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本善?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苟不教,性乃遷。教之道,貴以專……"這首《三字經》應該是很多人小時候第一首會背的詩歌了吧。所以在很多人的心中也應該是相信"人之初,性本善"的吧。但是在《三字經》之前,有一個人提出了"人性本惡,其善者偽也"的言論,這個人就是李斯和韓非的老師——荀子。

人性本善?

荀子所說的"人性本惡"是指人從一出生就是有壞意識的,所以只有用規矩來規範一個人的成長,所以後期的"善"也不過都是被規矩抑制之後假裝出來的善。所以荀子這個人雖然受儒家思想的教育,但是荀子卻又有著很深切的"依法治國"的思想。只是在荀子的思想中並不完全是用殘酷的刑罰作為法,所以他所提倡的依法治國和後來他的弟子李斯及韓非子所提出的依法治國並不相同。但是在荀子的思想中,人生來就是要用規矩來規範的。

那麼到底是人性本善,還是人性本惡呢?

人性本善?

一個人誕生之時便是以啼哭相伴,哭對我們來說是傷心才會有的反應,但是卻又有很多人說:"人剛出生時的哭不是哭,是笑。"笑對我們來說才是開心,那又為什麼會說剛出生時的哭是笑呢?《新白娘子傳奇》中許仙曾經給過答案:"人命在呼吸之間,出息不還,即是後世。上輩子吐出去那口氣,終於吸回來了,當然高興啊。可是這一吐一吸之間,相隔的太久了,所以高興之餘不免又有點傷感,哭得就更大聲了。"那麼,由此可以證明,一個人在一出生的時候就已經知道如何虛偽地掩飾自己的開心,以哭代替笑。所以也可以說人從一出生的時候就應當懂得了何為悲傷,何為喜悅。如果說在人成長過程中,收到的思想教育是:"哭是開心,笑才是難過。"或許這樣人對性就會有了不一樣的認知,所以"人性本惡"也不是無稽之談。

人性本善?

嬰兒吃奶的時候會一直吮吸,如果不讓他吃便會以哭來表達不滿,所以人性之初是"貪婪"的。而人的貪念也會伴隨著人的一生,就好像當一個人掙錢的時候,永遠希望自己能夠得到更多。雖然很多時候希望得到更多是屬於"君子愛財取之有道"的,但是卻始終逃不離"貪婪"兩個字。只不過因為規矩的指導和束縛,所以人的貪婪是在合情合理的範圍內的貪婪。

也有人說,人的本性都是自私的。有多少人為了自己的生活或多或少的為自己去謀劃、爭取......比如最近比較火熱的選秀節目。有多少人為了自己的未來在為自己而努力,為自己的未來而制定目標以及計劃。當然,一個人用努力去為自己爭取未來是很合情合理的,但是也的確是在為自己的未來而拼搏。所以人的本性的確也是自私的,只是因為規矩的規範,讓我們知道了想要得到的東西要用努力去換。

人性本善?

所以,人性本惡,需以規矩管制之,方可為合情合理。但是自漢朝漢武帝之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待人對物以"仁善"為名。所以延續儒家思想,才有了後來的"人之初,性本善"。也是想以此來告訴世人,人從出生的時候本性是好的,乾乾淨淨,純粹得很。但是"性相近,習相遠"。如果沾染了不好的氛圍和習氣,那麼人性就會發生偏移,從而改變,所以就會需要一種非常良好的教育,去告訴幼兒應該如何去做,這樣才能成長為一個品性良好的人。

人性本善?

那麼,在你心裡,你覺得是人性本善,還是人性本惡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