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锦之战袁崇焕为救援锦州做了部署,为什么还被阉党弹劾不救锦州?

一德格天1


之所以如此,是明朝宦官专权达到极致的表现。明熹宗昏庸无能,被魏忠贤、客氏操弄于股掌之上。当时依附魏忠贤者,可以立马取富贵,属于阉党;不依附魏忠贤者,不论出身如何,皆是阉党之敌,会受到不遗余力的打击。

魏忠贤对孙承宗的打击报复

广宁之战失败后,辽东经略熊廷弼被杀,广宁巡抚王化贞被判死刑。为了挽回颓势,朝廷派出兵部尚书王在晋为辽东经略。

但王在晋胆小怕事,主张在山海关外八里铺筑城,派四万兵防守。这样一来,就相当于把宁远、锦州等关键地点拱手相让,是一个毫无作为的消极防御计划。兵部主事袁崇焕对此极力反对,朝廷派出孙承宗前去实地勘察。

孙承宗到了之后,肯定了袁崇焕的正确意见。于是向朝廷请示撤掉王在晋,而重用袁崇焕等人,大力修筑宁远城,修筑起牢固的宁锦防线。孙承宗在辽东取得显著成效,但却引起了魏忠贤等阉党的嫉妒,制造各种障碍以对付孙承宗。

等到皇帝寿辰,孙承宗想要进京贺寿,顺带讲解辽东防守机宜以及魏忠贤打击东林党的罪责。但阉党手下却抢先下手,他们告诉魏忠贤,孙承宗坐拥数万精兵,这次进京是为了清君侧,兵部侍郎作为内应。

魏忠贤对此十分恐惧,蒙骗明熹宗,阻止孙承宗前来京城。后来,魏忠贤察觉孙承宗并无此意,才略微放松。但他贪图辽东的功绩,因此趁派人犒军的时候,示好孙承宗,以期孙承宗能加入阉党之中。只是整个过程孙承宗一言不发,以示拒绝。从此以后,魏忠贤开始记恨上孙承宗。

因此,阉党以高第为兵部尚书,代替孙承宗经略辽东。而高第和王在晋一个德行,到达后命令撤去关外城堡,只剩下袁崇焕孤军守卫宁远。努尔哈赤听说消息后,认为进兵的时机已到,于是派兵攻打宁远。但袁崇焕守卫的滴水不露,努尔哈赤无功而返,不久死亡。

宁远大捷为前所有未,极大地鼓舞了明朝军民。但高第却任宁远被围,不发一兵一卒前去营救,事后自然要为自己的行为辩解。高第以手下仅有五万余士兵,没有能力救援为由搪塞。

阉党知道后大喜,因为孙承宗之前报的是十一万人的军饷,这一下子可以告孙承宗冒领军饷。孙承宗对此自辩:“高第到达的时候,发的是十一万人的军饷。但从此以后,就给高第发五万人的军饷好了!”谎言被揭穿,高第被免职。但接任高第职位的王之臣,仍旧隶属于阉党。

努尔哈赤死,皇太极即位。袁崇焕派人前去吊丧,皇太极趁机提出议和的意思。阉党之人原本对袁崇焕就忌惮,只是因为他宁远大捷的功劳而没有找到理由攻击他。如今皇太极提出议和,王之臣便趁机攻击袁崇焕辱国通敌。朝廷这次没有被蒙蔽,决心依靠袁崇焕抵御后金之兵。

朝议以崇焕、之臣不相能,召之臣还,罢经略不设,以关内外尽属崇焕,与镇守中官(宦官)应坤、用并便宜从事。

皇太极眼见议和无果,率领5万后金之兵攻明,兵锋直指锦州。

袁崇焕对宁锦之战的部署

袁崇焕对此早有准备,在此前的一年多时间里,他坚持“用辽人守辽土,且守且战,且筑且屯”,并且抚绥蒙古。

等到皇太极来攻的时候,袁崇焕在宁远居中指挥,赵率教固守锦州。朝廷派出十二万人马,四万守卫山海关,八万守卫关外。此外,前屯、宁远、中后、中右四城中还有六万人马。只是从士兵数量上来说,明朝并不吃亏。

五月十一日大清兵直抵锦州,四面合围。(赵)率教偕中官用婴守城,而遣使议和,欲缓师以待救,使三返不决,围益急。崇焕以宁远兵不可动,选精骑四千,令世禄、大寿将,绕出大军后决战;别遣水师相牵制;且请发蓟镇、宣、大兵,东护关门。

在前屯、宁远、中后、中右四城中,宁远是最重要的,关系到整个辽西战局。因此,从关内调兵,而不发宁远兵救援,是可取的,是保守且谨慎的,避免了被敌军骑兵钻了空子。若宁远一失,则敌军便可直抵山海关。

而朝廷也对袁崇焕的请求如数满足,甚至让“山西、河南、山东守臣整兵听调”。锦州城的守军,也爆发出强大的战斗力,后金伤亡惨重。于是,皇太极移兵转攻宁远,仅留少量兵力监视锦州。

在宁远城下,后金之兵再遭重创,甚至皇太极亲自率军攻城都不能成功。最后,明军红衣大炮发威,炸掉皇太极大帐,济尔哈朗、萨哈廉等重臣都受重伤。迫于无奈,皇太极不得不撤兵。不久,皇太极再次派兵攻打锦州,但最后依旧失败。这是继努尔哈赤在宁远大败后,后金军的第二次惨败。

由此可见,后金一直想要凭借自己的骑兵野战能力,以突破宁锦防线。皇太极对锦州、宁远的目标是游移的,可以凭借骑兵的优势很快转移战场。皇太极攻锦州不下,留下少量兵力监视,然后攻打宁远便是明证。所以袁崇焕的策略,是正确的,避免了被敌人狙击在半路。但赵率教等人的守城功劳,也是不容抹杀的。

时称宁、锦大捷,(满)桂、(赵)率教功为多。忠贤因使其党论崇焕不救锦州为暮气,崇焕遂乞休。

罢免了袁崇焕后,魏忠贤又派王之臣为辽东经略。由此可见,所谓的袁崇焕不救援,只不过是阉党的一个借口罢了。阉党的真实目的,是想摘取辽东的胜利果实,边疆守臣成了魏忠贤等阉党实现自己私欲的工具。如不依附阉党,自会被清除出局。

原本的朋党之争,转化为宦官专权,亦可以看作是另一种党争(阉党与非阉党)的表现形式。熊廷弼被杀、孙承宗被罢免、袁崇焕被诬陷,都是魏忠贤对非自己一党的打击。阉党之中的高第、王之臣先后到辽东担任重职,是阉党已经占据斗争上风的表现。此时的内阁,已经大部分是阉党之人。如果边疆守臣再换成阉党之人,则军政大权都归属于魏忠贤。

昏庸无能的明熹宗,被魏忠贤、客氏所蒙蔽,醉心木工,任由朝政被阉党败坏,神器操纵于阉宦之手,使得建州逐渐做大,最终不可收拾。袁崇焕有功而被阉党弹劾,只是宦官专权的一朵小浪花罢了。但也标志着明朝的宦官专权,在魏忠贤时期达到顶峰。


飞熊说历史


宁锦之战发生在天启七年,是袁崇焕率领蓟辽明军与皇太极率领的后金军在宁远、锦州一线发生的战役。在这次战役中,袁崇焕率领的明军凭借坚固的城防攻势和红衣大炮,击溃了皇太极的后金军,取得了胜利,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宁锦大捷。我们知道,天启年间,宦官魏忠贤利用天启皇帝对他的信任,大力发展自己的势力,自称九千岁,形成阉党,处处干政。就连当时的边防要塞,驻军也要有阉党监军。袁崇焕因防守辽东一事,曾和魏忠贤党羽发生过矛盾冲突,自然魏忠贤对袁崇焕也不感冒,时不时利用手中权力想打压清除袁崇焕。当时辽东在袁崇焕等人的苦心经营下,形成了以宁远、锦州为主的牢固城防工事,称宁锦防线。宁远大捷之后,袁崇焕升任辽东巡抚,主管关外辽东防御。袁崇焕和太监督军刘应坤坐镇宁远城,主将赵率教和太监纪用守锦州。天启七年五月,皇太极以明军在宁锦大搞屯田备战,没有议和诚意为由,大举进攻宁锦防线。皇太极先围攻锦州,围攻数日不下,明廷要求袁崇焕派兵救锦州,袁崇焕以宁远也很危急,不可大军去救,只派祖大寿等将领率四千精骑出城去救,又派东边海上水师也救援锦州。其实皇太极如此做,就是要明军来救,因为后金军擅长骑兵野战,他就是想引诱明军出城来战,发挥自己的长处。袁崇焕识破了皇太极的阴谋,依然坚守宁远,只派祖大寿等四千人出城去救,刚一出城,就与后金军接战,相互斯杀,明军受到重创,祖大寿也负伤,不得已又退回城内。这边锦州皇太极久攻不下,就留少数军队继续围城,他自己亲自率大军围攻宁远。袁崇焕等领军与皇太极大战,终因城高坚固,再加红衣大炮轰击,后金军死伤惨重。不得已皇太极又回头去围攻锦州,依然围攻失败,不得已,于六月份退回辽阳。至此宁锦之战以明军胜利而宣告结束,史称宁锦大捷。宁锦大捷后,很多魏忠贤的阉党党羽都得到封伯封爵,得到应有的奖赏。因为阉党恼恨袁崇焕,就有党羽弹劾袁崇焕,说他在锦州危急时,不全力紧急施救。正是在这种弹劾下,有大功的袁崇焕仅给予了进一级官衔的表面赏赐。最终袁崇焕气愤不过,就愤而辞职回归了家乡。蓟辽方面朝廷就委派王之臣督师内外。


sunjin72976689


高层认为锦州非常重要,要袁倾兵去救;袁说宁远更重要,大军不动,只派了偏师去意思一下。不听指挥,你不下课谁下课?


上下Z求索


你是指袁崇焕上奏求援还是躲在宁远城里放了几炮?皇太极兵围锦州时是谁上奏天启说什么‘一节顶一节’的?


秦牧5


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关山毓秀


邪私瑕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