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時的張作霖對日軍威懾力有多大?

ax魑魅魍魎



如果我說張作霖對日本人的威懾力是零,肯定不客觀;因此我客觀的說,張作霖對日本人的威懾力約等於零。

我知道我這麼說許多張大帥崇拜者不滿意,下面我就用事實說明張作霖為什麼對日本人威懾力約等於零。

第一:張作霖的經濟命脈一直被日本人掌握

注意,我這裡說的是張作霖以及奉系軍閥們的經濟命脈,不是東三省的經濟命脈。

張作霖、張作相這些奉系大佬最掙錢的生意是什麼?壟斷東三省大豆出口。

張作霖為首的奉系軍閥通過擁有東三省大量土地、遍佈東三省農村的糧棧(具有信用社工農)完全壟斷了東三省大豆出口業務。

東三省農民只能把大豆低價賣給糧棧,而這些糧棧支付給農民的是毫無準備金可言的奉系軍閥自己發行的奉票。

壟斷了大豆出口的奉系軍閥,僅張作霖一家每年就能獲利2000萬銀元以上。

但是——

除了收購環節以外,運輸環節,大連港交易環節,與外商結算貨幣環節,統統掌握在日本人手裡。

是的,張作霖等奉系軍閥出口大豆,獲得的貨幣不是美元、英鎊或者黃金、白銀,甚至連日元都不是,而是名義上與日元掛鉤的“金票”,所謂“金票”就是日本銀行在東三省開設的銀行發行的沒有保證金的紙幣。


而最近的貿易港是大連港,張作霖等奉系軍閥實際是收購了大豆後通過滿鐵的鐵路線路運輸到大連港,然後將大豆賣給日資貿易行,日資貿易行則付給奉系軍閥們“金票”,之後日資貿易行再與歐美公司進行交易。

如果日本人翻臉,張作霖等人收購來的大豆只能爛在遍佈東三省農村的糧棧裡,因為就連鐵路附近的倉庫都被日本人壟斷了。

更別提張作霖窮兵黷武,導致他死之前東三省經濟已經到了崩潰邊緣,有一組數據最能說明問題:

1919年100金票兌換93奉票,這個時候是東三省經濟相對交好的時期,之後就一路上揚了。

1928年100金票兌換2510奉票,是的,張作霖被炸死的那一年,不到10年,奉票已經貶值250倍。

第二:奉系軍隊戰鬥力遠遜色於日軍

奉系軍隊戰鬥力真的被高估厲害,在軍閥混戰時期,奉軍“鋼多氣少”就被各路軍閥所熟知。

最能體現奉軍戰鬥力的是張學良指揮奉軍與蘇俄爆發的武裝衝突,結果同江戰鬥,2200奉軍在依託完善的堡壘群的情況下,被4000蘇軍只用了13個小時就全面佔領了對於奉軍來說重要的江防防線。


(跑進日本領事館的梁忠甲將軍)

而這次戰鬥,奉軍只損失了250人,也就是說防守方損失10%,士氣就崩潰了,而蘇軍僅陣亡5人,傷24人。

在決定性的扎蘭諾爾戰鬥中,2萬奉軍與人數相當的蘇軍在輕重火力差距不大(蘇軍輕炮58門,奉軍37門)情況下,奉軍一敗塗地,傷亡2500人,被俘8000人,而對面蘇軍傷亡多少呢?蘇軍戰死123人。

在整個武裝衝突中,奉軍表現的一塌糊塗。

日本關東軍近距離觀察了衝突全過程,得出的結論是:

“奉軍簡直是烏合之眾,他們只靠人多,一受到蘇軍攻擊便立即潰逃。”

“密山方面的奉軍在蘇軍炮擊一開始就四處逃散。”

最令人啼笑皆非的是,根據日本當地領事館向東京發出的電報顯示,奉軍前線指揮官梁忠甲在戰鬥開始沒多久就喪失了作戰意志,連同司令部幕僚一起逃到了當地日本領事館尋求保護,並託日本領事館向蘇軍傳達了停戰意願。

這樣的奉軍縱然有30萬,2萬日本關東軍又有什麼可懼怕的?

多的不說,諾門坎戰役,不管誰輸誰贏,至少21世紀後,俄軍高級將領承認根據相關材料,諾門坎戰役蘇軍傷亡人數和損毀的重裝備都要略微多於日方。

綜上所述,日本人之所以在20世紀20年代扶持張作霖主要因為英美兩國通過《九國公約》,禁止日方直接用武力奪取我國土地,日方不得不扶持張作霖作為代理人,日本人真正顧忌的是英美兩國,而不是張作霖。等到歐美爆發經濟危機,沒有餘力顧忌遠東局勢後,日本方面立刻就搞出了“九一八事件”,侵吞我國東三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