站在今人的角度看來很難理解,甚至用一句早些年流行的詞來說就是“高級黑”,以戲綵娛親這個故事來分析一下:

相傳春秋時楚國老萊子事親至孝,年七十,常著五色斑斕衣,作嬰兒戲。上堂,故意仆地,以博父母一笑。

——《藝文類聚·孝引列女傳》


讀《韓非子》亡徵·第十五 23


大意是講春秋楚國的老萊子為了讓父母開心, 70多歲時仍然穿著五色彩衣, 拿著撥浪鼓戲耍, 就像小孩一樣。一次他跌了一跤, 怕父母傷心, 就躺在地上裝哭,逗得父母很高興。

70歲的老年人,按古代那個結婚生子的方式,估計都傳承四五輩人了,這樣的一個老頭為了“孝”仍然如同小孩子一般裝寶賣傻,他摔了一跤裝哭,為了不讓父母傷心就故意裝哭,結果父母看到自己的孩子哭泣,竟然還很高興。我實在是理解不了。畢竟我們看情景喜劇,看到人物跌倒我們會哈哈大笑,但是敢問一下在座為人父母的,有幾個看到自己的孩子跌倒還能笑得出來?這個故事中,我看了兒子的“孝”,卻沒看到父母的“慈”,所以說是愚孝倒也對,還有很多的硬傷如“郭巨埋子”、“七仙女下嫁董永”等故事,我就不一一例舉了,我稍後會在文末附上原文和譯文,好讓大家自己觀看。

這一套東西平民百姓遵守倒也無所謂了,畢竟忠孝在古時一直作為“愚民”手段備受推崇,但是作為國家統治者的君王如果還如愚夫一般恪守“孝道”那就很容易發生禍事,為什麼要這麼說呢,因為古時候的君王和今天的各個國家領導人不同,他們是終身制的,提前退休的要麼是被人趕下臺的,要麼是退居二線幕後指揮的那種(如趙武靈王、趙構、乾隆等),所以一般君主登位後,能“孝”的對象就是母親(嫡母、庶母),如果還如山野愚夫一般事事依順對於國家而言不是好事,因為古時候的女人是作為附屬品依附於男人(所謂三從四德,所謂未嫁從父,既嫁從夫,夫死從子),她們是受不到良好的教育,基於女性的性格,那個年代大多數的女性是不適合參與政治這種高水平的活動當中去。且古代封建王朝歷史上除了少數高水平的女性政治家外。出現在其中的大多數女性都是以“禍水”形式出現,很多人批判說這是古代封建社會對女性的汙衊和對男性無能的掩飾,我個人認為這觀點既對也不對,或者說是不全面,為什麼呢?因為一方面男性統治者確實是有權力做出決斷,所謂誰拍板誰負責,從這角度來說,這個觀點沒有問題,但是我們反向推演一下,就是在這個決策形成之前,作為決策者的親信之人,女性對於男性決策的影響力也是不容忽視的,要不然後世的封建王朝也不會加上這麼一條訓誡:女性不得干政。這在電視劇中也經常出現這麼一句話:後宮不得干政。有這條訓誡,也恰恰說明了當時的統治者們已經清楚的認識到了女性的思考方式在感性和個人情感方面較多,對於邏輯和理性卻存在嚴重的缺失。但是這兩點的缺失卻是非常要命的,要的誰的命?當然是家天下的封建王朝的命嘍。且一般女性干政,都不可避免的出現外戚這種情況;至於宦官,本質上來講他們的存在就是作為傭人、僕人一般,因為後宮除了皇帝都是女人,皇帝怕帶綠帽子,所以才用閹人來服侍。既然是傭人那自然不會去把他們往政治家的方向來培養(明朝除外),他們也很難有較高的政治水平,所以歷史上出現的大宦官很少是以政治家形式出現,更多的是諸如十常侍這種除了諂媚主上和幹壞事以外幾乎沒有任何治國能力的存在,那麼出現這種情況而不加以改之,反而使之“成制”,國家滅亡也就沒什麼好意外的了、所以韓非提出:不顧社稷之利,而聽主母之令,女子用國,刑餘用事者,可亡也。

很久沒寫,今天更新一篇,剛才文中我提到了二十四孝,那麼接下來我會在後面把這二十四孝的故事列舉出來,但是我事先聲明,這是封建社會的殘餘糟粕,裡面很多內容與今天相比完全落後,這種孝順與其說是“孝”,倒不如叫它“控制論”更為貼切,故不建議大家去模仿,希望大家保持冷靜頭腦,帶著批判的眼鏡去觀看,後面的篇幅較長,如果不想看就別看了,反正看了也學不到什麼好 。


讀《韓非子》亡徵·第十五 23


故事一:虞舜,瞽瞍之子。性至孝。父頑,母嚚,弟象傲。舜耕於歷山,有象為之耕,鳥為之耘。其孝感如此。帝堯聞之,事以九男,妻以二女,遂以天下讓焉。

即遠古帝王舜年輕時, 父親、繼母和異母之弟多次想害死他, 但舜仍然對父母孝敬,對弟弟慈愛。 他的孝行感動了天, 於是就有大象和小鳥幫他耕種, 後來帝堯還把帝位讓給了他。

故事二:戲綵娛親(略)。

故事三:親老思鹿乳,身掛褐毛衣。若不高聲語,山中帶箭歸。

周朝郯子的父母年老時想吃鹿乳, 郯子就身披鹿皮, 想混到鹿群中去取得鹿乳。不料獵人把他當做了真鹿, 要用弓箭射殺他。他連忙解釋, 獵人才知是人,對他大加讚揚。

故事四:周仲由,字子路。家貧,常食藜藿之食,為親負米百里之外。親歿,南遊於楚,從車百乘,積粟萬鍾,累茵而坐,列鼎而食,乃嘆曰:“雖欲食藜藿,為親負米,不可得也。”

為親負米。春秋魯國人仲由, 年輕時家貧, 自己常吃野菜, 卻從百里之外負米回家侍奉雙親。後來他做了大官, 但是父母死了, 他經常感嘆: “現在我還想為父母親去負米,卻再不能了。”

故事五:母指才方齧,兒心痛不禁。負薪歸未晚,骨肉至情深。

春秋魯國人曾參少年時經常到山裡去打柴。一天家裡忽然有客人造訪, 母親不知如何接待, 就用牙咬自己的手指。曾參忽然覺得心疼, 明白是母親在召喚, 便趕快回家招待客人。

故事六:周閔損,字子騫,早喪母。父娶後母,生二子,衣以棉絮;妒損,以衣蘆花。父令損御車,體寒,失紖。父察知故,欲出後母。損曰:“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單。”母聞,悔改。

春秋魯國的閔損常受繼母虐待。冬天繼母的親生子的棉衣裡是棉花, 而他的棉衣裡是蘆花。後來父親發覺後要休掉妻子, 閔損反而為繼母求情,繼母從此對他十分疼愛。

故事七:漢文帝,名恆,高祖第三子,初封代王。生母薄太后,帝奉養無怠。母常病,三年,帝目不交睫,衣不解帶,湯藥非口親嘗弗進。仁孝聞天下。

漢文帝身為一國之君,對母親非常孝順。一次母親病重, 漢文帝日夜守護, 天天為母親煎藥, 每次煎好後, 他都要先嚐一嘗, 覺得合適才端給母親。

故事八:漢蔡順,少孤,事母至孝。遭王莽亂,歲荒不給。拾桑葚,以異器盛之。赤眉賊見而問之,順曰:“黑者奉母,赤者自食。”賊憫其孝,以白米二斗、牛蹄一隻與之。

漢代的蔡順生活岔困,每日拾桑葚奉養母親。一天遇到軍士,問他為什麼把紅桑葚和黑桑葚分開裝 他說黑桑葚讓母親吃,而紅桑葚自己吃。軍士們就送給他米和牛腿, 讓他孝敬母親。

故事九:漢郭巨,家貧。有子三歲,母嘗減食與之。巨謂妻曰:“貧乏不能供母,子又分母之食。盍埋此子?兒可再有,母不可復得。”妻不敢違。巨遂掘坑三尺餘,忽見黃金一釜,上雲:“天賜孝子郭巨,官不得取,民不得奪。”

晉代郭巨家道中落但妻子生了一個男孩, 郭巨怕養孩子影響供養母親, 準備將兒子埋掉。 挖坑時, 突然挖到一罈上天所賜的黃金, 於是既可孝敬母親,又可撫養兒子了.

故事十:漢董永,家貧。父死,賣身貸錢而葬。及去償工,途遇一婦,求為永妻。俱至主家,令織縑三百匹乃回。一月完成,歸至槐陰會所,遂辭永而去。

漢朝董永家貧, 父親去世後只好問地主借錢辦喪事。 後來他準備賣身去地主家幹苦力,半路上遇到一位美女,於是董永就將她帶到地主家幫忙。該女子勤勞能幹,一個月就織了300尺布,還清丁債務.原來她是天上的七仙女被董永感動, 特地下凡來幫助他的。

故事十一:漢丁蘭,幼喪父母,未得奉養,而思念劬勞之因,刻木為像,事之如生。其妻久而不敬,以針戲刺其指,血出。木像見蘭,眼中垂淚。蘭問得其情,遂將妻棄之。

東漢丁蘭的父母逝世後, 他用木頭刻了雙親像, 每次吃飯都更先供養木像,然後自己才吃, 彷彿父母在世一樣.一次鄰居用杖打壞了木像,丁蘭大怒, 將他痛打一頓。 後來官人來抓丁蘭時, 木像竟潸然淚下。

故事十二:漢姜詩,事母至孝;妻龐氏,奉姑尤謹。母性好飲江水,去舍六七里,妻出汲以奉之;又嗜魚膾,夫婦常作;又不能獨食,召鄰母共食。舍側忽有湧泉,味如江水,日躍雙鯉,取以供。

東漢姜詩之妻每日取婆婆愛喝的長江水,還常做婆婆愛吃的魚。一次她回來晚了, 姜詩懷疑她不孝順而將她逐出家門。後誤會澄清, 姜詩將妻子請了回來, 此時院中突然冒出了與長江水味道一樣的泉水, 以後每天還跳出兩條鯉魚。

故事十三:後漢陸績,年六歲,於九江見袁術。術出桔待之,績懷桔二枚。及歸,拜辭墮地。術曰:“陸郎作賓客而懷桔乎?”績跪答曰:“吾母性之所愛,欲歸以遺母。”術大奇之。

三國時陸績6歲隨父謁見袁術, 袁術用橘子款待。陸績悄悄在懷裡藏了兩個橘子,臨走時掉了出來。袁術嘲笑他, 陸績則說: “這是要送給母親的." 袁術對此十分讚賞。(孔明:“公非袁術座間懷桔之陸郎乎?”)

故事十四:後漢黃香,年九歲,失母,思慕惟切,鄉人稱其孝。躬執勤苦,事父盡孝。夏天暑熱,扇涼其枕簟;冬天寒冷,以身暖其被席。太守劉護表而異之。

東漢黃香9 歲喪母, 對父親特別孝順。夏天就為父親扇涼枕蓆,冬天則為父親暖熱被褥, 得到太守的好評。

故事十五:後漢江革,少失父,獨與母居。遭亂,負母逃難。數遇賊,或欲劫將去,革輒泣告有老母在,賊不忍殺。轉客下邳,貧窮裸跣,行佣供母。母便身之物,莫不畢給。

東漢的江革揹著母親四處逃難, 有時賊人要殺死他, 江革以老母無人照顧哀求, 賊人遂不忍下手。後來他做僱工供養母親, 而自己整日衣著破爛。皇帝聽說後, 就任他為孝廉。

故事十六:魏王裒,事親至孝。母存日,性怕雷,既卒,殯葬于山林。每遇風雨,聞阿香響震之聲,即奔至墓所,拜跪泣告曰:“裒在此,母親勿懼。”

戰國時魏國王哀的母親生前懼怕雷聲,他常在打雷時陪伴母親。母親去世后王哀特意把她安葬在幽靜的山林中, 打雷時還跑到墳前跪拜, 低聲說道:“母親請不要怕, 兒來陪您了。"

故事十七:晉孟宗,少喪父。母老,病篤,冬日思筍煮羹食。宗無計可得,乃往竹林中,抱竹而泣。孝感天地,須臾,地裂,出筍數莖,持歸作羹奉母。食畢,病癒。

三國時盂宗的母親得了重病, 想吃竹筍煮羹。可是當時正是嚴冬, 大雪紛飛, 孟宗十分著急, 就跑到竹林裡痛哭。過了一會,他發現四周冰雪部化,草木變青,竟然長出了許多竹筍, 原來是他的孝心感動了上蒼。

故事十八:晉王祥,字休徵。早喪母,繼母朱氏不慈。父前數譖之,由是失愛於父。母嘗欲食生魚,時天寒冰凍,祥解衣臥冰求之。冰忽自解,雙鯉躍出,持歸供母。

晉朝王祥的繼母對他很壞,但是繼母病時想吃鯉魚, 又恰逢冬天,他就脫掉衣服臥在冰上,這時冰忽然融化,躍出了兩條鯉魚。

故事十九:晉楊香,年十四歲,嘗隨父豐往田獲傑粟。父為虎拽去。時香手無寸鐵,惟知有父而不知有身,踴躍向前,扼持虎頸,虎亦靡然而逝,父才得免於害。

晉朝的楊香14歲那年隨父親下地幹活, 路上突然跳出了一隻老虎, 父親被虎拽走了. 楊香手無寸鐵,但一心想著救父, 就衝上去和老虎廝打,死抓住丁老虎的脖子。老虎受了驚嚇逃跑,父子倆都逃過了一劫。

故事二十:晉吳猛,年八歲,事親至孝。家貧,榻無帷帳,每夏夜,蚊多攢膚。恣渠膏血之飽,雖多不驅之,恐去己而噬其親也。愛親之心至矣。

晉朝時,吳猛家貧,買不起蚊帳。夏日蚊叮蟲咬,父親不能安睡,於是夜裡吳猛就赤身坐在父親床前,雖然蚊子將他咬得全身是包也不驅趕,生怕蚊子去咬父親。

故事二十一:南齊庚黔婁,為孱陵令。到縣未旬日,忽心驚汗流,即棄官歸。時父疾始二日,醫曰:“欲知瘥劇,但嘗糞苦則佳。”黔婁嘗之甜,心甚憂之。至夕,稽顙北辰求以身代父死。

南齊黔婁任縣令時忽然心驚流汗,怕家中有事,就急忙趕回去一看,原來他父親病了。醫生說嘗病人的糞便即可知是吉是兇,甜則兇,苦則吉、黔婁就嚐了嚐父親的糞便,發現是甜的,十分擔憂。過了幾天,父親果然去世了。

故事二十二:唐崔山南,曾祖母長孫夫人年高無齒。祖母唐夫人,每日櫛洗,升堂乳其姑,姑不粒食,數年而康。一日病,長幼鹹集,乃宣言曰:“無以報新婦恩,願子孫婦如新婦孝敬足矣。”

唐代崔山南的曾祖母年高無齒,他祖母就每天用自己的乳汁餵養婆婆。這樣過了好幾年,曾祖母的身體非常健康。後來崔山南對祖母也非常孝順。

故事二十三:宋黃庭堅,元符中為太史,性至孝。身雖貴顯,奉母盡誠。每夕,親自為母滌溺器,未嘗一刻不供子職。

宋朝黃庭堅對母親非常孝順,每天都為母親洗滌溺器,他身為高官,僕人很多,但他從不讓他人代勞,而是堅持親力而為。

故事二十四:宋朱壽昌,年七歲,生母劉氏,為嫡母所妒,出嫁。母子不相見者五十年。神宗朝,棄官入秦,與家人決,誓不見母不復還。後行次同州,得之。時母年七十餘矣。

宋代的朱壽昌自幼母子分離,他當官後知道了母親的下落、就棄官不做,去尋找母親,後來終於母子團圓,時母親已經七十歲了。

這其中很多故事的硬傷相信稍微有點科學知識的人都能分辨出來,但是其中內在的邏輯就不一定了,如果不去把自己擺在寫這種文章的人的心態上,去分析這麼寫的動機和其作者、推崇者的“價值觀”就很容易被其迷惑,二十四孝其書成於元朝,距今也不過幾百年,但是這種價值觀對於今人來說,卻是完全不搭邊的,甚至是扭曲的。但是該書我個人認為與其說是一部創作,不如說是作為一部封建王朝對於“忠孝”的扭曲觀點的一種集大成的總和,意在“愚民”而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