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錦之戰袁崇煥為救援錦州做了部署,為什麼還被閹黨彈劾不救錦州?

一德格天1


之所以如此,是明朝宦官專權達到極致的表現。明熹宗昏庸無能,被魏忠賢、客氏操弄於股掌之上。當時依附魏忠賢者,可以立馬取富貴,屬於閹黨;不依附魏忠賢者,不論出身如何,皆是閹黨之敵,會受到不遺餘力的打擊。

魏忠賢對孫承宗的打擊報復

廣寧之戰失敗後,遼東經略熊廷弼被殺,廣寧巡撫王化貞被判死刑。為了挽回頹勢,朝廷派出兵部尚書王在晉為遼東經略。

但王在晉膽小怕事,主張在山海關外八里鋪築城,派四萬兵防守。這樣一來,就相當於把寧遠、錦州等關鍵地點拱手相讓,是一個毫無作為的消極防禦計劃。兵部主事袁崇煥對此極力反對,朝廷派出孫承宗前去實地勘察。

孫承宗到了之後,肯定了袁崇煥的正確意見。於是向朝廷請示撤掉王在晉,而重用袁崇煥等人,大力修築寧遠城,修築起牢固的寧錦防線。孫承宗在遼東取得顯著成效,但卻引起了魏忠賢等閹黨的嫉妒,製造各種障礙以對付孫承宗。

等到皇帝壽辰,孫承宗想要進京賀壽,順帶講解遼東防守機宜以及魏忠賢打擊東林黨的罪責。但閹黨手下卻搶先下手,他們告訴魏忠賢,孫承宗坐擁數萬精兵,這次進京是為了清君側,兵部侍郎作為內應。

魏忠賢對此十分恐懼,矇騙明熹宗,阻止孫承宗前來京城。後來,魏忠賢察覺孫承宗並無此意,才略微放鬆。但他貪圖遼東的功績,因此趁派人犒軍的時候,示好孫承宗,以期孫承宗能加入閹黨之中。只是整個過程孫承宗一言不發,以示拒絕。從此以後,魏忠賢開始記恨上孫承宗。

因此,閹黨以高第為兵部尚書,代替孫承宗經略遼東。而高第和王在晉一個德行,到達後命令撤去關外城堡,只剩下袁崇煥孤軍守衛寧遠。努爾哈赤聽說消息後,認為進兵的時機已到,於是派兵攻打寧遠。但袁崇煥守衛的滴水不露,努爾哈赤無功而返,不久死亡。

寧遠大捷為前所有未,極大地鼓舞了明朝軍民。但高第卻任寧遠被圍,不發一兵一卒前去營救,事後自然要為自己的行為辯解。高第以手下僅有五萬餘士兵,沒有能力救援為由搪塞。

閹黨知道後大喜,因為孫承宗之前報的是十一萬人的軍餉,這一下子可以告孫承宗冒領軍餉。孫承宗對此自辯:“高第到達的時候,發的是十一萬人的軍餉。但從此以後,就給高第發五萬人的軍餉好了!”謊言被揭穿,高第被免職。但接任高第職位的王之臣,仍舊隸屬於閹黨。

努爾哈赤死,皇太極即位。袁崇煥派人前去弔喪,皇太極趁機提出議和的意思。閹黨之人原本對袁崇煥就忌憚,只是因為他寧遠大捷的功勞而沒有找到理由攻擊他。如今皇太極提出議和,王之臣便趁機攻擊袁崇煥辱國通敵。朝廷這次沒有被矇蔽,決心依靠袁崇煥抵禦後金之兵。

朝議以崇煥、之臣不相能,召之臣還,罷經略不設,以關內外盡屬崇煥,與鎮守中官(宦官)應坤、用並便宜從事。

皇太極眼見議和無果,率領5萬後金之兵攻明,兵鋒直指錦州。

袁崇煥對寧錦之戰的部署

袁崇煥對此早有準備,在此前的一年多時間裡,他堅持“用遼人守遼土,且守且戰,且築且屯”,並且撫綏蒙古。

等到皇太極來攻的時候,袁崇煥在寧遠居中指揮,趙率教固守錦州。朝廷派出十二萬人馬,四萬守衛山海關,八萬守衛關外。此外,前屯、寧遠、中後、中右四城中還有六萬人馬。只是從士兵數量上來說,明朝並不吃虧。

五月十一日大清兵直抵錦州,四面合圍。(趙)率教偕中官用嬰守城,而遣使議和,欲緩師以待救,使三返不決,圍益急。崇煥以寧遠兵不可動,選精騎四千,令世祿、大壽將,繞出大軍後決戰;別遣水師相牽制;且請發薊鎮、宣、大兵,東護關門。

在前屯、寧遠、中後、中右四城中,寧遠是最重要的,關係到整個遼西戰局。因此,從關內調兵,而不發寧遠兵救援,是可取的,是保守且謹慎的,避免了被敵軍騎兵鑽了空子。若寧遠一失,則敵軍便可直抵山海關。

而朝廷也對袁崇煥的請求如數滿足,甚至讓“山西、河南、山東守臣整兵聽調”。錦州城的守軍,也爆發出強大的戰鬥力,後金傷亡慘重。於是,皇太極移兵轉攻寧遠,僅留少量兵力監視錦州。

在寧遠城下,後金之兵再遭重創,甚至皇太極親自率軍攻城都不能成功。最後,明軍紅衣大炮發威,炸掉皇太極大帳,濟爾哈朗、薩哈廉等重臣都受重傷。迫於無奈,皇太極不得不撤兵。不久,皇太極再次派兵攻打錦州,但最後依舊失敗。這是繼努爾哈赤在寧遠大敗後,後金軍的第二次慘敗。

由此可見,後金一直想要憑藉自己的騎兵野戰能力,以突破寧錦防線。皇太極對錦州、寧遠的目標是遊移的,可以憑藉騎兵的優勢很快轉移戰場。皇太極攻錦州不下,留下少量兵力監視,然後攻打寧遠便是明證。所以袁崇煥的策略,是正確的,避免了被敵人狙擊在半路。但趙率教等人的守城功勞,也是不容抹殺的。

時稱寧、錦大捷,(滿)桂、(趙)率教功為多。忠賢因使其黨論崇煥不救錦州為暮氣,崇煥遂乞休。

罷免了袁崇煥後,魏忠賢又派王之臣為遼東經略。由此可見,所謂的袁崇煥不救援,只不過是閹黨的一個藉口罷了。閹黨的真實目的,是想摘取遼東的勝利果實,邊疆守臣成了魏忠賢等閹黨實現自己私慾的工具。如不依附閹黨,自會被清除出局。

原本的朋黨之爭,轉化為宦官專權,亦可以看作是另一種黨爭(閹黨與非閹黨)的表現形式。熊廷弼被殺、孫承宗被罷免、袁崇煥被誣陷,都是魏忠賢對非自己一黨的打擊。閹黨之中的高第、王之臣先後到遼東擔任重職,是閹黨已經佔據鬥爭上風的表現。此時的內閣,已經大部分是閹黨之人。如果邊疆守臣再換成閹黨之人,則軍政大權都歸屬於魏忠賢。

昏庸無能的明熹宗,被魏忠賢、客氏所矇蔽,醉心木工,任由朝政被閹黨敗壞,神器操縱於閹宦之手,使得建州逐漸做大,最終不可收拾。袁崇煥有功而被閹黨彈劾,只是宦官專權的一朵小浪花罷了。但也標誌著明朝的宦官專權,在魏忠賢時期達到頂峰。


飛熊說歷史


寧錦之戰發生在天啟七年,是袁崇煥率領薊遼明軍與皇太極率領的後金軍在寧遠、錦州一線發生的戰役。在這次戰役中,袁崇煥率領的明軍憑藉堅固的城防攻勢和紅衣大炮,擊潰了皇太極的後金軍,取得了勝利,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寧錦大捷。我們知道,天啟年間,宦官魏忠賢利用天啟皇帝對他的信任,大力發展自己的勢力,自稱九千歲,形成閹黨,處處干政。就連當時的邊防要塞,駐軍也要有閹黨監軍。袁崇煥因防守遼東一事,曾和魏忠賢黨羽發生過矛盾衝突,自然魏忠賢對袁崇煥也不感冒,時不時利用手中權力想打壓清除袁崇煥。當時遼東在袁崇煥等人的苦心經營下,形成了以寧遠、錦州為主的牢固城防工事,稱寧錦防線。寧遠大捷之後,袁崇煥升任遼東巡撫,主管關外遼東防禦。袁崇煥和太監督軍劉應坤坐鎮寧遠城,主將趙率教和太監紀用守錦州。天啟七年五月,皇太極以明軍在寧錦大搞屯田備戰,沒有議和誠意為由,大舉進攻寧錦防線。皇太極先圍攻錦州,圍攻數日不下,明廷要求袁崇煥派兵救錦州,袁崇煥以寧遠也很危急,不可大軍去救,只派祖大壽等將領率四千精騎出城去救,又派東邊海上水師也救援錦州。其實皇太極如此做,就是要明軍來救,因為後金軍擅長騎兵野戰,他就是想引誘明軍出城來戰,發揮自己的長處。袁崇煥識破了皇太極的陰謀,依然堅守寧遠,只派祖大壽等四千人出城去救,剛一出城,就與後金軍接戰,相互斯殺,明軍受到重創,祖大壽也負傷,不得已又退回城內。這邊錦州皇太極久攻不下,就留少數軍隊繼續圍城,他自己親自率大軍圍攻寧遠。袁崇煥等領軍與皇太極大戰,終因城高堅固,再加紅衣大炮轟擊,後金軍死傷慘重。不得已皇太極又回頭去圍攻錦州,依然圍攻失敗,不得已,於六月份退回遼陽。至此寧錦之戰以明軍勝利而宣告結束,史稱寧錦大捷。寧錦大捷後,很多魏忠賢的閹黨黨羽都得到封伯封爵,得到應有的獎賞。因為閹黨惱恨袁崇煥,就有黨羽彈劾袁崇煥,說他在錦州危急時,不全力緊急施救。正是在這種彈劾下,有大功的袁崇煥僅給予了進一級官銜的表面賞賜。最終袁崇煥氣憤不過,就憤而辭職迴歸了家鄉。薊遼方面朝廷就委派王之臣督師內外。


sunjin72976689


高層認為錦州非常重要,要袁傾兵去救;袁說寧遠更重要,大軍不動,只派了偏師去意思一下。不聽指揮,你不下課誰下課?


上下Z求索


你是指袁崇煥上奏求援還是躲在寧遠城裡放了幾炮?皇太極兵圍錦州時是誰上奏天啟說什麼‘一節頂一節’的?


秦牧5


欲加之罪何患無辭!


關山毓秀


邪私瑕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