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女遭男子暴打:疫情下暴力事件频频发生,好人为何变“恶魔”?

疫情防控期间,口罩成为了大家的必须品,当我们不得已外出“囤货”时,口罩仿佛就成了我们的“金刚罩”。如果这时,有人故意摘下了你的口罩,你会怎么做呢?是愤怒还是恐惧?这不,最近就发生了一件这样的事情,引得大家热议。

两女遭男子暴打:疫情下暴力事件频频发生,好人为何变“恶魔”?

2月21日下午,山东威海大润发世昌店发生一起顾客排队打架事件,曝光的视频中,这名身材魁梧的光头男子,在超市收银台排队处,先是情绪激动地怒骂对面身穿白色羽绒服的女子:“你把我口罩摘下来干吗?”然后大打出手,打的这名女士头破血流。据打人者发朋友圈自述称女子在结账时一直碰他,随后发生口角,女子摘下了他的口罩,他当时感到焦虑害怕被传染肺炎,才做出这样的过激行为,店内保安第一时间赶到控制打架人员并报警,受伤人员也第一时间安排至医院救治。目前,犯罪嫌疑人刘某已被公安机关传唤到案,案件正在进一步调查处理中。

由于目前事情的调查细节我们尚未得知,在这里不作评价。但我们可以发现的是在疫情之下,所有人都是十分敏感的,同时,免不得出现一些暴力事件,我们今天就来聊一聊,为什么疫情之下暴力事件频频发生?

路西法效应:好人是如何变成“恶魔”的?

前几日,湖北孝感的一家三人在家中打麻将时,一位身穿迷彩服戴着红袖章的防疫人员冲进室内二话不说抓起麻将就砸,其中,打麻将的年轻小伙儿看不过去,心里憋屈就用麻将回砸了一下。这一砸,冲出了更多佩戴红袖章的志愿者,几人强行拽拉他,把他控制住,有志愿者直接一巴掌扇到这个小伙子的脸上,接连抽打几个耳光后,就连麻将桌也被这些人拖到门口砸毁。最后,年轻人反问道:“吃饭时间,(一家人)不能在一个桌子上吃饭?”无独有偶,湖北安陆市洑水镇一家四口,因为在家打扑克,被抓起来公开训诫。

两女遭男子暴打:疫情下暴力事件频频发生,好人为何变“恶魔”?

这两个事件在网络上均有视频流传,看到这两个视频,很多网友最大的感受就是“至于吗,一家人在家休闲娱乐有什么错误”,还有网友评论道,“还有一个农村里出门到自家茅坑解手没带口罩被抓去强制隔离15天的”。说出来感觉真是可笑,这种防疫方式简直就是一夜回到解放前的旧社会。为什么会出现如此之现象?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是因为“路西法效应”。所谓路西法效应,是指受到特定情境或氛围的影响,人的性格、思维方式、行为方式表现出来的不可思议的一面,路西法效应体现了人性中恶的一面。

这一理论起源于心理学家津巴多所模拟的斯坦福监狱实验:

津巴多在这次实验中,招募了24名身心健康、情绪稳定、遵纪守法的年轻人被试,他们被随机分成三组:9名看守,9名犯人,6名候补。

为了让情境更加逼真,津巴多把斯坦福大学一栋教学楼的地下室改造成了监狱,看守们配发了警棍、手铐、警服、墨镜;犯人们换上囚衣、使用数字代号作为自己身份、戴上手铐。一开始,这些“犯人”并不服从管理,于是看守开始行使自己的管理职责,他们折磨、羞辱敢于挑战自己权威的犯人,很快,所有人都在这种模拟的情境或氛围中投入了自己的角色。

看守愈加严厉,惩罚逐渐升级;而犯人逐渐变得服从,逐渐认同了自己的犯人身份,甚至出现了和真正监狱中首次入狱的犯人非常相似的反应,就连津巴多本人也陷入了“监狱长”的角色。有些“犯人”因为严厉的管教几乎精神崩溃,为了防止更严重的问题发生,津巴多不得不提前结束了这次实验。

两女遭男子暴打:疫情下暴力事件频频发生,好人为何变“恶魔”?

而结合我们前面提到的案例,志愿者们之所以会出现极端的矫枉过正的行为是因为受到了疫情这一特定环境的影响,

抗击疫情赋予了他们部分管理他人的权利,他们也沉浸在权利之中,同时似乎感觉自己肩负着正义的使命。他们就仿佛斯坦福监狱中的看守一样,融入了自己的角色,不允许别人挑战自己的权威,一旦有人产生质疑,就马上会做出一些平时不会做出的行为来“管教”或者“惩罚”质疑者。

前文提到的一男子重拳暴击两女子事件的原因之一也是由于路西法效应,津巴多曾说过,“不论是细微还是明显的情境因素都可能支配个体意志,轻易地诱惑心智正常的普通人做出无法想象的坏事。”该男子也正是由于疫情出现的情境力量,使得他十分焦虑,紧张,并且心中的情绪没有得到很好的释放。当处在人多的环境中,两名女子摘掉他的口罩时,他无处释放的情绪已经达到了自己可控的极点,于是全部迸发出来,做出了过于强烈的攻击性行为。

去个性化:防疫之下的野蛮执法

2月10日,陕西西安某小区一名业主下楼遛狗。防疫工作人员以防疫期不能遛狗为由,将宠物狗打死。

同日,江西丰城一名教师在小区内慢跑时未戴口罩,被强制隔离14天,并没予以记过处分。

除此之外,在湖北省某地,一位老人因为没戴口罩,遭到辱骂,拍视频的人甚至动手打了他,打人者一边咬着牙说:“叫你不戴口罩”。其实,这位老人所处位置并非人员聚集地而是空旷的田地里。

2月13日,河南濮阳一村民因疫情防控期间不戴口罩,被工作人员捆在墙上。

两女遭男子暴打:疫情下暴力事件频频发生,好人为何变“恶魔”?

在疫情期间,这样野蛮防疫的行为不再少数,这让我不禁想起了一部叫做《浪潮》的电影,这部电影讲的是高中教师赖纳·文格尔通过课堂实验的形式带领学生体验法西斯独裁制度故事。在这个课堂实验中,统一着装,统一的手势让学生们达到了高度统一的状态,他们在群体的淹没中,甚至做出了一些违法行为,可以说就是“打砸抢”,最后老师也无法控制,造成了一死一伤。而这部电影,同学们做出“异于常人”的非法行为和现在的野蛮执法极其相似,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去个性化”在“作祟”。

两女遭男子暴打:疫情下暴力事件频频发生,好人为何变“恶魔”?

去个性化,是指个人在群体压力和群体意识影响下,似乎感到自己被淹没在群体之中,并丧失了个人身份和责任感,从而产生一些个人单独活动时不会出现的行为。

当我们作为独立的个体行动时,往往会合理合法的考虑和处理事情,尽量避免自己受到谴责和惩罚。如果是单单一人执行防疫工作,也不会发生暴力执法的情况,但在疫情期间的执法行动是以小群体的形式出现的,责任就分别落在每一个个体身上,每个人都会认为“如果出了错,责任不是我一个人造成的”,即使惩罚也不是惩罚自己一个人,因此责任感大大降低,从而产生了一些野蛮执法的行为。另一方面,在防疫期间的防疫活动是具有群体意义的,这样淹没了每个人的个性特征,因而减少了个体的自觉性,行为也就越缺乏自我控制,于是就会在行为上表现为冲动性,不惧约束以及破坏性,因此他们会肆无忌惮地为所欲为,暴力执法。

同时,在野蛮执法中还存在“观察学习”或从众心理的可能,当某地发生了野蛮执法时,有些人会在潜意识中学习到该做法,当自己身边出现类似情况中,会不自觉的采取自己曾经看过的方法;有些工作人员发现某一部分人的执法方式是不对的,但由于群体的引导和压力,不知不觉或不由自主地与多数人保持一致,从而“助纣为虐”,甚至自己也野蛮执法。

如何应对自己过激的情绪?

疫情之下,我们每个人或多或少都会出现一些过激的情绪,我们应该如何去应对呢?

两女遭男子暴打:疫情下暴力事件频频发生,好人为何变“恶魔”?

1.掌控情绪,从来都不是靠忍

很多人当自己有一些负面情绪了,就认为自己不够好,自己连自己的情绪都控制不住,有些所谓的“大师”也一直强调克制,只有控制住了自己的情绪,才能控制住自己的人生。

强行控制情绪,是一种很大的精神负担,这个方法可以偶尔采用,但绝对不能长期使用。其实,拥有喜怒哀乐不是坏事,有负面的情绪也是人之常情,我们需要做的不是长时间的忍耐自己的情绪,而是去真正的认识情绪,并与它为友,选择适当的方式表达与发泄。

2.与过激情绪划分界线

有情绪是好事,哪怕是负面情绪,但这并不意味着过激情绪是好的。我们可以有负面情绪,但要有度,如果是过激的情绪,并且产生了一些过激行为反倒是对我们没有什么好处。你试着想象一下,当自己特别愤怒的时候,是不是就会说出一些伤人的话?甚至影响了你和对方的关系。

著名心理学家金树人教授说:“在黑暗中,我们带不走黑暗。在情绪中,我们也带不走情绪。只要我们能够‘看到’情绪,那情绪就有可能发生质变,只有当‘我’是‘我’, ‘情绪’是‘情绪’时,我们才能真正接触到一段关系的真实。”所以我们需要与过激情绪划分界线,试着把自己与情绪分离,表达出自己真实的想法。

3.不做乌合之众,做个“明白人”

心理学家勒庞始终认为,人一扎堆,头脑就不再清醒。而当人们组成一个群体时,很容易产生我们前文中说到的路西法效应和去个性化,也就更容易产生过激的情绪。然而我们势必会成为群体中的一员,这是无法避免的,所以我们能做的就是尽量让自己保持自我察觉,或者时不时的以上帝视角来回看自己的行为,只要我们知道自己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也就能避免一些过激情绪的产生。

两女遭男子暴打:疫情下暴力事件频频发生,好人为何变“恶魔”?

这个世界充满善与恶,从前如此,现在如此,以后也一定如此。不知情绪是善与恶的起源还是产物,但减少过激情绪和行为,一定会减少对他人的伤害,这不失为一种善良。


你认为什么造就了善与恶的不同?

▷私信我,获取9.9元专属你的心理测评


分享到:


相關文章: